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山海经》,其所描述的“洪荒异兽”或许真实存在?

深入研究《山海经》,其所描述的“洪荒异兽”或许真实存在?

首页游戏大全洪荒异兽传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5

闲来无事,偶然读到鲁迅先生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文章里的鲁迅在年幼时对远房表叔所讲的《山海经》里的“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所向往不已,后来女工阿长为他搜罗来一套山海经才心满意足。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山海经》看做是“神话故事”,可是经过我的一番研究后得出,或许里面所讲述的东西是真的。

事情缘于我在之前有一次读到了鲁迅先生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

文中的鲁迅对《山海经》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我也对里面所记载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花费了几个昼夜的功夫,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结合了前人的研究,最终发现其实《山海经》或许是一部“博物志”,里面所记载的“山川河流”、“洪荒异兽”可能在上古时期是真实存在的。下面的会从“动物”和“地理”两个方面来说明。

“洪荒异兽”的真实面目

在《山海经》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

"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其为兽,如豕而人面。”

当你看到这样的描述时是否感到困惑,这里面的“动物”为何都长得如此的“怪异”,甚至认为这都是上古先民杜撰出来吓唬小孩子用的“你要乖乖吃饭哦,如果不吃饭的话,就会有怪兽出来吃掉你的鼻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能”,在吓唬小孩子上惯用的套路。而所说的“怪兽”或许其有夸张、比喻等”修饰“,但是其原型却是有迹可循的。

山海经中的凤凰

有了上述的观念后,我们再看《山海经》里的“怪兽”究竟是谁?

先来看这样的描述“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当你看完这样的描述是否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个“长着兔子的脑袋,但是又是老鼠的身体,竟然还长了一对翅膀”。是不是很怪异,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其实是有这样的生物的。

《北山经》中提到的“飞鼠”现在也叫“鼯鼠”,现实生活中的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张牙舞爪的异兽形象,反倒是十分娇小可爱的。飞鼠如今多生活在亚洲东南部,除此之外,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也有它们的踪迹。飞鼠因长有一双翅膀而得名,而实际上它们的翅膀发育并不成熟,严格来说只能称为“飞膜”。飞膜可以帮助飞鼠在树林间快速滑行却无法实现像鸟类般的翱翔。

鼯鼠

是不是感到很不可思议呢?

我们再来看“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这种“长着翅膀的鱼”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飞鱼”,这种鱼类生活在海中,平常是见不到的,而上面所说的“见则其邑大水”则是对“见面场景”的描述,只有在发大水的时候,海里的鱼才有可能被冲上陆地。而我们古代先民就把这种“每次发大水就见到这种鱼”的现象理解为是“这种鱼带来了灾难”,于是有了“见则其邑大水”的描述。

美丽的飞鱼

还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其为兽,如豕而人面。”这里面说的动物“能像人类一样走,长得像“禺”(古代的一种猴子),白色的耳朵,其面部长得像人脸。这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白耳狨”。白羽狨是狨科 、狨属的一种动物。主要分布于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里约热内卢,圣保罗)。

白耳狨

再有“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这种生物像马,但长着白色的脑袋,且身上有着如虎纹一样的白色条纹,它就是今天的斑马。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被描述为“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负千斤”的“橐驼”,其实就是骆驼。还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的神奇鸟,其实也是鹦鹉。

为何大部分的“异兽”我都没见过呢?

这个时候又有人有疑问了,“你上面所说的动物我确实认识,但是更多的动物为何现在无迹可寻呢?”换言之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生物我却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见过呢?”这可能是由于古人的表达习惯所致的“误解”。

在古人的语言中,他们不使用类似于“尖,秃,细长”等等的形容词,可能他们的词汇量还没有那么丰富,只能用“一种生物来形容另一种生物”。这种习惯在《山海经》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我上面所说的“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古人用“马”来形容这个生物的体型,用“老虎的花纹”来描述这种生物的花纹。而我们现代人的词语就丰富多了,假如我们形容斑马时会这样说“它是有着黑白相间的花纹,体型比马稍大的一种马。”有了这样的对比,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大部分的生物我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原型”这样的问题了。

斑马

在《东山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异兽“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古人想说的是这种生物长得像兔子,它的嘴类似于鸟的喙,而眼睛像只猫头鹰,尾巴像条蛇"。有了上面的概念,我们再来看这种生物就很容易找到原型。这种生物叫犰狳,现在生活在美洲,是一种濒危物种,有着尖尖的嘴,圆圆的眼睛,尾巴像蛇一样细长,身上还有甲片。每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便会将全身卷缩成球状,将自己保护起来,这不就是“见人则眠”的体现吗?

犰狳

我们再来回想《山海经》中的生物,大多都是以常见生物中的一部分来拼凑成一种不常见的生物,他们并不是真的“身上的那部分和原来的生物一模一样”而是一种类比,所以才造成了我们对《山海经》中的生物的想象变得夸张,从而认为”记载的生物是虚构“。

道理我都懂,但有些生物就是不存在

虽然有些生物可以找到原型,但是诸如“九尾狐”等生物怎么解释呢,现实生活中也没有九条尾巴的狐狸啊?

其实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思维误区,我们认为“所记载的东西必须真真实实的存在”。这似乎与上面的观点矛盾了,但其实不然。

传说中的九尾狐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观念,就是”人不可能想象出自己从未见过或者描述过的事物“。或许看到这里会有很多人来反驳我“诶,我没见过外星人,但是我可以想象出外星人的模样是巴拉巴拉......”

没错,我们确实都没见过外星人,但是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现在做一个游戏,凭你想象,想象出一个“你从没见过或者是接触过的”的生物,不能有任何一个部位是地球上生物中已经拥有的,越荒诞越好,越夸张越好。你是不是发现,你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来,任凭绞尽脑汁也会发现“你想像的生物是很多事物的拼凑和修改”。而我们所想象的外星人也是基于人类或者现今已有的生物来“创造”出来的。

而在上古时期,古代先民都喜欢把一些人物或者事物赋予神话的色彩,例如“黄帝大战蚩尤”其实就是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还有遇到洪水的时候就喜欢把它比作“猛兽”,就例如我们现在的成语“洪水猛兽”其实就是典型的体现。

九尾狐等生物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当古代先民见到狐狸的时候,不免的要把它“神话”。想象一下,在你的部落里有一个祭祀抱起一只随处可见的狐狸说“它是神兽,是祥瑞,看到它就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的话谁信啊,反正我不信,古代的先民同样也不会相信。那么怎么办呢?

那就让它变得不寻常,怎么就不寻常了?狐狸不是一条尾巴吗,那我就说它是九条,你见过九条尾巴的狐狸吗?我没见过,古代先民也没见过。于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狐狸就被“加持”成了神兽。而在山海经中的一个惯用的套路是“四肢越多,代表这种生物的等级就越高”,于是,一大批“四个翅膀的鸟、六条腿的动物、九条尾巴的狐狸、八只眼的鹿“等等就被创造出来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山海经》里绝大多数的生物都是有原型的,它们或许被误解,或许被神话,但是我们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它们,里面的“异兽”也因为长相奇特而被先民过度的解读,于是他们就有了“吃人”或者“祥瑞”等神奇的功效。所以我说《山海经》或许也是一部博物志。

《山海经》的来历

说完了“奇珍异兽”,我们再来看看《山海经》所记载的“河流大川、人间仙境”是否存在。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得知道《山海经》是怎么来的,目前国内有好多种看法,而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这表明司马迁读过《山海经》。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的书名应当早就已经有了;而在更早之前,虽然还没有《山海经》的书名,但是《山海经》的文献资料应该也是早已存在。

而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更是有很多地方“借鉴”了《山海经》的内容,如庄子的著作中所记载的荒诞的神话,都大部分来自于《山海经》,而屈原的《天问》更是在世界观和内容上与《山海经》高度吻合,所以很明显《山海经》的成书时间要更早于先秦时期。而目前最为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大禹治水的时候丈量九州,把沿途走过的地方和所见所闻都编著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而《海经》又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

《山经》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记载四方山川;《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山海经的分录

《山海经》所描述的洪荒大川究竟在哪?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一直都争论不休,目前有三种主流的观点:一是“国家论”它所记载的范围是古代中国的地界;二是“地域论”,认为只是记载局部的地区;三是“世界论”,认为所记载的是整个世界的地貌。

华夏论和地域论不必多说,我所接受的是“世界论”,即《山海经》中的洪荒大川其实是整个世界的地方。目前接受这种理论的既有东方学者也有西方学者。

章太炎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法显发现西半球说》,开创了中国学者探讨此问题的先河。之后,卫聚贤提出,殷朝被灭以后,部分人逃到美洲,像《山海经》这样的文献,可能就记载了一些美洲特有的动植物和矿物。

在之后还有苏雪林认为,《山海经》所描述的海,实际上是指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印度海、地中海,她断定此书是描述阿拉伯海与阿拉伯半岛地区的地理书,而作者则来自古巴比伦,在战国时期由波斯学者携来中国。

———《朱大可:中国人“发现”过美洲大陆吗?》

而西方学者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人亨利埃特·默茨,她根据所记载的内容,走遍了世界展开了一些实地研究,比如《山海经》中描写了美国内华达山脉的黑曜石金块,旧金山湾的海豹和会装死的美洲负鼠。在《大荒东经》中所提到的“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所描述的“大沟壑”其实则是科罗拉多大峡谷。而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犰狳则是“会装死的美洲负鼠”。

另外《山海经》有“斑马”这种只有在非洲生存的动物,有“袋鼠”这种澳洲特有的物种,还有上文中提到的”白毛绒“只生存在美洲大陆,这也佐证了“世界论”的观点。

其实和“异兽”一样,大多数的地理地貌也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虽然《山海经》是中国的著作,但不能只把眼界放到“传统华夏”境内,这样会导致我们很难理解里面所记载的“神奇事物”。

最后总结

《山海经》中的“荒诞离奇”并不是完全虚构的,而是古代先民根据现有的事物,加上了自己独特的想象而构建的,其中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我们现代人对《山海经》很难理解是由于我们不熟悉先民的表达习惯,毕竟我们连文言文都理解困难,更别说成书时间更早的《山海经》了。

《山海经》的“经”其实大有讲究,在古代可不是什么书都可以叫“经”的,历史上可以在书名上冠以“经”字的无非就是各种《诗经》《易经》等儒家经典和《黄帝内经》《茶经》等有代表意义的巨著。而一部“荒诞离奇的故事集”在古代被称为“经”却没有人提出任何异议,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与其说《山海经》是一部“故事集”,倒不如把它看成是古代先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当时迷信和崇拜“神怪”的背景下,从而编撰的“博物志”,虽然其内容有所夸张,有先民虚构的如“看见什么什么就天下太平,或者看见什么什么就会带来灾难”等表述,但这同样体现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灾难的恐惧。

在这个层面上,《山海经》是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