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明星向中国观众发来视频。
评论区异常地和谐,提到最多的一个词。
“友谊”。
谁这么大排面?
一看是他,那不奇怪了,初代日娱偶像,你的妈妈可能就追过的。
三浦友和。
今天70岁的他,纪念“两个50年”: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
今年正好是出道50周年
其实,大家对三浦友和气氛那么一致,并不完全是他的个人魅力。
也是因为他就代表着那个时代。
一场真诚的、热烈的、抛开了芥蒂的文化大碰撞。
过去的国产片里,有日本人吗?
有。
但他们几乎都是统一的形象。
战争片里猥琐、丑陋、歹毒的日本鬼子。
△ 电影《地道战》,1965
但霎时间,一阵风吹来全都变了。
中国观众们第一次看到了,全新的、现代的日本流行文化,那些过着普通生活、充满生动人性的日本人。
多么颠覆。
多么令人惊喜和向往。
今天的人或许再也难以想象,三浦友和是如何的不可取代。
那样的日子,又是如何轰轰烈烈地驶过,只留下了遥远的回响。
01
80年代的特征有很多。
其中一个不可掩盖的绝对是日本文化。
许多国产片一拍到八九十年代。
BGM响起一首日语歌,那氛围感,立刻就有了。
还有更多隐晦的元素,你可能没察觉到。
《蓝宇》里刘烨的灯芯绒夹克,《过把瘾》里王志文的工装风衣,就是当年最潮的日系单品。
更不要说,日本影视剧。
那火爆,后来美剧、韩剧的普及度只能算弟弟。
这也是时势使然。
50年前的9月,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伴随着政治气候的回暖,是文化交流的破冰。
从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到八十年代,开启了一段日本流行文化席卷中国的岁月。
1978年,改开后第一部日本引进片在中国公映就带来巨大震撼。
高仓健主演的《追捕》。
观影人次一举创下8亿的奇迹,电影院从早放到晚依然大排长龙,有人一看就是几十遍。
1978年,对于刚刚从封闭时期走出的年轻人,《追捕》带来的感觉无比微妙。
一样的肤色,中文配音,很容易让我们感到亲切和认同。
但那无疑又是另一个世界。
70年代末,中国人穿的还是清一色的蓝灰绿工人装,大量乡镇农村地区很落后,电话普及率0.43%,很多人见都没见过。
但《追捕》里的日本,衣着凉爽新潮的俊男美女穿梭在高楼林立,车流不息的大都市,高档公寓里随手接起电话,简直就像科幻片。
这部犯罪片当年在中国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呢?
崔永元曾在《电影传奇》里这样描述“《追捕》热”:
杜丘式的风衣被抢购一空,很多人在不刮风的时候竖起衣领,戴上不舍得撕去商标的蛤蟆镜,到处是“真由美”理发店,商店里有“真由美”化妆品和帽子,大家用横路敬二来骂人,背诵大段的台词,甚至充满炫耀地向朋友们讲述《追捕》续集的内容。
这样的立领风衣,机车皮夹克,是影响你爸八十年代至今的穿搭模板。
男主高仓健和女主中野良子,一举成为顶流。
1979年,因为《追捕》在中国的影响力,女主中野良子受邀访华。
那个年代,不是什么外国明星都能享受访华的待遇。
中野良子所到之处,水泄不通,从老人到小孩,大家用角色“真由美”的名字不断呼唤她。
从走下飞机开始,到任何地方,我都被欢呼着‘真由美’的人群簇拥,后来我才知道这三个字的意思。那声音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回到日本以后也久久没有消退。
硬汉风的高仓健,不仅让亿万中国少女魂牵梦绕,更成为一代中国男性心目中的男性标杆。
用张艺谋的话说,高仓健就是一个“名词”。
2002年,张艺谋拍《英雄》,请偶像高仓健出演。
但因为剧本没打动高仓健,被婉拒了。
张艺谋不甘心。
2005年,他又请高仓健来中国拍《千里走单骑》,这次,几乎是量身为高仓健定制的剧本。
对于一代人来说,《追捕》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就说那个最经典的情节。
当两人骑着马,杜丘问真由美,你为什么救我?
真由美笑着说出“我喜欢你”时,那样的浪漫就像阴霾散尽后,透出的第一缕阳光。
而这第一束光,永远格外亮。
02
八十年代,韩国文娱产业才刚刚起步,还在受港台影响。
好莱坞是热火朝天,但没摸进中国的门。
日本流行文化在当时依托经济的腾飞,成为当之无愧的亚洲顶流。
日本的流行乐,养活了当时半个港台乐坛,很多经典华语流行乐都翻唱自日本歌,比如《千千阙歌》《风继续吹》《漫步人生路》等等。
昭和最后的日本歌姬,是港台天王天后争相追捧的偶像。
内地呢,日本流行文化同样是上一代人一击即中的情怀。
把这些都剔除掉,那就不叫八十年代了。
去年,《唐人街探案3》春节档上映。
合家欢,就得你爸妈也愿意买账。
于是,电影里出现了《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莉香,铃木保奈美。
响起了1979年因电影《人证》响彻中国大地的《草帽歌》,刘欢、崔健,都翻唱过。
草帽歌音乐:崔健 - 梦中的倾诉
当然,《唐探3》里最重磅的面孔还是他。
三浦友和。
你三浦叔叔大爷年轻的时候,要长相有长相,要气质有气质,是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帅哥”。
年轻人对他的印象,大概都停留在《重庆森林》里,金城武口中的“情敌”。
但在爸妈那,永远的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在日剧《血疑》里。
1984年,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引入中国大陆,一度引发万人空巷,赚足了男女老少的眼泪。
80年代,是这部日剧让中国千家万户知道了“白血病”,知道了RH阴性血这样的知识。
在电视还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连小人书都成为抢手货。
就算大家不懂日语,也都会学着哼那首山口百惠唱的《谢谢我的爱人》。
“瓦达西诺……”
80年代初,国产剧才刚刚起步。
那时候《西游记》《红楼梦》都还没拍出来,第一部情感大剧《渴望》也要等到90年。
《血疑》这样婉转曲折的青春爱情剧,一下就紧紧抓住了中国观众。
那时的年轻人,对自由的爱情是如饥似渴的。
但《血疑》带来的震撼,还不仅仅是爱情。
它可是白血病 兄妹梗的鼻祖。
如果你觉得《蓝色生死恋》之类的韩剧创造了这样的套路,那肯定是你太年轻,在《血疑》面前,都是孙子。
故事最后,大海上,幸子死在光夫怀里,比后来海边宋慧乔和宋承宪这出早了二十多年。
80年代的中国观众,哪见过这样哀伤又浪漫的剧情?
帅气深情的三浦友和,穿着学生装,笑容甜美的山口百惠。
也随着剧集的火热,成为中国观众嗑的第一代小荧幕CP。
当时,山口百惠在剧中穿的衣服,被中国观众称为“幸子衫”,三浦友和的高领毛衣叫“光夫衫”,成为80年代城市青年追捧的时尚穿搭。
看好一个女明星,就叫她“小山口百惠”。
比如巩俐。
还有现在的杨采钰。
那一代男青年心目中,大概都有一个“幸子情结”。
贾樟柯说,自己的房间里曾经贴满了山口百惠的海报。
后来,贾导拍《二十四城记》,把山口百惠唱的《谢谢我的爱人》作为配乐。
电影里宋卫东回忆,女友和自己提分手时,留的是和《血疑》里山口百惠一样的“幸子头”。
只是1984年中国观众看到《血疑》时,山口百惠已经嫁给了三浦友和,并隐退四年。
这第一回嗑,就发现自己嗑的都是真的。
三浦友和说。
80年代他听说《血疑》在中国爆火时,还半信半疑。
直到他后来不断收到来自中国粉丝的来信。
21世纪初他造访中国,还依然能看见售卖妻子山口百惠的画报。
03
别以为征服中国观众的只是日偶。
当时的年轻人叹为观止的并不只是大胆的恋爱。
更是对面那个多彩的世界。
包括《血疑》在内,从1981年的《姿三四郎》开始,到1985年的《阿信》达到高潮。
这期间言情、武侠、励志、体育等题材,全面开花。
1981年,中国内地引进的第一部日剧《姿三四郎》,在上海台播出。
这是一部依托于日本传统柔道武术的动作剧。
功夫片,武术片向来是华语影视的特产。
但这也不妨碍当时的中国观众对这部日剧如痴如醉。
据《姿三四郎》的译制导演毕克说: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姿三四郎》播映期间,上海的盗窃案减少了不少,因为连小偷也在家守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
学者朱大可回忆,当年自己是在大学宿舍看的这部剧。
那盛况——宿舍里已经坐不下了,同学们搬来凳子站在门外,从门上的小窗往里看。
第二年《姿三四郎》在北京播出时,北京供电还比较紧张,时有停电。
因为民众呼声热烈,北京供电局决定。
《姿三四郎》播出时段,北京各城区都不得拉闸停电。
还有哪部剧能有这规格的待遇?
1982年,央视又播出了日剧《排球女将》。
女主小鹿纯子乐观拼搏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中国青年。
适逢1981,1982年中国女排拿下世界冠军,《排球女将》应景地推动了这股“排球热”。
那时候,年轻人都流行学小鹿纯子,有事没事练倒立。
试图模仿她的经典招式“流星赶月”“晴空霹雳”。
那两年,也是郎平名声大振的时候,很多人就把她当做现实版的小鹿纯子。
后来郎平回忆,小鹿纯子可“害苦”了自己。
因为《排球女将》实在太火,自己收到的球迷来信里,百分之七十都要她学习小鹿纯子的招式。
郎平很无奈啊。
自己扣球已经够棒了,空中腾得够久了。
怎么,还要自己折俩滚?
和小鹿纯子颇有渊源的,还有马云。
她被各大媒体营销号称为“马云的梦中情人”。
据马老板的说法。
没有小鹿纯子,就没阿里巴巴。
自己当年高考失利,一次次创业失败,小鹿纯子就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后来,他专门赴日拜访小鹿纯子的主演荒木由美子,还邀请她来了中国。
马云身体力行地告诉这一代年轻人:要追星,得先赚钱。
1985年,打破日本收视纪录的晨间剧《阿信》,同样在中国创下了奇迹。
那大概是中国观众接触最早的“大女主剧”。
阿信的原型,是日本零售企业的八佰伴的创始人。
一个平凡的日本女性,用自己的勤劳善良,抗争艰苦的命运,并成就了大事业。
这样的励志故事,在当时刚好切中了中国改开后的“下海”潮。
想创业?当万元户?
阿信就是榜样啊!
《阿信》在中国播出时,收视率一度高达80%。
试问当今哪一部剧,还能火到这个收视?
那时候大家看剧,就是容易入戏太深。
演到阿信一家吃不饱肚子,在大冬天受苦挨饿的情节,有中国观众往电视台寄大米,让帮忙转交给阿信。
每当阿信仰起头,露出充满希望的笑容时。
中国观众总是能从她身上,穿透那身和服,看到东亚女性身上那种特有的坚韧。
1986年,阿信的扮演者田中裕子访华,并与为她配音的张桂兰老师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三十多年后。
当年阿信的扮演者田中裕子,被汪俊导演邀请来《苍穹之昴》中出演慈禧太后。
田中裕子说,自己能演“慈禧”,都是因为“阿信”。
当年沉迷日剧的人,如今也都该是大爷大妈辈的了。
对于80、90年代还是孩子的人们来说,童年,则被日本动漫填满的。
1980年,中央一台引进了《铁壁阿童木》。
当年,是日本华侨韩庆愈先生说服了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阮若琳,用“节目带广告”的形式引进了这部动画片,这样中央台不仅不用版权费,还能得到广告费。
这就是中央台第一支外国广告的诞生——卡西欧。
就此,打下了卡西欧在中国青少年间的知名度,也让卡西欧成了不少孩子的第一块电子表。
这两年,互联网有一个经典问题:
八九十年代没网络,大家打哪看日剧美剧日漫啊?
看电视啊!
不然嘞?
04
回望八十年代。
中国人民刚刚从文娱匮乏的年代走出来,又正好撞上了日本文娱产业最优秀繁荣的时候。
因为文化上有诸多相近之处。
在改革开放初期,日本流行文化比欧美文化更好地成为了中国人民接纳外面世界的过渡。
到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进入中国大陆,已经1994年的事了。
90年代末期。
随着日本经济的崩溃,日本流行文化称霸亚洲的局面渐渐消失。
随着中国开放的不断加深,台娱、韩娱、好莱坞纷纷进入中国,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一枝独秀的时代也远去了。
但《杜丘之歌》,幸子的笑容,小鹿纯子的扣球……伴随着一代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渴望,成为了时代记忆的珍贵拼图。
最后,Sir还想说一件往事。
1978年。
日本电影《望乡》,紧接《追捕》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映。
这部入围柏林金熊奖,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记录了明治时期,大量日本妇女被官方贩卖至南洋为妓的悲惨历史。
虽然已经被删改,但在当时,这部电影还是引发了巨大反对声。
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有人非要说它是一部“黄色电影”,是外国腐朽文化妄图毒害中国青少年,非禁不可。
为此,当时出现了一场为电影《望乡》的大辩护。
巴金先生《随想录》的开始两篇,便是关于《望乡》的。
看了这部影片以后,我对日本人民的感情只有增加。我感谢他们把这部影片送到中国来。
曹禺先生也在《大众电影》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外国文艺作品不是洪水猛兽,不必这样害怕。我年轻时读过许多的外国剧作、小说,也读过不少中国古代的作品。我们这一辈,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的。至今,我觉得这样做,对我是好事。
那个时候,我们在开放地接纳外来文化。
哪怕是有禁忌的内容,哪怕是引发民众的反弹,也没有一撤了之,而是苦口婆心地解释、开导。
文化虽然总是在自发地流动。
但我们也能看到,它所能长生的气候,也总与背后的推手密不可分。
有时,是风气一时为开。
有时,又是风声鹤唳。
所以三浦友和,才成为了一代绝版的偶像,一个无法模仿的时代印记。
今天他一出面,突然就消弭了纷争。
在宁静中,让大家的心也突然空了。
一刹那的青春。
一刹那的无邪。
从那闪闪发亮的日子里,掠过面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