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海岛生存指南

史前海岛生存指南

首页游戏大全抖音海岛生存指南更新时间:2024-04-29

小珠山人的荒岛生存记

这夏天一到,又是各种海岛游刷屏的时间了。不过来去冲冲的多不尽兴,如果可以,真的很想组织一次“小珠山人”深度体验游,让大家亲身感受一下,我国最早的海岛人是如何荒岛生存的。

先说交通,怎么上岛,安排的可能是木排、可能是独木舟,身体条件不错的也可以游过去。而且先得强调一点,咱们出来玩就别管住的条件差不差了。

吃那是相当好的,保证一天三顿海鲜小烧烤,而且还可以随时原汁原味地煮一锅,当然,前提是这满地都是的新鲜海货需要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工具都给您备好,有石斧还有渔网。

荒岛生存嘛,肯定不养闲人,不愿意捞海鲜,那就去打猎,发给弓箭,也可以让自己在海鲜吃腻了时候来点肉。不过要小心岛上曾经是有老虎的。

实在是懒的话,那就去喂猪吧。

其实劳动的强度不大,有研究者表示,史前人一天也就工作6到7个小时。剩下大把的时间,给您安排的是艺术课——制陶,肯定比在空调下花着好几百元去学来的有野趣。

当然做太多的陶陶罐罐也没用,您也可以去专门的作坊学学制作骨器,原材料都取自自己打回来的鹿。要不就帮大家磨磨箭头,敲打几块石刀石斧的也行。

等在这岛上住习惯了之后,海鲜鹿肉啥的也吃差不多了,您就得学会种地了,不然这肠胃真受不了。岛上种的是荞麦,是不是觉得一碗海鲜荞麦面的味道不错?哪怕是还不会擀面条,肉糜糊糊也足以美滋滋地养养胃了。

这一趟深度游要多久呢?这么说吧,可以想象一下满屋子都是吃完了外卖剩下的便当盒。当然您的房间会天然的多,每天吃剩下的贝壳可以随地一扔,等积攒到差不多能把自己埋住的程度就行了。这种贝壳堆积的形态在考古学上叫贝丘,其实叫贝冢也可以。

这就忍耐不住了?人家小珠山人可是这0.005平方公里的遗址内连续生存了二三千年……

住在贝壳堆里的先人们

小珠山在哪?就在现在的大连广鹿岛上,已经是很有名的度假海岛。距离辽东半岛最近距离不过12公里。

广鹿岛的面积30平方公里多一点,差不多沈阳市和平区的一半那么大。就在这座海岛上,与小珠山类似的遗址就有10多个,最近的一个相距只有200多米。

小珠山文化得名于岛上小珠山,海拔不到30米。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但是遗址北部基本被破坏,因此两次发掘都是在遗址的中部和南部进行,发掘面积只有220余平方米。

别小瞧这一个大套房子大小的220平方米,居然能分为五期考古学文化。大量的出土文物记录了7000年至4000年前,将近3000年的人类历史。迄今为止,还有没发现有比小珠山人更早的海岛定居人类。

小珠山文化代表了新石器时代遍布于东部沿海的史前海洋文明。而且从7000年前开始,这里的人类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广鹿岛几乎就是一本记录人类发展历程的海岛日记。

史前时期的辽东半岛,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一种是贝丘遗址,一种是积石冢,还有一种就是大石棚文化。而在小珠山遗址能被称为文化,就拥有其中两种文化现象:贝丘和积石冢。

在广鹿岛上的小珠山遗址附近,随处可见一堆堆的贝壳,其年代都有数千年之久。贝丘遗址,就是在史前文化人类居住过的地方,出土了大量人类食余后所抛弃的贝壳和各种蚌类的堆积。

这些贝类至今盛产于辽东半岛地区的沿海一带,有的贝丘遗址的厚度可达1—2米左右,一些贝丘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中往往夹杂着许多人们使用过的各种陶器残片,以及破损的石器工具。小珠山遗址就是典型的贝丘遗址,由当地古代居民吃剩下的海贝壳遗物堆积而成。

还有一种大量堆积属于对贝壳壳的利用。在埋葬方式上,小珠山人采用积石冢的形式,与大陆上在墓穴上堆积石头不同的是,小珠山人还使用大量的贝壳堆积在墓葬的周围,以防止水土流失和起到防潮防腐的保护作用。

鱼钩和渔网成为渔业主力

所谓“靠海吃海”,只有小珠山人才有这么多的贝壳资源,要知道在内陆的一些文化遗存中,小小一个贝壳那都是精细磨制成装饰品的宝“贝”。

丰富的贝类资源也是小珠山人的食物来源之一,大量的牡蛎、蛤子、蚬子、海螺等贝壳就是明显的证据。但是出土的文物显示,小小海岛,农、猎、牧、渔经济一个都不少。

别说一辈子吃海鲜都不腻,虽然研究证明了吃鱼会让大脑变聪明,但也没见哪个鲨鱼成了精的。人类之所以是吃货,因为需要吸收各种营养。而且,小珠山人也未必是海岛土著。据推算,在8500年前,广鹿岛还是与大陆是相连的。

小珠山人同样装备了大陆常见的石斧、石球等石器时代的代表武器,随着原始狩猎技术的进步,小珠山人也拥有了弓箭,出土了不少的石箭头。1963年,在中国山西朔县峙峪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就发现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镞。该遗址的年代约为距今2.8万年。

人类前期的发明创造都是为了适应环境,变成岛民之后,仍然选择靠山、向阳、避风的山坡居住的小珠山人,捕捞技术自然快速发展起来。

史前人类一开始的捕鱼方式,就是所谓一击、二突、三搔、四挟。在以前我们说到过,人类开始是用棒子了石头了去砸鱼,也就是“击”,后来鱼变少了也变精了之后,小孤山人又发明了鱼镖去叉鱼,这便是“突”。至于搔和挟,则是捕捞海鲜贝类的动作。

到了海中央的小珠山人这里,出现了两种渔具,一是鱼钩,二是渔网。

之所以认定小珠山人已经会使用渔网,是因为发现了石制和陶制的网坠以及编织渔网的工具——网梭。网坠的作用是结在网的下端,使网下沉。网梭的制作方法是将动物肢骨劈开,一端磨尖,一端作柄,柄中凿有圆孔。渔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捕鱼效率。

史前海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两年出现个新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小珠山人当时也是可能遭遇这样的困境的,广鹿岛断绝了与大陆的通道,赖以生存的野生动物资源再也得不到有效补充,完全是吃一点少一点。族群的生死关头,小珠山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迅速转型,大力发展其他产业。

别看广鹿岛现在没有了鹿,但其名字就足以说明以前还是很多鹿的。《金史》就有记载,说广鹿岛向朝廷进贡了鹿筋。可见,小珠山人在干掉了老虎和熊等成为岛上食物链最顶尖存在后,并没有对野生动物涸泽而渔。

当然一开始肯定不是这样了,根据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显示,从7000年开始有人类活动后,才过了1000年,也就是小珠山遗址三期的时候,个头最大的鹿科动物马鹿就被灭绝了。而且从那以后,剩下骨骼化石的都是中小型动物的。

也可能是史前人的危机感比较强,为了保证不坐吃山空,首先强化了渔业,而面临能狩猎的动物个头越来越小的问题,小珠山人开始搞起了畜牧养殖。

最新研究报告《人类行为还是环境变迁?—小珠山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新思考》中,研究者表示:对小珠山遗址潜在的家畜种类狗、猪和黄牛进行系列判断标准的认定,主要证据包括骨骼形态、测量数据、年龄结构和数量比例等,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动物均为家养动物,但其出现的时间则有早晚之分:小珠山文化第一期即已出现家犬,小珠山文化第三期出现家猪,小珠山文化第五期可能出现家养黄牛(是否广鹿岛本地驯养存疑)。

而这些家畜,研究人员认为,都是跨海从内陆引进的。到小珠山人晚期,家畜饲养已经与狩猎同等重要。居安思危,小珠山人就这样在孤悬于海的小岛上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世界最早的荞麦在这里

与渔猎的快速发展相比,小珠山人的农业虽然起步也较早但不占优势。

研究者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的统计分析,并结合了部分动物遗存资料,研究了海岛区的经济发展与变化:农业工具居于次要地位,由此农业经济比重很低;主要特点是从狩猎工具为主转变为以渔业工具居多;其生业方式的特点可归纳为以渔业采捞为主、狩猎和农耕为辅,并逐步强化渔业经济的比重。

7000年前最早的小珠山人已经播种粟和黍,后来在遗址中又发现了水稻的痕迹。而考古上关于农业最重要的发现,就是这里找到了6000年前荞麦的种子。夏天来一碗荞麦凉面,马上就觉得不那么酷暑难当了。

小珠山遗址2009年考古工作组发布的发掘报告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披露:植物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荞麦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并逐渐向西传播,但此前在传播路线的其他地区都发现过荞麦遗存,唯独东北地区没有发现。此次小珠山考古发现了大量荞麦种子遗存,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荞麦遗存,为解决荞麦起源与传播这一世界性问题提供了最新材料。

农猎畜牧渔业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分工。在2009年的考古工作中,小珠山遗址发现了辽东半岛迄今年代最早的制骨作坊,距今6500余年,其中作坊北墙附近出土了大量鹿科动物骨骼,房址内还发现鹿角制作的骨器、角制品以及各类加工骨器用的石器。这些为研究该地区史前时期人类的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珍贵资料。

孤岛上历经三千年的史前小珠山遗址,被分为了五期考古学文化,而每一期的制陶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也为地域间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闯关东早在史前就开始了

虽然距离辽东半岛一步之遥,但是小珠山人的各文化层与我国东北同时代的强盛文化诸如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距离还很遥远。而从地图上看,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相距不到90海里,而且中间还有连绵不断的长岛陆桥相连,天然形成了两地交流的锁链。

在学会烧制陶器之后,小珠山人对陶器的纹饰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陶片上常刻有编织弧线纹、席纹、斜线三角纹、人字纹、网纹、横线、斜线以及由上述几种纹饰组成的复合纹饰。到了小珠山二期文化时,除了精美的刻划纹,还出现了彩陶,不仅有红地黑彩,还有红地红彩。

研究者表示,依据对考古学文化内涵(特别是陶器类型学)的研究,小珠山文化深受周边文化的影响。最初的小珠山人文化,也就是小珠山文化第一期和第二期可能直接来源于兴隆洼文化(如筒形罐),经在辽东半岛发展演变,吸收当地因素,从而形成辽东半岛具有地方特征的文化。

而千年以降,属于小珠山文化的吴家村遗址和郭家村遗址,也就是小珠山文化第三期前后,出土的盆形鼎、小口罐、彩陶以及富有特征的蘑菇形把手等,无论是从陶质、陶色、器形均与山东半岛的几乎一样。

而且随着水稻等的发现,也证明了小珠山文化受到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传播的影响,由生产工具扩展到生活工具的交流,增加了农业经济成分,可能出现移民迁居。

等到了小珠山文化第四期和第五期更是受到山东龙山文化传播的影响,山东半岛进一步向辽东半岛移民 。

这样看来,“闯关东”的大幕可能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拉开了。而人类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文化碰撞与融合中一步步走向未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