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方八种行动的运作过程看,每个行动与其他行动构成特定的联系,形成一个前后衔接、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循环往复的闭环行动流程,即:先是情报行动获取战场情报(包括战场力量信息和战场环境信息),通信行动将情报信息传送给指挥力量,指挥行动分析判断情况、形成作战指令,通信行动将指令传达各作战力量,接着是*伤力量、心战力量、欺骗力量和防御力量根据指令对敌实施相应的作战行动,以及保障力量对己方所有力量进行保障行动,然后又是情报力量获取战场情报反馈给指挥力量,指挥力量再次决策指挥,其他各种力量再次按令行动,周而复始,直至彻底征服敌意志。
这一流程的承载体是作战信息,反映了作战信息流向的循环过程,即:情报行动获取信息,通信行动传输信息,指挥行动处理信息,*伤行动、心战行动、保障行动、欺骗行动、防御行动、情报行动和通信行动执行指令信息,并产生战场新的状态信息,情报行动再次获取战场信息,信息再次循环反复,直到作战目标实现。
因此,作战活动可看作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执行等四个环节循环反复运转,直至目标实现的过程。
现实作战行动中,大到一场战局,中到一场战役,小到一个火力班的战斗,不论参战军兵种多冗杂、编组多复杂,作战双方的八种力量都必然按照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执行四个环节进行运作。如果少了其中某种重要力量,如指挥、情报、通信、*伤、保障力量,就不可能完成作战活动;如果少了心战、抗御和欺骗力量,作战就成了两个蠢汉拼蛮力,毫无战争艺术可言。因此,以*伤力量为核心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八种力量集合体是作战活动的基本单元,可称为作战单元。
从现实军队编成看,小到1个单兵、班、排,中到1个团、师,大到1个军、战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力量,只要具备*伤、指挥、情报、通信、心战、抗御、欺骗、保障等八项功能,就是一个的作战单元。只是有些作战单元拥有全部八种力量,如陆军的基本建制火力单位——步兵连,连长是指挥力量,各种轻武器班排是*伤力量,侦察班是情报力量,通信班是通信力量,指导员是心战力量,炊事班是保障力量,头盔是抗御力量,迷彩服是欺骗力量。
可以这样说,各军兵种的建制连以上的火力单位,都是一个八种功能全具的作战单元。当然,也有一些小的作战单元虽然只有少量作战个体,但八种功能还是具备的。如单个冲锋枪战斗员,是军队中最小的作战单元之一,冲锋枪是其*伤力量,冲锋枪手既是指挥力量,也具有情报收集、通信联络、心战和保障的功能,头盔具有抗御功能,迷彩服具有欺骗功能。
古往今来,历史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军队,由于相互间的武器装备不同、军事文化传统不同,对作战单元的编组和称谓差别很大,甚至一支军队内部各军种对不同层级作战单元的编组和称谓也大相径庭,可谓五花八门。如秦朝的步兵编制分六级: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五什为屯、二屯为百、五百人、一千人。近代以来陆军的各级作战单元分别称为班、排、连、营、团、旅、师、军。美国海军的作战编组通常区分为编号舰队、特混舰队、特混大队、特混小队和特混分队。
综合考察世界军事史上绝大多数国家所编组的不同军兵种、不同层级的作战单元,可以将这些形形色色的作战单元统一归并,划分为六个层级:单兵→平台→兵种组→作战群→作战集团→整个军队。
其中,单兵由单个人员与单件武器/装备/器械组成,如古代的弓箭兵,由一名弓箭手与一套弓箭组合而成。现代的狙击手,由一名狙击人员和一套狙击步枪组合而成。
平台,是多个人员与一台武器/装备所组成。如古代的抛石机,少则两个人,多至十多个人共同操作,组成一个远程打击平台。再如现代的坦克,通常由车长、炮手、驾驶员三人共同操作,组成一个坦克火力平台。以及诸如火炮平台、战机平台、舰艇平台,等等。
兵种组,是同兵种的多个单兵或平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作战单元。如马其顿方阵中多个长矛单兵密集地排在一起所形成的长矛兵种组(通常称常备兵),中国古代方阵中的多个弓箭单兵密集排在一起所形成的弓箭兵种组,现代多辆坦克平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坦克兵种组。
作战群,是将不同类的兵种组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攻防兼备、远中近、高中低全方位综合性打击能力的作战单元。如马其顿方阵中的常备兵组(长矛兵组)、骑兵组、轻装步兵组、辅助兵组,四者共同组成攻防兼备、相互配合的方阵作战群;中国明朝戚继光创设的鸳鸯阵,1名队长带长牌手、藤牌手各1名,狼筅手2名、长枪手4名、镗钯手2名,构成可攻可守、相互配合的小型作战群。
近代陆军的步兵组、坦克组、炮兵组、防空兵组共同构成远中近、高中低火力相结合的陆上作战群;海军的登陆舰组、驱逐舰组、护卫舰组、扫雷舰艇组、潜艇组,共同组成海上作战群;空军的轰炸机组、歼击机组共同组成空中作战群;登陆作战中的陆军坦克组、海军登陆舰组、驱逐舰组、扫雷艇组,共同构成小型的登陆作战群。
有时会根据作战需要,将多个小型作战群组合在一起,形成大的作战群。如登陆作战中,先将相关兵种组分别编组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空中作战群,然后这些作战群合在一起,共同组成大型的登陆作战群。编组作战群的核心就在于将拥有不同战技性能的各种武器装备(力量)进行合理搭配,从而具备远中近、高中低、快中慢等多种性能相互配合的综合作战体。
作战集团,是由战场指挥员统一指挥的,围绕共同的军事目标,在作战行动中相互紧密配合的多个作战群的集合体。如中国古代军阵中的奇兵与正兵,奇正相互紧密配合,共同达成作战目标。近现代作战中的主攻与助攻,助攻配合主攻完成主要任务。奇兵、正兵、主攻部队、助攻部队,都是一个完整的作战群。各作战群之间的紧密配合是构成作战集团的重要特征。这种紧密配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围绕共同的军事目标实施作战行动。这个目标可以是共同占领某个地区,或共同歼灭某部敌人。二是在兵力区分上相互影响,在作战集团的兵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此作战群的兵力编得多,就会影响彼作战群的兵力数量。三是作战结果相互影响,此作战群能否有效达成小的军事目标,对彼作战群达成小的军事目标有直接影响。只有二者分别达成小的军事目标,才能共同实现大的军事目标。四是作战行动的直接协同。
各作战群在作战过程中,除了要在作战时间进行协同配合外,甚至会根据进展情况临时从此作战群抽调兵力支援彼作战群,或将此作战群的小军事目标部分交给作战行动进展顺利的彼作战群。如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的作战中,阻援部队和围歼部队相互紧密配合,共同达成围歼任务。
整个军队,包括国家及其盟友的全部军力。战时,整个军队通常编组为多个作战集团,部署到不同战局方向遂行战争任务。不同于作战集团内部各作战群在作战行动中的紧密配合,战时各个作战集团之间的相互配合是比较松散的。这种松散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自要实现的政治目的关联度不一定很紧,因此战争的军事目标也就不尽相同。如七年战争中,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进行对抗,作为英普联盟而言,英国的政治目的是争夺法国的海外殖民地,普鲁士的政治目的是获得欧洲霸权,二者各取所需进行联盟行动。政治目的的不同,决定了英国军队的军事目标与普鲁士军队的军事目标的差异。与法国交战之英军,其军事目标主要是争夺美洲、印度的殖民地;与法国交战之普军,其军事目标主要是击溃法国军队和获得德意志乃至欧洲的霸权。
二是在兵力区分上产生相对影响。一方面,在联盟性战争中,两个盟友力量各自编为作战集团时,兵力区分互不影响。如七年战争中英国与普鲁士两个盟友。英国军队负责北美、印度和海上的作战,普鲁士负责欧洲的作战。两个国家的军队任务很明确、兵力区分也很明确,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和影响。另一方面,当一个国家的军队要在两个方向开辟独立战场时,就会有兵力区分的影响。还是以七年战争为例,普鲁士面临法国、奥地利、俄国的多面攻击,兵力区分时常顾此失彼,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措施来应对。
三是作战结果相互影响有限。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赢得了东线战场与俄罗斯(苏联)的战争,但输掉了西线战事。两个方向的战争结果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另外,不同于作战集团内各作战群之间在作战行动上的紧密配合,作战集团之间少有作战行动上的直接配合。
如汉武帝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部从定襄和代郡出塞远程突袭匈奴。两个方向的战事最终都赢了,但两个方向的作战行动基本上毫无联系,只有间接的战略性力量牵制。再如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三者的政治目的相同,在兵力区分、作战结果上也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但在作战过程中相互之间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总体来讲,将作战单元区分为单兵、平台、兵种组、作战群、作战集团和整个军队,主要标准是各单元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配合程度。单兵是单个人与单件武器装备的紧密结合,平台是多个人与单件武器装备的紧密结合,兵种组是多个单兵或平台的紧密组合,作战群是多个兵种组或小作战群的松散组合,作战集团是多个作战群的紧密配合,整个军队是多个作战集团的松散配合。也就是说,单兵、平台的内部是结合关系,兵种组、作战群的内部是组合关系,作战集团、整个军队的内部是配合关系。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