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根本停不下来的原因竟然不是自制力差...

孩子玩游戏根本停不下来的原因竟然不是自制力差...

首页游戏大全熊孩子是不可能停下来的更新时间:2024-04-11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这些年,电子游戏大火。无数人前赴后继,为《王者荣耀》、《刺激战场》等等付出大把的时间、金钱,其中不乏中小学生。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的内心总是有些胆战心惊的。

更加极端的例子还有《14岁男孩连砍自己6刀,刀刀见骨!只因爸爸让他别玩游戏了》,更加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说以前游戏成瘾能否被列入精神疾病,还有争议的话,那今年6月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可就是板上钉钉了。

游戏成瘾有多可怕?

美国有一个游戏成瘾的著名案例,主人公叫Bracke。他中学时一度沉迷游戏,后来暂时戒除。成年后觉得工作无聊,现实生活远不如游戏世界有趣,再度沉迷其中。

父母发现Bracke又开始沉迷游戏,就再次强制他戒除,前后花了三个月的时候。

但有一天父母外出度假,留他一人看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点也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空虚感再度袭来。而他的应对方式就是像过去一样,钻进游戏里。

已经成年的他,明知道这样的状态不可持续,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反复的戒除又再次上瘾之后,Bracke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他说:“我恨自己爱玩游戏,却根本无法停止玩。”

抑郁令他多次试图自*,甚至制定了一个非常周详的自*计划。他的父母意识到儿子情况的严重性,开始寻求医学和心理学的干预和治疗。

Bracke出现的抑郁症状在很多游戏成瘾者身上都能看到。

超长时间玩游戏,人脑会分泌过量的多巴胺、类鸦片镇静物质以及其他的神经递质。在这些物质的刺激下,人脑会有快乐和兴奋的感觉。但过量的刺激之下,大脑会自动调整,以保持正常运转。

但当他们不玩游戏时,由于多巴胺水平较低,游戏上瘾者有可能出现“断瘾症状”,包括抑郁、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恶心等。

不能全怪孩子,设计者在玩弄心理学

游戏成瘾并不能一味责怪玩游戏的人自制力差,背后的成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是,游戏及互联网公司善于利用心理学,刻意将游戏设计成容易让人上瘾的样子,然后源源不断吃着用户上瘾带来的“人血馒头”。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打开一个App,比如今日头条、快手或微博,本来想着刷15分钟就睡觉,结果一下子就刷到了深夜。

这就是交互设计中著名的“瀑布流”,利用“信息能激活大脑的愉悦回路”的特点,将信息设置成瀑布流,永远也不会刷完。

刷到有趣的文章、信息、图片或视频,大脑会释放出多巴胺,让你产生愉悦感和期待,刺激你不断刷手机,刷得越多,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就越多,越让你兴奋,于是无形中就对信息流上了瘾。

而游戏的设计者,更是深谙心理学机制,巧妙利用大脑的“弱点”,让孩子欲罢不能。

上瘾的第一步,引发孩子去玩游戏,就是“触发”,如果一个游戏想要吸引用户长时间玩下去,就要让他一开始觉得很爽,使用一点不费劲。

以朋友玩的《阴阳师》为例,玩家通常一边进行着类似新手教程的游戏内容,轻轻松松地点按屏幕,看着自己的级别不断升高、攻击值不断增加,无疑是件很有快感的事情。

朋友友情提供,短短二十分钟升级到12级

第二步,持续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朋友在玩《阴阳师》时,屡次想要放弃,但是总会看到相关新闻,说出了新的限定级妖怪,为了抽到这些,朋友继续投身其中。当朋友以为自己集齐了所有妖怪时,结果又有新的妖怪推出,无穷无尽。

第三,缩短用户获得刺激的时间。根据多巴胺分泌的远离,越是短时间内带来的刺激,让人上瘾的概率就越高。

《阴阳师》每日会公布两次大的任务,每次只需要半小时就能搞定,每次的人物还不一样。除了一天更新两次封印任务以外,还有什么“现世逢魔”、阴阳寮(类似游戏公会)之类的公会任务等着。每次打怪所需时间都不长,但是频度很高。因此经常可以看见朋友早上玩、中午吃饭时打怪、晚上打怪。

第四、利用可变奖励的原理。可变奖励指的是,要想让人对某件东西上瘾,就不能在他每次使用时都提供好处,而是要让他摸不清楚好处出现的时间。

这里利用的是心理学著名实验——斯金纳箱实验的研究发现。

心理学家斯金纳将一直很饿的小白鼠放入箱中,小白鼠按下按钮时食物会掉下来,但食物不是每次都会有。实验的结果发现,小白鼠为了获得食物,学会了不停按按钮。

赌博就是利用了动物的这一天性,游戏中也是利用了这一心理。《阴阳师》中,玩家获得顶级战斗妖怪的概率是不确定的,这就刺激用户不断玩,获得勾玉,购买抽取资格。

第五步,引入社交机制和公会制度。这一制度非常有利于用户粘性的培养。

在《魔兽世界》中,就有成熟的公会系统。很多时候,玩家们会在固定时间打副本、刷装备,众人一起high。

有一天队友们都做好了战斗准备,就差你一个人,你去不去呢?当你觉得不能耽误队友的时间,上线了,就中了游戏设计者用社交功能捆绑用户的圈套。

这些借助心理学的技巧和手段,大人都很容易中招、欲罢不能,何况自制力较差的孩子。

提早干预,防止孩子真的“游戏成瘾”

前几年,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奈之下把孩子送进类似杨永信的网瘾戒除中心。

殊不知这等于是把孩子送进了“魔窟”当中,

这种强制、硬碰硬的戒除方法,也许能收到效果,但同时难以避免的会在孩子的身心留下伤痕。

就像之前说的,我们要转变思路,不把孩子玩游戏、沉迷游戏看成是孩子的堕落失败,而是他在向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发出求救信号。

当然,不要等到孩子的游戏瘾大到难以回头的地步才开始干涉,从早期就积极介入,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第一,了解孩子想玩电子游戏的动机。

很多时候,孩子玩游戏是因为缺乏玩伴,电子游戏好玩的同时又能满足起社交的需求。

除了线上的虚拟社交,同龄人玩游戏、讨论与游戏相关的东西,耳濡目染之下,或者为了加入讨论的队伍,孩子也很容易就参与到游戏中。

我们要主动了解孩子参与网络游戏的想法,积极引导他去发现其他可以满足其社交需求的同伴活动。

当然,游戏也并非洪水猛兽,孩子也并非一点都不能碰,主要是适度适量的问题,且必须选择适合孩子的游戏内容。

第二: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可以趁机把孩子玩游戏这个问题,看作是培养他自控力的一个家庭项目。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周一到周五不玩网络游戏,周六和周日可以玩,玩多长时间;或者每天可以花少量时间玩游戏;只要平时表现和学业成绩不低于一个目标值,孩子在完成作业后就可以玩网络游戏。

第三,培养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兴趣,满足他的需求。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发现:最能抵制糖果诱惑的,不是那些紧紧盯着糖果,运用自己意志力去控制的孩子,而是那些东张西望、靠研究天花板或者门窗来转移自己注意力的孩子。

玩游戏时,孩子会面临同样的选择:游戏设计时就通过给大脑的奖赏中心提供即时反馈和瞬间刺激来吸引玩家,所以我们应该多想想,如何让孩子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此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一是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强项,比如跑步、下棋、游泳、踢足球、打篮球、弹钢琴等等;二是帮助孩子打开视野,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朋友圈,体会到亲情和友情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结语

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移动设备越来越普及,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唾手可得。无论我们怎么严防死守,也不可能做到,孩子一点电子游戏也不接触。

《堂吉诃德》中有这样一句话:“弓不可能永远弯曲,如果没有合法的娱乐,人性或人性的弱点将难以生存。”

孩子也有娱乐放松的需求,适度适量地玩一些适合他的电子游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相关研究表明:12岁以下孩子参与网络游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绝大多数孩子都玩过,但大部分孩子只是对游戏感兴趣,远远不到病态游戏成瘾的地步。

当然,我们要时刻小心,防止孩子掉入游戏设计者预谋的“心理学陷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积极干预的重点还是,帮助孩子在现实世界满足他对社交、尊重、成就感等等需求;让他明白,游戏的快感和成就感固然让人沉溺,但现实世界中花的芳香、风的温柔,更值得欣赏和留恋。

正如电影《头号玩家》片尾说的:“what is real, is real”,只有现实才是真实的。

参考资料:

1、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97021

2、http://www.sohu.com/a/227949374_114819

3、https://mp.weixin.qq.com/s/4fI-FA40IAx8GMb3_ef8xA

4、李荔. 游戏成瘾是病吗?[N]. 北京科技报,2018-07-23(022).

5、http://www.199it.com/archives/603852.html

6、http://www.who.int/features/qa/gaming-disorder/en/

7、https://ent.china.com/star/gang/11057089/20171224/31863478_1.html

8、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20214

9、教志明. 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推荐阅读:

mom看世界: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