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家乡,消失的轨迹与历史源流(二)
(紧按之“一”)还可从另一个侧面左证纪姓入川时间,即龙孔《罗氏族谱》。据《罗氏族谱》在“民国三年甲寅春月”“续增凡例”中记,“(罗)大坤公于乾隆五十四年买纪姓大坡山田土一分”,其后《罗氏族谱》中还记载先后买过“纪姓大坡山田土”两次。从《罗氏族谱》中记载说明早在乾隆时期,纪家场(庙)纪姓一支从纪家场(庙)迁居龙孔(历史上今大兴、公平乡均属龙孔)仙家沟新址居住后,且早买了土地后又卖土地了。纪氏迁居仙家沟(今大兴镇清华村)支系属纪一黨公长子纪文刚脉系第三(幺)房纪正举,为纪普英(阴)入川第八代。纪家场(庙)纪姓自“正”字辈3房人分家,分别各居其地。长房迁居今龙孔镇丝茅坪村、二房仍居原纪家乡(今玉屏镇),三(幺)房迁居原大兴乡清华村,小地名仙家沟。大坡山今属龙孔镇老文滩村4组,大坡山与仙家沟虽分属龙孔镇和今大兴镇梧桐村(原清华村),但两地是土连土山连山,一脚踏两镇接壤的毗邻。《纪氏族谱》记:纪正举“阳命康熙辛酉年七月初十日亥时于犍邑东蒙下乡纪家冲生,亡于壬申年七月二十七日戌时于本邑本乡先家沟身故。”正举公生于康熙辛酉年(辛酉即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去世为壬申年,壬申是乾隆十七年,即公元1752年。纪正举自纪家乡迁居仙家沟和大坡山一带,应在1681年至1752年之间无疑。从入川始祖至纪正举已历8代(辈)。入川至今,长房已发派自“方”字辈。“方”字辈距始祖“普”字辈已达25辈(代),按辈分每代20年计,入川至今已达500年之间,即入川时间可上溯到1517年(农历丁丑年,明武宗正德十二年),这个数字和笔者前面计算的1511年入川时间相差仅7年。数百年世事沧桑,误差总是难免,从各个不同角度考据,纪姓入川最初聚居纪家乡已经500年左右,笔者认为大抵接近真实。
纪家名称的演变
纪家名称的演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从家族、民间到地方史志资料中可以确定,最先应从纪家冲、纪家祠、纪家庙、纪家场至民国年间置纪家乡。其间,在某个阶段,名称或许同时出现,如纪家庙、纪家场和纪家庙场等。
笔者从能查找到的地方史志资料中,截止目前最早明确记载有“纪家”的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版《犍为县志》,在该志卷一“市集”一节中记载:“葢自神農日中爲市,懋遷有無,所以通商便民而裕國税也。郡邑爲市,鄉村則爲集爲場爲墟,南北土俗稱名各異。”紧接附各场名:“東興場,县東十里,通榮县……纪家廟埸,县東一百里通榮县……”志中所记“纪家廟埸”,所谓“廟埸”,说明这里已经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即1787年前就已经“兴场”,有了集市。至于原本“纪家祠”何以称为“纪家庙场”,对于“祠堂”称作“庙”的疑问,笔者将在最后一节叙述,在此暂且不论。
再看史志记载。同治三年(1864年)鐫《嘉定府志》在“府属全图”一—“犍为县境图”中明确标记为“纪家场”,“纪家场”周边是“罗城舖”、“观音场”、“龙孔场”、“金花场”、“交荣县界”。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嘉定府志》并没沿袭乾隆版《犍为县志》称作“纪家庙场”的记载。不管称作“纪家场”、“纪家庙”或“纪家廟埸”,这都无不证明一点,纪家至少应早在清代中、早期甚至明末清初就应名声在外了,否则,不可能进入当时“政府”编纂(编撰一部史志,至少得几年或多则上十年)的史志记载中。
另据嘉庆十九年(1814)版《犍为县志》“方輿·场坝”一节中载:“纪家庙场,县东一百里,通荣县。”此处与乾隆五十二年版《犍为县志》中记“纪家庙场”同,说明嘉庆十九年版《犍为县志》源自乾隆版记载。该志中“县东一百里”,显然有误。其实,在同版本的嘉庆版县志卷一“县属全图”中,却又将“纪家廟埸”明确标明为“纪家场”,由此看来,不管称“纪家廟埸”还是“纪家场”,都应是指“纪家”这方政区和地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