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蛋联盟》自4月29日,正式上映中国内地各大院线。上映后,短时间内好评如潮,成为五一档爆款。
在4月29日上映首日,《坏蛋联盟》排片占比便达到了14.4%。五一假期首日,更是在上座率和场均人次都遥遥领先,还分别在猫眼和淘票票两大票务平台,喜提8.8的高分。力压经典老IP《精灵旅社》,并打破了内地影史,劳动节动画片总场次记录。
截至5月1日,作为五一假期唯一新动画片,《坏蛋联盟》在实时想看榜、物料播放和微信热度均排名第一,上映三天便取得27项总成就,在全网掀开话题讨论度。《坏蛋联盟》相关电影话题12次登上各大榜单,更曾在抖音话题榜高居第一。
而在豆瓣平台上,截止至5月5日,大约20500人对这部电影进行了评分,成绩目前为7.5分。虽然对比各大票务平台,7.5分略显落差。但在豆瓣上,却也不属于低分范畴。由此可见,观众对于这部电影,还是较为认可和喜爱的。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在豆瓣评论区,我见到了这样一条网友的评论。“所有坏蛋都是动物,你们这些人类还真会埋汰别的生物”。这条评论,被将近300人点赞有用。可见也不是一家之言。值得思考的是,大家似乎对电影情节,并没有特别不满。但却“穿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了人类一贯的甩锅思维。那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其实,大家都有发表看法的权利,不一定非要分得出对错。而这个现象,也确实是动画中普遍存在的。像我国的知名IP《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也有很多都是动物形象。
说白了,原因通常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制作成本,毕竟人物形象的表情和动作,都比动物要复杂许多。而另一方面,就是对观众群的定位比较精准。对于爱看动画的小孩子来说,对动物形象的兴趣度,要高于人物形象。
当然,减少成本这一考量,通常都存在于量大的动画连续剧里,动画电影往往另当别论。就以春节期间,我国的《熊出没》大电影为例,无论是画质还是特效,对比日常动画片,都存在着明显的升级。而《坏蛋联盟》之所以使用动物形象,主要就是出于对受众的考虑。确切地说,是原作者对于受众的考虑。
之前我们说过,这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合家欢电影。但在其原著的定位上,确实是偏向儿童图书。原著漫画《the BAD GUYS》,通常被译为“坏家伙”。其作者是生于1974年的澳大利亚人。艾伦·布雷比在创作童书之前,曾是一名演员,还主持过两档知名电视节目,获得过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
后来,他在童书创作方面的天赋显露,凭借代表作“巴哥犬皮格”和“坏家伙”系列,深受国内外小读者的喜爱,成为畅销童书作家。2015年,“巴哥犬皮格”被澳大利亚戴莫克斯书店列入了“51本秀童书”名单。2015年,他的作品《魁伯兄弟》被澳大利亚同声故事会选中,由50万儿童在同一时间同时朗读。而之前,他的另一部作品《安娜贝尔·斯彭小姐的鬼魂》,获得了2013年新南威尔士州总理文学奖。
艾伦·布雷比的作品,一贯都被贴上这些标签:大奖、畅销、多产而不失水准、幽默风趣、老少皆宜。而“坏家伙”系列,当然也延续了他的一贯幽默风格。动物形象不仅能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也得以刻画了许多,动物做得到,人类却不行的行为模式。
与其说,是人类总在甩锅给动物,不如说是人类更为喜爱动物。人类角色形象,通常都会受到作者本身审美观的影响,很难受到所有读者或观众的认同。但动物形象自带可爱光环,不经意间,就弱化了个人审美的偏差。对于把坏事都甩锅给动物的现象,也确实存在。毕竟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真人电影,都是存在反派势力的。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忘了,动物形象也同样拥有着正义一方的美好和善良。
大家都知道,在文学创作中有一种修辞方法,叫做拟人。它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而在动画电影中,动物角色的形象,可以说是拟人,却也可以双向的说成是“拟物”。毕竟,有时候真的很难说清,到底是在人类的基础上,模拟了动物的天性,还是在动物的天性上,模仿出了人类的行为。
动物,没有人类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但人类,也没有动物天性使然的直白与单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