假如甲午战争大清不签条约,继续与日本作战,会有什么结果?

假如甲午战争大清不签条约,继续与日本作战,会有什么结果?

首页游戏大全到达的世界游戏更新时间:2024-06-03

1895年4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终,这场历时近九个月的冲突,以中国最屈辱的方式画下句点。清政府不仅付出了2.3亿两白银的沉重赔偿,更被迫割舍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时光流转,一百二十四年后的今天,那场战争的失利依旧刺痛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禁想象,如果当时我们选择「抗争到底」,历史的车轮是否会有所改变,带来更为光明的结局?此刻,让我们一同回望甲午战争的尘封历史,探寻那是否有可能继续战斗的可能。

甲午战争,那段历史,那段遗憾,是否还隐藏着某些未解的谜团和启示?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向光绪皇帝提交了一份奏折,详细列举了中国北方的军事力量。经过统计,他发现只有53281名炮台守军和少量北洋口岸的炮台守军具备现代作战能力。其中,大部分守军被部署在堡垒中,仅有25000人能够灵活调动进行机动作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在战前迅速组建了7个*师团,总兵力高达12万人。

甲午战争爆发后,淮军主力在朝鲜辽东战场接连失利。随着停战期的到来,日军将矛头转向了辽西的重要城市锦州。如果战争继续,日军极有可能会发动第二次作战,目标直指直隶平原。当时,华北平原上驻扎着14万多名八旗军和4万多名绿营军。为了应对战争,全国范围内还向华北增派了大量援军,总计100多个营地,兵力约6万人。

尽管清军人数众多,但李鸿章深知乌合之众难以成为一战之力。他明白,要想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除了数量上的优势外,还需要军队的战斗意志、训练水平和装备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他呼吁朝廷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

清军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战斗力却成为另一个评判标准。在甲午战争爆发后,淮军——这支曾被视为常胜之师的军队,却多次受挫。此时,朝鲜国内出现了使用湘军的呼声。清廷迅速作出反应,派遣湘军老将刘坤一负责关外战事,并委任湖南巡抚吴大成率领湘军奔赴辽东抗击敌人。

太平天国战事终结,湘军曾一度解散。但历史的波澜再起,前湘军将领挺身而出,重新招募了这支传奇之师。1895年冬季,辽东战场迎来了这群英勇的战士,他们分散在百余个营地之中。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新招募的士兵们装备匮乏,甚至连基本的军装和枪支都难以配备。以湘军老将魏光涛为例,他手中仅有1200支枪,每三人才能共享一支。

尽管困境重重,但湘军的训练并未松懈。在教练吴大成的指导下,他们抵达辽东后,并未急于投身前线,而是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实弹射击训练。虽然后来因弹药短缺而暂停,但这一举措在当时官僚体系中仍显得极具前瞻性。

清朝末年,一支备受瞩目的湘军——清军洋枪队,在与日军的交锋中遭遇了出人意料的挫败。1895年的海城反击战,作为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击,清军以6万余人的主力兵力向海城发起进攻,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仅仅几个小时后,清军便败下阵来,付出了数百人的伤亡代价,而日军方面则伤亡相对较小。

在这场战役中,日本驻守海城的军队人数不过万余人,远远少于清军。然而,战斗力的巨大差距却使得清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据战后统计,整个战争期间,清军损失了1.9万人,而日军则死亡了6445人。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日本人的死亡并非战斗所致,而是由于非战斗因素,如冻伤等。

此外,清军在战争中还有近8000人被俘,而日军则几乎没有被俘的情况。这表明了清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劣势地位。如果日军在直隶平原展开作战,那么绿营和八旗子弟这些在和平时期已经丧失战斗力的部队,将很难抵挡日军的猛烈进攻。而新招募的乌合之众更是难以有所作为,继续作战只会导致未来北京沦陷的悲惨结局。

这次海城反击战的失败,让人们对清军的战斗力产生了严重的质疑。这也预示着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命运,最终导致了国家的沉沦和民族的屈辱。

被俘清军海军:聊胜于无

▼甲午战争结束时,北洋海军在威海卫全军被摧毁。此时,南方还有南洋水手、广东水手等舰队。但这些水手根本无法与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相比。虽然南洋水手军舰配备了巡洋舰和其他军舰,但这些军舰是早期的无防护巡洋舰。如果这些军舰强行与日本前沿舰艇作战,结果只能是片面屠*。

南洋水手最绝望的是人员素质,其军官大多是北洋选拔后资质较差的海军学校毕业生。十年前,这些军官在中法战争中击沉了他们的军舰。

广东水师,这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虽然拥有「广甲」、「广乙」、「广丙」三艘极具战斗力的巡洋舰,但在北洋海军覆灭之后,这些战舰都转入了北洋海军,最终成为了日军的战利品。因此,随着北洋海军的崩溃,清朝海军的整体战斗力也遭受了严重削弱。

财政方面,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清朝经济状况看似稳健。光绪17年(1891年),年收入高达8698万2,年收入约7936万2,尚有盈余。然而,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财政压力骤增。尽管清廷在战争期间筹集了6009万两银,其中4465万2用于战争开支,最终剩余1654万2。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还有足够的财力继续战斗。

事实上,日本在战争期间的资源动员能力远超清朝。日本筹集了2.5亿日元,相当于17857万两银,几乎是清政府筹集资金的三倍。而且,这仅仅是日本的国内筹款,尚未包括向国际借款的部分。与此同时,清朝为了筹集军费,不得不向英国、德国等国家借入3000万两银的外债。这使得清朝在财政上陷入了困境,尽管账面上仍有1654万两银,但实际上已是负债累累,财政枯竭。

晚清重臣 胜败皆有因

甲午战争的尘埃落定后,全程亲历者袁世凯给出了独到见解:「此次战事,非兵力不足,乃精兵难求;非士兵孱弱,乃战术匮乏。最致命者,在于军制繁琐,权责混乱,纪律松懈。如此种种,难成有效指挥。」袁世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战败的根本在于制度缺陷,这一观点颇具洞察力。

与日本相较,清朝不仅军事力量薄弱,更凸显了一个古老国家与现代国家间的鸿沟。战前,日本已借助金融体系发行国债,为军事建设及战争筹备资金。而清朝政府因循守旧,缺乏现代金融知识,在19世纪末仍争论不休,未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

日军对清军进行了深入的战略侦查,精准地掌握了中军的军事实力。相对而言,清政府未能构建起有效的情报体系,导致在战争中处处受制。在军事战略规划上,日军将领普遍接受过系统的军校教育和现代战争理论的熏陶。而清军将领的战术思维还停留在太平天国时期的水平。尽管清军不乏英勇的战士,但在大规模现代战争中,仅凭勇气是难以取得优势的。

从工业实力来看,双方在现代化水平上的差距亦十分显著。1893年,日本已有超过3019家工厂,其中675家实现了蒸汽动力化,工人总数高达38万。同时,日本的铁路里程达到2039.6英里,蒸汽动力船舶总吨位达到11万吨,显示出日本已经实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相较之下,当时中国仅有24家官方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也不过百余家,显示出在工业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在国家动员层面上,中日两国之间的差异堪称天壤之别。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在中国展开动员行动,大量民众加入军队或作为日本军夫(杂役)进入战场。相比之下,中国的下层民众对战争显得漠不关心,即便是加入军队的官兵也缺乏国家观念。清政府上层官僚之间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拆台。在威海卫战役的关键时刻,山东巡抚李秉恒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扣留了救援威海卫的援军。

中日战争的胜败并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与繁荣昌盛的日本国力相比,落后腐朽的清朝早已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