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八点蹦迪到凌晨五点,一周七次,还是早上九点上班到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呢?这些都是未来可能会发生的。2020/4/24号交下定金的那一刻,我的大学申请才终于结束了。时间飞快,居然能圆梦去做波士顿的大学生了! Brandeis 24——就像是一场游戏,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在这个怎么也不会预料到的惊喜背后,我有很多话想要分享。回想起来,当时跟命一般,比天还重要的事情,现在看似真的很渺小。长达半年的申请季里((19年10月~20年4月)不算准备标化),我一共报了22个美国前50的综合性大学(包括一个文理),录取了9个,也申请并录取了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多大。最后一共是10/23,;平均录取率为43.47%。在这个看似平平的数字背后,有一个很惊人,不可思议,但还算比较励志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所有意向全程DIY去美国读本科的学生们!
我学习上没有优势。对比学神,我估计连只菜鸡都不算;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作为一名美高学生,文书还可以,活动较多,加上超级乐观的心态。而这四点几乎每一点都是老天的眷顾:是我要来美国读高中,我自己的文书经历,我热爱的活动,和我天生乐天派的大脑。综上所述,导致我的底线真的比较低:有书读我就已经很满足了。上前50是妈妈对我,以及很多时候我对自己的唯一要求。因为做不到的话,就不能继续在美国读书了。她的理由很充分:钱花的这么多,读的还不好。一年在美国花的钱可以供好几个衡水的孩子读完四年大学,我一个不优秀的人凭什么在这里滥用资源?她没说错。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要去国外读书。可能是因为不适应体制内的学习,想要换个环境,等等。我出去的原因很简单,我喜欢英语。爸妈让我出去的原因比我的高级一点:在国外,你可能可以找到人最基本的权利,通过努力找到你认为的真理和平等。
所以在大家都因为不一样原因出国的时候,留学市场自然就挤爆了-这是一个可以轻易获利的庞大市场。但在跟大家满满的提供干货之前,我想和每一个在迷茫中度过申请的高二学生反复强调一点:自己申请>别人帮你申请。
家里的原则是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是事。简单讨论过后觉得中介是个很无脑的工作。学习是自己的,申请也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要别人来做?不就是多点经验么?他们除了给你交申请资料,选择学校,帮你改文书(催你写为多数),还能干什么?最后*不好,学生,特别是家长,还要怪他们工作没有保障,火冒三丈后却无济于事。虽然现在很多中介都会有不到前五十退钱之类的条约,但去不满意的大学这个后果你担负的起么?不踏实啊。就这样,我没有中介,全程DIY的走完了这条祈求不平的小路。
我是有底气的,因为有认真观察过(莫名其妙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现在很多的学生包括但不仅限这三种情况:
1. 成绩很好,活动很好,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怕自己没有经验输在了这人生只有一次的重要事情上。我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标化到了,去个美国前四十的学校真的不是问题。文字功底好的话,更不用去请中介。同校竞争是问题,可是出类拔萃的我也见过。
2. 成绩挺好,活动还可以,但是想让中介推自己一把,去到更好的学校。可如果是在美高,找中介不会对你有任何实际上的帮助。光是在美国这个身份,就已经很占上风了——上前四十也没问题。
3. 还有一种就是。。。自己成绩很一般,活动一般,不喜欢学习也没有兴趣,就想着能上个大学然后毕业后好好玩耍。什么common app密码,文件递交都是中介来帮你做,东西从来就不经自己的双手。这真的是你想要的么?是你读书,还是中介帮你读书?以后的人生难道都是要付钱让别人来帮你过?如果这样,你真的别去读了,没意思的。
不管你是哪一类学生,如果你有能力做这件事,但为了节约时间,去把繁琐的工作交给别人,我都能理解。那么,你的时间必须要用在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上吧?我想不出能有什么比自己的后四年,后半个人生更重要的事情——除非你要发明什么专利,频繁代表国家参加比赛等。现在很多机构都打着“帮助学生发现最好的自己”的名号,来赚钱。钱要花在刀刃上,明明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为什么要问别人?实在万不得已,我真的不建议同学,特别是美高的高三党,掏钱给中介。对自己有点信心可以么?!
话说了这么多,当时内心多少还是有点摸不着低,但当我开始创建各种申请网站账户的时候,我就想清楚了:必须全力以赴。我给自己订了一个目标。打中介的脸是一个;别的地方我不敢保证,但大学申请这方面,我也必须做到全年级第一,比任何人都要了解这件事情。这件重要的“小事”,我纯属把它当成一个难题来解决,从来都不是报复或被迫要做的事。
因为这真的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有多重要?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成长课题。虽然后面还有无以计数的选择要去做,结果也相当出乎我的意料,但每当打开portal看到status update的时候,我从未有过慌张;紧张也好,惊喜也罢,我对每一个结果问心无愧。因为我是自己的中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所以可爱的学弟学妹们做到这点就够了。毕竟读书是自己的事情,别人再怎么为你操心也没用。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好的团队来帮助你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如果没有合适的,也不要太担心。只要想做好,没什么不可能的。
既然想做好,下面的步骤会很繁琐,麻烦,但我鼓励同学们能做的都做了,毕竟这种拼尽全力的事情人生中也没几次;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上。整个漫长的大学申请从九月份左右才正式开始,不包括准备标化之类。最晚四月中旬才收到录取的学校。所以。。。大家就不要做梦说高三要好好享受人生,好好玩(这当然是你想要好好的自己DIY申请的前提之下)——不可能的。我牺牲了整整半年多,和百分之九十同学,朋友们在一起的时间。秃了顶,掉了肉,焦虑的睡不着觉已经是常态了。
我分以下几个部分来讲:
1. 什么是大学:因为我觉得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知道大学是什么,那读了也没什么用。
2. 成绩:因为有成绩,就可以保证上一个不错的大学;没成绩,什么都保证不了。
3. 选校:去读大学的整个过程就像你成功的把自己跟产品一样推销给你喜欢的商家。商家没找对,东西怎么卖?
4. 文书:好的文书不仅展现出了个人品质,好的文笔更是能让大学认可你的写作水平。
5. 活动:因人而异,但好的活动和文书一样,恰恰是你证明自己达标的另一个方式。
五个part里面,没有先后之分。美国大学看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你要把自己打包的像个礼物呈现给对方。但当礼物的前提是里面得有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坨屎。
要想DIY,必须弯膝盖。
1. 什么是大学?
大学是一个挑战自己的小社会。机会,人,都很多,新鲜的事也是信手捏来。一开始我觉得大学是要用来扩大自己社交圈的。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一点的学校。我一开始很期待大学能见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他们拥有不一样的想法,爱好和性格。后来发现,不行。光光认识人怎么够?在学校,顾名思义学习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本分:学习。当然,学习都是带有强大热情和好奇心去了解我们陌生的领域和世界,不应该是被逼的。如果你觉得大学是可以混出来的,也就是你可以做好自己该做的,有几个好朋友,拿好成绩,毕业就找工作赚钱的,那我上面讲的学习doesn’t apply to you。任何一个学校都可以为你完成这基本的几点。你甚至不需要去上学,图书馆就可以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如果说,你觉得拿一个大学文凭,相对于初中,可以成为拿多一点收入的途径,混混就可以出来,那请你不要忘了世界上还有多少个希望能读书的孩子——而大多数的学生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读大学。美国有成千上万个富翁都没上过大学,但都靠networking一样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谁都想脱颖而出——他们做到了。那么《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呢?!为了做一名德智体美劳全美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我先预习了一下这本书。里面写的很明白,优秀的大学会为你创造环境,不是只强求应试教育和理论;他们会教你寻找光明,寻求人生的意义,为学生们创造机会,提高视野,素质,和理想。
总结:大学是在认真学习的前提下,勇敢的多方面挑战自己。
在深思熟虑之后,我发现自己在聪明,热爱学习的同学身边想要学习的*最强,进步的最快,而不是再那些江湖老手,俗称的社会人身边。我想成为跟那些热爱生活和学习的同学们一样,带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意志,慢慢走下去。记得爸妈当时很认真的问过我,到底要不要去上大学。我的答案是我要。虽然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可能也是因为不知道高中毕业了到底能干吗)但是还好我说了要。当然,这点取决于你自己的需要,但是必须趁早想清楚。做了决定就没有返回的余地了。大学大有地方可以施展宏图。你想做的可以积极参与,不想做的,没有人逼。
集中形容大学四个字:自律,自强。
那么和认清大学一样重要的,是你期望中大学拥有的硬/软件。我列出了以下这个表,并把它贴在书桌前。括号中包括了我选这些期望值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这些原因包括在小文书里,也方便后面选校:
- 固定和稳定的Professor Hour(好的师生沟通不仅可以有问必答,还能方便毕业后的relationship extension)
- 优秀的Study Abroad program(大学不出去看看世界是不实际的)
- 能为学生提供有质量的实习机会(课堂里能学的必须能够用到实践中)
- 很多的学生社团(不同社团及其数量高直观的指出学生参与度多高,是不是书呆子)
- 有能为社区服务的机会(Part of my high school experience, so I want it at college as well)
- 本科生科研的机会(我不是科研人员,但我知道科研是推动世界前进的重要途径,所以大学有这个的一定不差)
- 能和某个教授一起上课(要是自己的教授得过诺贝尔,那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 大城市,好吃的(这个我就不多说了,不当村里人真的太重要)
- 好的宿舍(大学宿舍都差不多,不用很奢华,也不能太差,正常就好,偏好则佳)
- 校园美(我不是很喜欢高楼林立的大学,感觉节奏太快,没有“大学”的感觉。在古典的教堂,城堡般的学校里上课是一种求之不得的福气)
- 24/7 开放的图书馆(这个也没有特别严格,一定要24/7,但开的时间久总归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社交,避难的好场所。好看的图书馆也是非常重要的(颜值!))
2. 成绩和裱花
来了,来了。这是个不谈也得谈的老大难。开始讲之前,郑重声明一点:我真的(摆了摆无奈的双手)不是学霸。高中GPA 到十二年级上学期为3.63,ACT考了四次,拼分也只有31分。托福没有考,Ap考试十年级世界历史2分,十一年级英语语言3分,不是排名的私立高中,也没有绿卡,是拿visa的准留学生。
看到这里,你可能都要笑出来了。Yes——我是非学霸。看着朋友圈,Ins大佬准备报哈普耶Top 10,非常春藤不去的时候,我琢磨是不是已经江郎才尽了。所以我反复的告诉自己咱不能慌,慌了就完了。但就是这种成绩的人,申到了前三十的学校。前三十,你没有看错。虽然最后没有去,但这个低分高录不得不说还是有点牛的。所以很多留学公众号说SAT 1500 GPA3.8 的人才可以报前三十。。我鲜活的证明你这句话是错的。
(a). GPA
我不会学习。初一就在一个私立基督高中。虽然我的活动和朋友一直很多。但学习高一(tai wan le)才开窍。初三的时候一度GPA 3.0 (真的不上心),高一才开始学AP。家庭环境告诉我,首先得做个人(身心健康),也没硬逼过我。学校里都是很开心,nice的同学——kindness是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所以,我一开始根本没觉悟;不知道学习是啥——直到高一搬了家。当我看到了第三个住家的女儿每天花很多时间预习和复习的时候,我很纳闷:“为什么有人可以一天花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坐在书桌前学习?”然后就意识到——哇!原来成绩好是这样得来的!学习是这样的!(惊人吗?我也这么觉得)我没事做有段时间了,是不是也可以试试?此后,我就踏上了不归路。虽然基础还是漏下了很大的差距,也没办法满腹经纶,但至少看到了学习是什么。
重点是:GPA这个东西都靠自己,除了自己做复习和练习,没别的。大学首先看的是GPA,这么久了我还没看到过GPA optional,因为它考的就是平常学业的表现稳定性。高二高三我都有尽全力去补之前的分数,所以后面GPA都是3.8 ~4,跟之前一个天,一个地,整个upward trend还是非常明显的。当然,看这篇文章的同学估计都已经高三了,此时已无法挽回之前的闪失,努力保持吧。
(b). ACT
今年都大半取消的标化(sha bi)考试,我们来稍微讲讲。跟学习有关的任何事情我都是不擅长的;考试也不例外——我不喜欢。十年级季的时候,身边所有的小伙伴都准备暑假回国参加标化补习班。可能是因为家里有一个学霸妈妈和学神爸爸,所以补习班从小没参加过。至此,这个重任就到了自己的身上,可是我(again)觉悟的太晚了。还好在我爸的主张下,整个十年级暑假我就光学数学了,不去补习班,而是看书,做题自学。整数,分数,一元二元方程,把从小到大的数学全看了一遍。为此,还哭过好几次,因为太自闭了——家里规定数学学不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干。我也想学好,但对我来说补基础太痛苦了。在家里至少坐了3个礼拜,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做数学,背数学,看数学书,我爸给我上课。在家里谈什么都是数学related,吃个饭还要算夹菜的速度和分配率。。。我也知道数学方面有缺陷,可是我没办法说服我爸如果只是单复习数学对我来说并没有用;因为别的阅读和语法我也不拿手,所以也只好硬着头皮上。还好那一段生不如死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我浪费了很多时间。数学思维被拓展了,但是语法,写作,阅读任何一个别的都没有补。
高二开学,周围同学个个都是补完准备回美考试,我却啥都没准备。可考试不等人啊!做了几套题后,我发现ACT比SAT数学简单得多,我又偏文,自然而然的就选了ACT。读文章没问题,但数学的应用题很头疼。第一次考ACT的时候是完全自己复习,但也不知道怎么复习。看着别人刷题,我也刷,觉得好像是对的,其实很盲目。虽然数量可观,可除了刷,也没分析错题。就这样刷了三分,从模考21分到两月份正式考试的24分。期望中第一次考试至少要26分,可是没有。根本不会学习的我绝望了,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我开始在一个机构里上课。一开始很规律的每周上两次,写作业,到四月份爸妈来的时候每天基本是集中营生活。三点一线的补习班,家里,和学校,课外活动和运动除了饭后散步也暂停了。在补习班的小房间看不到天空的闭塞感:生不如死。四个月的准备过后,六月我考了第二次。结果又很不理想,只比之前高了一分(25)。除了写作拿了10分以外,阅读甚至还退步了三分。发现根本没有成效后,爸妈和我都不想再花钱去上课了。凡事不能过三,我彻底崩溃了,但我也没退路了。因为考标化这种事情上面,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往前。
看着我3.5 的GPA和25分的act,我第一次感觉到了hopeless。短暂调整过心态后,我开始了魔鬼训练。2019年第一次没有回国,过了最充实的暑假之一。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花在了学ACT上面,每天刷2~3套。早八起,晚十一点睡,每天学习,背单词,读英文小说,运动,休息,我过了一个很规律,很健康,不经意瘦了很多,但非常非常焦虑的夏天。甚至在全州学联一千人夏令营里,我成了唯一一个带了电脑的学生,早上六点在室外写文书。等大家起来看到我在写文书,背单词,做数学,他们调侃了我很久。我还试着报名了一个价值两位数,简陋版的act网课,尝试为自己定制每科的study guide,拿着反复总结和背。上个厕所,出门散步都带着量身定做的study guide。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拼命学习的滋味。夜不能寐,食之无味,没有别人的帮助,我看着Princeton,巴郎,Kaplan,真题——时光飞逝。我第一次尝到“学习是自己的”这句话的真谛——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敢跟各位大佬pk卷子数量,但到后面真的快上天了。开始是熟悉最基础的公式和法则,后来就是求精度和速度。此时,天道酬勤。已经没有人逼我学习了,爸妈倒是很佛系,我也知道他们急,可是也没有过多表达,只是每天给我准备好吃的,然后笑嘻嘻的跟我说“加油哦,这是你自己人生中的重要跳板!”而我,成为了自己的发动机。
九月很快到了。我很紧张,因为如果这次没有考好,唯一的机会就会从我指尖中流过。而人只有把自己逼到绝路上的时候才知道潜能有多大。开学的时候,我比暑假的时候更焦虑了。周围的同学都已经在选校和文书,我却一边要平衡各种学生会,社团,和主编职务等,还要奋斗标化成绩。后面又得知,ACT考试的后一天,是我组织的全年级毕业旅行。我很紧张,希望把活动做好,但又极其担忧考试。我跟爸妈说要是上了30分我就不考了,因为去UW的成绩肯定够了。一个月后,出成绩了。我在家打开portal:29分。满眼的无奈。记得自己叹了很久的气,晚上十一点半从冰箱里拿出了冰激凌,化在嘴巴中的只有嗖嗖的凉气,尝不到甜味。“再考一次”,我对自己说。爸妈这时候已经彻底佛了,“哎。那你要考,你就考吧。” 他们觉得29分差不多,可他们更知道我要的是比29更多,平均分33分的梦校塔夫茨。别的方面都这么不够,我还有一次机会,可以再考。可喜的是,我发现暑假为自己做的study guide派上了大用场:补习班给我英语提了三分,我自己提了五分;补习班数学提了三分,我提了两分;而阅读和科学给自己提了四分。显而易见的是,我自己复习比中介上课高效得多。我很开心,因为至少这证明了我的研究和钻研是有用的。很多学习不是光学习,而是考虑学习方式的本身。于是,后面的一个月里,我又开始了魔鬼训练。学校里的两门ap和各种课外活动,加上选校之类(文书实在赶不过来准备放在考完后),我本身学习的时间已经很不够了,要学act更是雪上加霜一般难。这个冬天,没有温度,没有色彩,平均睡眠5小时的工作日,我只能早上4:30起来刷题,晚上回来继续刷题,周末再一天两套真题。为了把能拿的分全部拿到,我把study guide带到了学校每天课间午休就看,手机壁纸改成了语法study guide,橱柜上贴满了数学和英语的公式,每天早上提前十分钟起床就是盯着看公式,等等(太可怕了,一年前的我连学习是什么都不知道)。成功的秘诀可能取决于工作的数量和时间。十月到了,我考完act,正式说拜拜。一个月后,在学校收到了成绩通知,握着一个同学的手紧张到手抖。这个SAT 1510的大佬就很佛系,告诉我不要紧张。打开portal,30分。。。所以这可能就是命吧。英语又提了两分,最后34,数学提了两分,最后31——还是没能超过33分,阅读提了五分,最后32分(惊了,我一共提了十分,这有可能就是我真实的阅读水平),科学考砸了,24分。拼分最后的结果就是31分,10分写作(写作倒是考了两次都是十分,出奇的稳定)。至此,才终于跟act分手快乐。至今还有朋友一直吐槽我,“remember that one time you stopped being friends with us for like 5 months?” 我也只能哈哈,摆摆手。至少没有辜负自己,想做的做到了。
(c). AP
这个没什么好多说的。今年我有每天打卡上CB YouTube 官网整理复习,但前两年,我没有一次复习过,每次都是裸考。有的时候人不在乎的话,那真的没人能帮她。因为在美国已经读了几年,所以托福也没考。对我来说,考试能不考就不考,没必要拿这种东西出来丢脸。
未完待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