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系列杂谈”之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诡计大解析

“八一八系列杂谈”之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诡计大解析

首页游戏大全犯罪事件簿更新时间:2024-05-09

【写在前面的话】

之前有关“37岁事件簿”的文章全是一些空穴来风的推测之词,所以这次我打算来一道扎扎实实的“硬菜”来招呼大家:对“少年事件簿”阶段的案件诡计的套路做一次总体性的概览。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地将漫画看一遍,也许那纷繁复杂的案件手法会让你惊叹作者脑洞之大和心思之巧;但是如果细细揣摩的话,其实大多数的诡计只是将某种【套路】重复应用而已。令我惊佩的是,两位作者在漫画中也毫不讳言这一点,甚至还直接点出诡计的出处。

而为了保证案件手法设计的质量,尽可能的将创作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上面,金田一剧情的老套重复也算是“一大特色”了。或者干脆地说,自第一案《歌剧院*人事件》以来,所有的案件特别是“连续*人事件”基本都是沿袭同样的【范式】来创作的。经过不断摸索和完善,到“fire”系列的最后一案《速水玲香诱拐*人事件》后,所有主要角色和剧情套路就基本定型,往后的案件都是在此基础上案件背景、手法和动机的翻新。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金田一系列就像一个老牌的“自有品牌特产加工作坊”,所有的产品都有严格的“生产流程”和“包装设计”。只不过每一个商(案)品(件)都经过两位作者的独家定制,才显得花样繁多品类齐全。

那么这个【范式】和【套路】究竟是什么呢?请看下列的【关键词解读】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第一个关键词:奠定基石的“暴风雪山庄”

来自百度图片搜索

所谓的“暴风雪山庄”,就是一群有着“某种联系”的人们被不可抗力的因素暂时困在某处居所数日,期间发生连续*人案的故事模式。“不可抗力”的因素一般都是因为天气原因被困在孤岛、雪山、村庄等,而且道路和通讯都会被凶手破坏以致无法对外界联系,侦探角色必须在这种孤立无援又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围中搜寻线索和证据查明真相。

这种故事模式喜爱推理的读者都不陌生吧,金田一系列案件的套路基本上就是从这个模式出发打磨完善而成。这种模式的好处十分明显:首先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警方无法介入,在无法进行科学搜查的情况下将侦探角色的推理能力作为破案的唯一要素放到最大;而流传已久的谣言和传说渲染的悬疑氛围,*人事件的连续发生又使得人人自危心怀戒备,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查明真相无疑是困难重重,更何况还是一个看起来“很不靠谱”的高中生呢?在如此困难的前提下金田一还能凭借一己之力破案,无疑让把自身代入主角的读者们的【爽感】爆发到最大,无怪乎自“歌剧院”一案后金田一系列一炮而红了。

而前文所说的【范式】,正是在这个故事模式的基础上打磨而成。具体标准的“生产流程”可参见如下:

流程一:金田一和美雪(或者其他人)因为某个契机来到某个偏僻的地方。

流程二:抵达目的地后从当地人口中得知某个流传已久的诡异的谣言或传说。

流程三:在投宿的居所遇到一群因“某种联系”聚集在一起的陌生人,金田一直觉气氛变得诡异。

流程四:当地天气开始恶化,投诉的当晚或隔天开始发生第一次*人事件,事件拉开帷幕。

流程五:事后发现当地的交通和通讯被隔绝或破坏,人人自危气氛凝重,金田一的身份被揭开。

流程六: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人事件发生,血腥恐怖的氛围达到顶点。

流程七:金田一找到案件突破口,发誓一定要找出真相【赌上爷爷的名声!】

当我赌爷爷的时候凶手你别想走!

流程八:被隐藏的“共同点”逐渐披露,金田一理清所有的线索【所有的谜题都解开了!】

流程九:解谜开始!金田一召集所有案件关系人【凶手(代号)就在我们之中!】

觉得这个版本的金田一像小Q不?

流程十:凶手无法抵赖之下承认或自戕,金田一在事后劝说凶手不要放弃人生,案件落幕。

案件可能因为剧情发展的因素略有区别,基本上每个“正统”的金田一长篇事件都是按照这个流程走的。然后其中加上金田一和美雪之间的暧昧互动和黄色玩笑、金田一和明智的斗嘴等等作为笑点的“产品包装”,金田一系列的“特色商品”就这样生产出来了。

顺带一提,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首创的“乡间别墅派”和“暴风雪山庄”看起来挺相似的。起初我以为是欧美的侦探小说流传到日本后,后者成为前者的别名称呼;后来逛知乎时看到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其中有个【莫雨笙】的答案讲的挺透彻的,大致如下:

“暴风雪山庄”这个名词的侧重点,是案件的具体形态特征。更具体地说,是案件在“空间”这个维度上的发展模式:由于空间的“封闭”使得嫌疑人被锁定在有限的几人之中;而“乡间别墅派”这个名词的侧重点,是案件侦破逻辑的差异。更具体地说,是案件在“关系”这个维度上的发展模式:经过动机、案发时间等因素的“排查”发现涉案人锁定在有限的几人之中。与之相对应的,是答主提出的“刑侦跟踪派”:根据犯罪现场留下的线索顺藤摸瓜,甚至需要横跨数个城市或国家才能发现犯罪嫌疑人。

所以“乡间别墅派”,不一定要像“暴风雪山庄”那样造成事实上的空间隔绝,范围要更广泛:它主要是通过各种因素的“排查”制造一个“犯罪门槛”,形成一个在“特定范围”内遴选凶手的情况。这样看来,“暴风雪山庄”显得简单粗暴得多。或者更准确的说,后者是前者最典型的一个范例。

第二个关键词:讳莫如深的“失落的环节”

如果“暴风雪山庄”这个说法属于推理小说的专有名词的话,那么“失落的环节”可以算是金田一系列的专属名词吧(如果有误的话请提醒我)。提到这个说法的案件不多,印象中只有两三次,粗略查找之后应该是在《血溜之间*人事件》开始有这种说法的。

花费好大功夫才在这里找到了

所谓“失落的环节”即是之前提到的“某种联系”,也就是导致*人事件发生的“动机”,也被称作“共同点”。一般都是因为对于凶手来说非常重要的人遇害要亲手复仇,这也是最常见的*人动机。因各种原因被聚集的人们基本上都会与产生“动机”的“某个悲剧”相关,或是被牵连,或是造成悲剧的推手,结果惨遭凶手*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悲恋湖传说*人事件》,凶手远野英治是毫不逊色于六星龙一的复仇*人狂,甚至犹有过之——只要是“可能”与恋人的死有关的,他是宁可错*不可放过。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复仇了,而是对恋人的死无法挽回的愤怒的发泄。

沾上“复仇”的剧毒被毁掉人生的典型

除开复仇这种最常见的动机,还有另外两种构成动机的因素:恐惧和贪婪。

所谓恐惧,即是害怕自己以前犯下的罪恶被揭发而不得不继续犯案的心理诱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院七不思议*人事件》的真凶的杨老师,为了隐瞒三十年前药物实验的罪恶不得不在十年前和十年后接连犯案。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最佳注脚

所谓贪婪,即是为了谋取财富或其他利益不惜*人的人性之恶作祟。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露西亚人偶*人事件》的桐江想子,为了夺取推理作家山之内恒圣的庞大遗产,利欲熏心之下被山之内巧妙诱导接连*害了三人。

还记得被害者是哪几个么?

在现实中能构成“动机”的因素远不止这三种,但是考虑到漫画面对的读者群和社会影响,基本上就局限在这三种范围内,毕竟“推理”和“诡计”才是漫画的主角。

第三个关键词:“不在场证明”和“密室*人”构成的“完美犯罪”

这三个词就算是不看推理小说的人多少也有所耳闻吧,前两个词是金田一系列案件谜题最基本的两种形式。就我个人喜好来说,“少年事件簿”最厉害的不在场证明莫过于《雪鬼传说*人事件》的小木屋沉默诡计,最出乎意料的“密室*人”是《露西亚人偶*人事件》的密室诡计。

在这里我想提一下我对金田一系列案件诡计的评价标准:简单、隐蔽、惊艳、切题。

所谓的简单,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常识出发,二是容易理解。

以刚才提到的小木屋沉没诡计来说,一句话概括就是:建在冰湖上的小木屋在冰面融化后沉没消失在湖底。所应用的原理只是最普通不过的的常识“冰融化成水”而已,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将最普通不过的知识化为最异想天开的诡计,这种想象力才是最令人心醉又恐惧的“恶魔般的智慧”。

利用严寒将人生生溺死,就像被潮水般的冷酷谣言淹没的女友一般

所谓的隐蔽,就是将手法展示在你眼前却懵然不知。最典型的例子是《露西亚人偶*人事件》密室诡计(作者在单行本上也说这是金田一系列的最高杰作)。一般的密室诡计都围绕密室本身做文章,这个案子却另辟蹊径,用一种魔术般的手法轻松将钥匙取下,简直是不可思议——钥匙圈的形状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展现在大家眼前,但是有谁能够想到如此巧妙的利用呢?额,也是有的,只是那个家(高)伙(远)说的太气人了……

开口跪的一次密室解谜

所谓的惊艳,就是诡计揭晓后给人的深刻印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剧场版《新歌剧院*人事件》中的凶手能条光三郎利用两面镜子将被害人隐藏起来,再利用砸下的吊灯*人并隐藏镜子踪迹的手法。其构思之巧,演技之精也令我惊叹,这应该是对“将树叶藏在森林”这句谚语应用的最佳范例了。

到现在还记得电影通过长镜头展现诡计时头皮发麻的感觉

所谓的切题,就是诡计的核心与事件的主题(或者说标题)相契合。金田一系列几乎每个“暴风雪山庄”模式的长篇事件都利用当地的谣言或传说来掩盖犯罪手段,比如《魔神遗迹*人事件》《雪灵传说*人事件》等等。其中不得不提金田一系列的“招牌”,或者说金田一系列原作者的最爱——歌剧魅影的传说了。在那个受诅咒的“歌岛”上迄今为止已经发生了四次模仿魅影的连续*人案,巧合的是几乎都发生在每个系列的开头:分别是“file”系列、长篇小说、“新系列”、“37岁事件簿”。似乎已经成了金田一系列的基调。可以说把“歌剧魅影”这个故事翻拍了四次,每次都有耳目一新之感,可见原作者的构思高超令人佩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但是,唯有一种诡计不在我评论之列,那就是“暗号”。

“暗号”也是很常用的一种诡计表现形式,譬如死者留言、宝藏暗语等。但是要解开“暗号"的前提就是必须有相关知识才能联想到,试问不通日语的读(笔)者如何自行解开暗号?有多少人会去专门了解关于密码学的知识?这就违背了“书中的侦探掌握的线索和读者一样多”的创作原则。

另外出现比较少的谜题还有一种形式:不可能犯罪。即是嫌疑人就算没有不在场证明,现场也不是密室,却也无法证明犯罪的情况。比较典型的应该是《金田一少年之*人》的“消失的脚印”,能临场想出这样的诡计说实话也不简单。

从急智上说算是最聪明的凶手吧

这里还想说说关于诡计的“可行性”,柯南的推理情节经常被人吐槽“不科学”,那么以严谨的推理性著称的金田一系列有没有这种问题?也有,比如以前我就看过有人问《秘宝岛*人事件》的凶手佐伯航一郎装扮成女人行得通吗?我觉得只要作者能自圆其说,这不影响这篇故事的精彩和手法的巧妙。

应该说所有的推理作品都会面临这样的质疑吧:书中描写的那种看似可行的手法真的可行吗?总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打断、被发现或者无法实践的。但是我认为既然是人所创作的小说“世界”本身就是虚幻的,用“现实”来要求本身就不合理,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那么作者设定这种手法有大概率或者“肯定”成功有什么不可以呢?

推理作品不是犯罪纪实文学或者犯罪技术教程,它的目的在于给读者创造出探究真相所获得的智力上的快感和优越感,不是教导人真实的犯罪。从这个角度出发,柯南那种“不靠谱”的推理,或许更适合少年漫画的调性呢。

大家平时看新闻也有感觉吧,一般是偷窃、诈骗之类的案件出镜率最高,*人案毕竟是极少数。哪有像漫画那般动不动就是*人绑架和爆炸频发?如果过于追求真实,那干脆看新闻或者法制节目好了。

第四个关键词:模拟*人

所谓“模拟*人”就是指根据某个传说或谣言提到的形式犯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自《歌剧院*人事件》以来就在反复利用,且与“暴风雪山庄”模式几乎形影不离,仿佛已经成了金田一系列的一个传统。我觉得用的最好的莫过于《吸血鬼传说*人事件》,利用吸血鬼的咬痕混淆针孔抽血的痕迹,利用人类对鲜血的敏感制造恐慌和心理盲点,真是巧妙而大胆的阴谋。

只是这个套路用得太多也就不值钱了,至少没人会认为是吸血鬼犯案吧。

第五个关键词:天下诡计出“锚点”

武侠小说常说“天下武功出少林”。放到金田一系列中的话,所有的诡计究其根底,都是利用人性的盲点和思维惯性,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锚点”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刚才提过的“模拟*人”,譬如《悲恋湖传说*人事件》的远野英治,就是利用连续*人犯“杰森”逃离监狱的谣言,模仿他毁容的*人手法,借机解除自己的嫌疑,每一个目的都针对了人心的“锚点”:

一、因为有连续*人犯逃狱,所以我们才遭受袭击

二、因为凶手每次都毁容,所以肯定是“杰森”所为

三、因为“远野英治”已经死了,所以肯定与他无关

虽然对于我们早已习惯“凶手就在你们之中”的老粉而言,这种“模拟*人”的戏码一点作用都没有……

当然,运用最出色最精妙绝伦的,还是《秘宝岛*人事件》的佐伯航一郎,干脆把自己伪装成女生,利用人性对“女性柔弱”的固有看法,几乎让自己全程隐形在人心的盲点下。还利用人性的贪欲和恐惧,将所有的被害者玩弄于鼓掌之上,其惊才绝艳真不在高远遥一之下。

例子实在太多了:《异人馆旅馆*人事件》DNA检测的盲点、《狱门塾*人事件》的不在场证明、《怪盗绅士之*人》的和泉樱遇袭、《墓场岛*人事件》的日本兵幽灵……每一个事件都可以找到“锚点”的影子。可以说,诡计就是从人性的“锚点”的土壤上,由人性之恶作为养料滋生出来的。

而金田一系列表现出的利用“锚点”的方式上,基本可以分成三大流派。

流传最广的流派:藏叶于林【简称“藏林派”】

“将树叶藏起来的最好地方就是在森林里”,这句西方的谚语,却在东洋的岛国上成为案件诡计的一大思想根源。最早提出这个说法是在《悲恋湖传说*人事件》中解释远野为何要破坏音响的原因,从此开山立派,成为金田一系列最常用的诡计逻辑之一:譬如之前提过的《新歌剧院*人事件》的镜子手法、《墓场岛*人事件》一开始的营地爆炸、《金田一少年之*人》打破鱼缸的理由……作为最典型的【障眼法】一直活跃在各个案件中经久不衰。

狡猾的疯子最可怕……

在中国,这种手法一般被称作【灯下黑】:是利用人类对已知事物的固定认知的【轻视】,巧妙的隐藏自己的意图。为什么这么说?就拿打破鱼缸这件事来说,玻璃碎片明明白白展示在大家面前,为什么只有金田一感觉不对劲?正是因为他对任何一个可能是线索的细节都给予【重视】,所以“细节”才会被“重视”提炼为“线索”。

线索隐藏在细节里,但不是所有细节都是线索,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

什么是观察力?观察不是指你看到了就是观察,只有带着正确的思考和逻辑去看待事物才是,跟视力没什么关系。譬如工藤新一和小兰一开始去游乐场玩的的时候,他一眼就看出某人(是在记不得名字且懒得查)是体操运动员。小兰未必就看不到“股沟”这个细节,但为什么只有工藤能就此判断出她的职业?就是因为小兰即使看了就仅仅是“看了”,并没有深究;而工藤不仅看(偷)了(窥),而且还能寻根究底。

打个比方来说,侦探看待一个事物,就像已经开机且打开显示屏的电脑,上面都是根据正确的逻辑演算的结果;而平常人看待一个事物,仅仅只是开了显示屏,但是没有“主机”的支持下只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会晓得。

历史最久的流派:困难的分割【简称“分割派”】

这个说法金田一系列的老粉应该多少有印象才对,那是在金田一系列第二部的首发案件《吸血鬼传说*人事件》首次提出的。

【困难的分割】流派从此诞生

这种诡计的逻辑是这样的:通过“拆解”和“复合”的作案手法,诱导人的线性思维,令人以为犯人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犯案,从而摆脱嫌疑,多用于不在场证明。

虽然提出这种手法是在第二部连载,然而最早利用这种诡计逻辑的手法早在《歌剧院*人事件》的序幕就初露峥嵘:凶手“歌月”为了*害日高织绘,先把她叫到舞台上等候,并降下布幕令她暂时听不到外界的声音;然后在晚餐时利用排演时录下的惨叫声,让人以为她已经遇害,“歌月”则趁机在混乱中隔断吊灯的钢绳将日高砸死,降下的布幕则隔绝了她真正的呼救。

其诡计的原理正是利用了“声音”这个要素误导了人的思维惯性:将行凶“分割”成两次,利用布幕的隔音效果将两次惨叫“缝合”成一次,从而拆解了获得不在场证明的“困难”。

接下来的《异人馆村*人事件》更是将这个逻辑演绎到了极致:在27年前的惨剧中,风祭淳也利用对制作标本的理解成功捏造了“第七具干尸”;他的儿子六星龙一则利用当地的秘密和习俗,不惜利用爱人和分尸的手段制造了密室和不在场证明。

无论是思维惯性还是人性弱点,归根结底都是人心的“锚点”。抓住了这个“锚点”,等同抓住了人心的命脉。运用这个诡计的精髓,不在于形式,而是对于“锚点”理解的有多深。

运用受限的流派:魔术师的选择【简称“魔选派”】

从“意想不到”这个角度来说,魔术和诡计的相性倒是挺符合的。只不过前者的目的是给观众带来惊喜和欢乐,后者的目的却是想混淆人们的视线以掩盖真相。

所以金田一的原作者在考虑案件手法和诡计时参考魔术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以至于干脆塑造一个以魔术师为职业,最后却走在“犯罪艺术”道路上的反派高远遥一。华丽而神奇的魔术,精巧又缜密的诡计,这两种既相似又绝不相同的风格在高远身上凸显了他独特的魅力。

而“魔术师的选择”,正是具有浓郁魔术风格的诡计逻辑。

这种诡计呈现的特点和难点在于无法确定的随机性。而它的逻辑是:为了确保被害者中计,所以在所有的可能性上都做好准备,在实施时作“若无其事”地避开且事后消灭证据。

譬如提出这个说法的《狱门塾*人事件》的茂吕井被害事件就是个例子:到场的警官认为凶手无法确定死者考试时会在哪个座位上,所以是一起“无差别*人事件”。但金田一指出只要在所有的座位上都放上去不同房间的提示,就可以根据死者的选择布下陷阱。也就是将思维逆转过来:不是凶手诱导了死者,而是死者主动“选择”了凶手的陷阱。

你这副蠢像谁会认为你是名侦探……

但令我印象比较深刻却是柯南里面的一个案子:柯南第一次吃下解药试剂回复成工藤新一时,揭穿了学姐鸿上舞衣利用冰块在她和死者的饮料中都下毒,以保证被害者能吃下毒冰块,正是根据这个诡计的逻辑。

只不过这种诡计的应用有比较大的限制,它的作用在于掩盖表面的“随机性”下的“确定性”,比较适用的场合一般是抽签的时候,比如《炼金术*人事件》那次的抽签。如果是茂吕井被*事件那样,为了保证死者掉入陷阱,就必须每个可能的地方都要做好准备才行;要不就要利用一些极其特殊的条件:比如《暗黑城*人事件》中的凶手桐森兰,就将自己年龄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利用“蚊音”这种冷知识完成了宛如“魔术”一般的凶*。

第六个关键词:不协调感

这个词应该也算是金田一系列的特有名词吧,最初在哪个案件提出的不(懒)记(的)得(查)了。和诡计的设计关系不大,之所以单独列出来,是觉得这个词用的绝妙。

在上一篇文章我曾提到,世界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所谓的“谜团”往往像“拼图”一样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时候,或许是还没找到另一块启示的“拼图”。所谓的“不协调感”,就是面前看似平常的事物下面隐藏着逻辑上“拼接”的异常,在大脑还未意识到时,潜意识给侦探发出的警告。

在我看来,这种“不协调感”就是“观察力”的最高境界:长年的正确的观察习惯,使得潜意识在看待任何事物时都自觉地运作。这种铭刻在“骨子里”的观察习性是每个有志于侦探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我认为与其说金田一继承了金田一耕助的直觉,不如说是他爷爷从小就有意识的训练他这方面的能力。

====================我是回来的分割线=======================

【后记】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有关于金田一系列案件诡计的【关键词】解析,或许还有遗漏的地方,就请读者们重温原作漫画时再仔细探索吧。

接下来将进入对金田一系列回忆杂谈的重心:将“少年事件簿”迄今为止的所有“正统”长篇事件都做一篇赏析,这也是一开始决定做这个专栏系列的初衷。那么下一期,我们在“歌岛”再见吧!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