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兴起信息爆炸后,众多消费者对于汽车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很多消费者买车时,车身安全则成为了选车需求的重中之重。这时,由于没有其他数据的辅助考量,安全气囊个数成为了衡量一台汽车安全与否的标准。
车否否身边很多小伙伴在选车时,经常说"XX车只有两个气囊,所以安全得不到保障";又或者说,"XX车有10个气囊,这车绝对安全"等言论,而车否否感到非常无奈,因为车辆被动安全系统的考量因素非常之多,比如车身刚性、底盘结构、吸能模块又或者说是导能结构等等,而安全气囊反而不是衡量一款车的重要标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重大事故,死亡因素往往就是安全气囊。
早前,"死亡气囊"事件闹得满城风雨,而生产商高田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高田气囊事件是指日本高田集团供应的安全气囊会爆裂金属碎片的问题,会对前排乘客造成安全威胁。据统计,高田公司的"死亡气囊"已经在10年的时间内造成了100多人的死伤。然而,我们今天说的气囊问题,不是高田的问题气囊,而是正常工作的合格气囊。
安全气囊几乎是现代汽车的标准配置,而气囊的工作原理却很少有人了解。气囊系统是由以下结构组成,碰撞传感器、充气结构、气囊以及安全带(安全带确实属于SRS系统中的一员)组成。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碰撞传感器会根据碰撞力度而增大电阻,等到电阻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电阻此时的电流与电压可以达到充气模块的启动要求,这时会在0.2秒内完成充气,也就我们所谓的"气囊弹开"。
然而如此巨大的压力会瞬间爆发,冲击力相当于速度超过300km/h产生的冲击力,高达180公斤。这个威力,轻而易举的可以弹碎一个大西瓜,还可以轻松的把一个大卡车轮胎弹出5米之外,甚至可以轻松弹起一个成年人。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在网络上还流传着大量的实验视频,问题是它的危害不仅如此,发生器的原理是点燃火药使其迅速爆炸充气,所以驾驶者还有被灼伤的危险,笔者就是被火药灼伤的受害者之一。
据数据显示,重大事故的死亡案例中,被气囊打死的驾乘者甚至已经超过了因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而这些逝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均没有系安全带。上文也提到,安全带也是SRS系统(electronic control of safety airbag)中重要的一员,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气囊的安全前提是安全带。
所以说,气囊并不是万能的,它有时甚至还充当了*手的角色。而对消费者而言,无论车再安全,能保证自己安全的只有安全带以及细心谨慎专注的驾驶习惯。
撰文|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