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博大,“南派电影”有志气、才气和灵气

以小博大,“南派电影”有志气、才气和灵气

首页休闲益智阿强点点消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5-09

日前,广东多地举办“光影湾区·香江风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电影展映”活动。复映的《精武门》等12部经典老片,都是近几十年各个时期的港产片代表作,颇有经典价值。

香港影史留下了辉煌一页,广东乃香港之近邻,粤产电影的发展史,有没有精彩篇章?当然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西南北中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因此,各方水土孕育的文艺作品也呈现各不相同的个性色彩。生活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广东人,性格开放,敢为人先,而且精细善谋。优秀的广东电影人也具有这种个性。在中国影史上,是粤籍编导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故事片《渔光曲》、第一部在中国影市击败美国大片的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载入史册的艺术家郑正秋(潮阳籍)、蔡楚生(潮阳籍)、郑君里(中山籍),是广东电影人的骄傲!

但以上名作并非粤产影片,因为20世纪前期,广东还未有正规的电影生产基地。

1958年,广东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简称珠影),在广州诞生!中国电影艺术百花园从此多了“粤产电影”这一枝。1985年,中国第一家经济特区的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简称深影),在深圳挂牌!进入21世纪后,大批新的广东电影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数十年来,广东电影人大显身手,拍出了大批新意鲜明的优质故事片,因而树立了独具一格的“南派电影”品牌,其代表作有闻名全国的故事片《南海潮》《大浪淘沙》《七十二家房客》《海外赤子》《乡情》《乡音》《雅马哈鱼档》《少年犯》《孙中山》《烈火金钢》《警魂》等。

《大浪淘沙》由粤籍导演伊琳执导。

《烈火金钢》写华北抗战故事。

请注意:南派电影不一定是广东题材,其主创人员也未必是粤籍。如:《大浪淘沙》由粤籍导演伊琳执导,但该片并非广东题材,故事发生在鲁、鄂、湘、赣。《雅马哈鱼档》写广州故事,但编剧章以武、导演张良不是广东人。《孙中山》写广东革命家孙中山,三位编剧和导演丁荫楠都不是广东人。《乡情》写江西故事,编剧王一民、导演胡炳榴、王进非粤籍。《烈火金钢》写华北抗战故事,编剧江浩、导演何群也非粤籍。

由此可见,真正成功的南派电影,并不是只看故事、人物、环境有无贴广东标签,也不是看主创人员是不是粤籍人士,而要看影片内容能否体现广东人特有的个性,或影片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否体现广东电影人特有的开放求新个性。

星移斗转,潮起潮落。广东电影走过了64个年头。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电影体制和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有实力拍大片的电影制作公司,如中影集团、华夏、博纳、光线、华谊等,都云集中国文化中心北京。那么,其余各省生产的电影,包括广东出品的电影,还有多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近年来拍摄的粤产电影,动画片、戏曲片和纪录片的创新成果较可观,压力最大的是故事片。粤产故事片也涌现《中国医生》《点点星光》等佳作,但为数不多,若要接连拍出更多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粤产故事片,任务艰巨!莫担心!有一个可解困的制胜大法宝摆在眼前,这就是广东电影史。

细品当年的南派经典电影(本文仅研讨故事片),我发现其中许多精品当年出奇制胜大打翻身仗的成功经验,在今天仍颇有实用价值。

珠影和深影开业初期,都是小厂,其竞争对手是实力雄厚的四家大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曾分“天马”“海燕”两个分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这等竞争局面,和今天是不是很相似?

年幼的小弟弟,敢向老大哥挑战!珠影建厂才八年(1958-1966),就接连推出一批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精品,不输给大厂的同类题材大片,站稳了脚跟。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历来勇于开拓的广东电影人,获得这一地缘优势,敢闯敢试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珠影和深影推出的一批精品,无论题材、类型、风格都首创了许多“全国第一”,走在大厂的前面。

南派经典电影的创新,有勇有谋,其中多数影片都不靠硬件(大明星、大投资、高科技),而是靠智力软件(题材选择、主题开掘、艺术构思、市场定位等)取胜,有非常清晰具体的创新目标,不是只有局部细节的微观创新,而是整体大布局的宏观创新,敢于“开放门户”,在一部影片中可引进多种艺术形式,共冶一炉,创新的武器就很丰富充足。

案例1

《南海潮》PK《红旗谱》

1959年,刚建厂一年的珠影筹拍一部乡村史诗电影——反映20世纪初广东乡村革命斗争生活的《南海潮》。

《南海潮》反映20世纪初广东乡村革命斗争生活。

有对手!

《红旗谱》反映20世纪初乡村革命斗争生活。

《南海潮》还未开拍,北京电影制片厂(简称北影)已完成一部也是反映20世纪初乡村革命斗争生活的史诗大片《红旗谱》,由轰动全国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改编,题材分量重,大导演凌子风执导,名演员崔嵬主演,用当时很珍贵的彩色胶片拍摄。该片的艺术质量很高,上映后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摄影奖。

《南海潮》拍的是原创剧本,是黑白片,没有大IP和技术优势。该片第一导演蔡楚生是名导,但他在北京担任电影局的领导工作,不能常来粤。《南海潮》基本上是靠名气不大的第二导演王为一带领珠影的新队伍完成。珠玉在前,《南海潮》能赢吗?

珠影人全无惧色,因为《南海潮》找到了突破口。

地域色彩独特

彩色片《红旗谱》展现北方黄土乡村,画面造型是色彩浓烈厚重的油画风格。黑白片《南海潮》突出南国渔乡风情,借鉴水墨国画和黑白艺术照片的优雅简洁,善用海岸椰树和渔舟樯桅的曲直线条,海上朝霞落日的光影,画面造型也很美,富有清新的海洋韵味。《南海潮》故事情节展现的广东沿海农村生活,比北方农村更为复杂:当地劳苦大众并不团结,农民歧视渔民。该片描写地下党员张伯引导群众通过破除“岸上人不和水上人通婚”的旧婚俗,粉碎地主渔霸的离间阴谋,这就有别于北方农村的革命斗争。在那个年代,多数文艺作品害怕“丑化劳动人民”的大帽子,不敢写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南海潮》的创作思想如此解放,在当时不多见,比《红旗谱》更新奇。

人物形象新鲜

《南海潮》主角是秀美的南方村姑阿彩。

《红旗谱》主角是粗犷的北方老农朱老忠,《南海潮》主角是秀美的南方村姑阿彩,两者差异极大。扮演阿彩的新秀吴文华首登银幕,没有名气,但形象气质既朴实又亮丽,特别受年轻观众欢迎。《南海潮》写革命斗争不会过于严肃直露,以农家妹与渔家郎的婚恋故事作为载体,爱情戏分量比《红旗谱》更重,更富有青春美感和生活趣味。《南海潮》比《红旗谱》还多了一个亮点,就是引进儿童片手法,设计一名活泼搞笑的小男孩猫仔,小童星石小满演技超强,特别可爱。因此,《南海潮》的可看性更胜《红旗谱》。

时空跨度更大《红旗谱》的时代背景是清末民初。《南海潮》时代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横跨30年,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反差格外鲜明,历史感的对比力度比《红旗谱》更强。《南海潮》在1963年上映,轰动全国!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经全国观众投票,《南海潮》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三大奖,奖项的数量和分量都超过《红旗谱》(此届评奖结果因受某些干扰没有公布)。

案例2

《大浪淘沙》PK《青春之歌》

《大浪淘沙》描写大革命时代的青年学生。

《南海潮》热潮未退,珠影在1963年再开拍一部史诗电影——描写大革命时代青年学生的《大浪淘沙》。该片也要面对很难超越的标杆——北影在4年前拍摄的革命青年题材电影《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由著名大导演崔嵬、陈怀皑执导,用彩色胶片拍摄。

《青春之歌》改编自热门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题材分量重,由著名大导演崔嵬、陈怀皑执导,用彩色胶片拍摄。《大浪淘沙》是黑白片,根据革命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改编,原著和导演伊琳的名气远不及《青春之歌》,但《大浪淘沙》的总体构思有许多新亮点:

地域环境。当时的国产片,剧中人物的活动范围不大,《青春之歌》故事发生地点仅在北平及周边。《大浪淘沙》描写北方青年远赴南方,横跨多个省,展现了山东济南、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和江西井冈山,南北地域差异鲜明,史诗气派比《青春之歌》更宏大壮阔。

人物关系。《青春之歌》着重刻画女青年林道静,以一名女性的视点展开剧情。《大浪淘沙》则是男性视点,描写4名追求新生活的男青年不期而遇,后来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有坚定者,有背叛者,有逃兵。这种人物关系在60多年前是首创,新鲜感特别强。《青春之歌》没有写革命者的男女感情,《大浪淘沙》描写农家子弟靳恭绶与文雅女生谢辉由相知到相爱,生活气息和青春激情更浓烈。

有文有武。《青春之歌》描写的学生运动全是文戏。《大浪淘沙》则是有文有武,引进动作片、枪战片手法,设计了武戏。男主人公靳恭绶率领爱国学生与凶悍的敌骑警肉搏。影片结尾,起义军战士在黑夜中高擎火把前进,犹如一条条火龙,十分壮观!《大浪淘沙》上映后空前卖座,其思想性、艺术性与《青春之歌》各有千秋,但其可看性和民间知名度则超越《青春之歌》。

案例3

《跟踪追击》PK《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描写公安战士粉碎敌特阴谋。

1963年国庆节,珠影小片《跟踪追击》与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大片《红日》同期上映,这部小片没有被挤垮,在全国都卖座。

《跟踪追击》描写公安战士粉碎敌特企图在广州制造全市停电的阴谋。粤籍导演卢珏执导该片,也面临不易超越的标杆,这就是他自己6年前在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执导的《羊城暗哨》。

《羊城暗哨》也是以广州为背景的反特片。

《羊城暗哨》也是以广州为背景的反特片,该片已用过的艺术手法(如年轻英俊的侦察员冒名顶替深入虎穴),《跟踪追击》不宜再用。20世纪60年代初,反特片受“左”风干扰,不准突出公安战士如何神勇,要多写群众力量,也不准学外国谍战片拍枪战打斗追车。局限性如此之多,还能拍出好看的反特片吗?

卢珏另开新路。这部反特片没有一个枪战打斗镜头,全剧都是文戏,但善于从文戏中挖掘吸引人的卖点,成为小巧精品。

该片主人公是公安人员李明刚,他并非英俊小生,已人到中年,但平和可亲,成熟稳健,以生活真实感和亲切感,赢得观众喜爱。该片刻画公安干警,不写勇武,着重写斗智。李明刚可从百货店经理提供的普通商业信息和老保姆的见闻洞察秋毫,快速锁定侦缉目标,少走弯路。这既写了群众的作用,又体现出公安干警善于推理的专业素质,不会显得无能。

许多谍战片只重情节和动作,《跟踪追击》虽是反特小片,也认真借鉴文艺片的声画造型手段,并大胆破格。如“仰拍”向来多用于拍摄正面人物的高大形象,《跟踪追击》拍摄两名特务密谈,居然也用大仰角,但打侧逆光、脚光,借助别致的构图和光效,营造出诡秘氛围,不会美化敌人。该片运用心理片手法表现特务林永贵上阁楼时的惊慌失措,他已出画,因为楼梯是木质,画外传来他的慌乱脚步声很清晰,其内心紧张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不在画面,但此处无形胜有形!

又如表现广东特色,《跟踪追击》也有新变化。《羊城暗哨》主要展示老广州传统风味的中西建筑,《跟踪追击》则着重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广州新市容,体现了时尚气息。该片的粤海风味不限于广州,首次在银幕上揭开罗湖桥两端深圳、香港两地的神秘面纱,当时,内地民众没有机会前往香港,《跟踪追击》展现深港边界,让当时的观众都大开眼界,成为一大卖点。《跟踪追击》虽是小成本反特片,也精雕细刻,在调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方面,超越了《羊城暗哨》。

案例4

中国第一部赞颂城市个体户的电影

20世纪60年代的粤产影片是在跟大厂同类题材作品竞争中取胜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粤产影片的创新步子迈得更大,题材、风格、类型都敢于创造“全国第一”。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的城市个体经济走在全国最前列,广东电影人亲身感受南粤大地的沧桑巨变,1984年,当内地不少艺术家对个体经济这一新生事物还持观望态度之时,触觉敏锐的珠影人率先拍出我国第一部赞颂城市个体劳动者的《雅马哈鱼档》,该片描写广州个体户阿龙、珠珠、海仔沾染见利忘义坏习气,经先进个体户葵妹、阿强和民警的引导,转变为时代新人。该片及时反映人民大众对新生活的追求向往,切中社会热点,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共情。

《雅马哈鱼档》是第一部赞颂城市个体劳动者的电影。

《雅马哈鱼档》不仅题材新,艺术观念也很超前。

当时,电影艺术有三大流派:“纪实美学”的强项是生活氛围特别真实,“影戏美学”的强项是故事好看和表演生动,“影像美学”强项是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三大流派各有所长,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容易互相排斥,很难在一部影片里共存。

《雅马哈鱼档》大胆运用思维科学中的“合并思维”,将以上三大电影美学流派之精华同时引进一部影片中,不是生硬捆绑的量变,而是有机化合的质变。如为了体现真实的生活质感,用广州高第街的个体户黎志强扮演个体户海仔,拍街市大量采用偷拍的手法,男演员脸部不打底色,女演员不贴眼睫毛。但该片不会只求真实而削弱可看性,该片描写鱼档的创业故事很有戏,演员表演也生动。该片讲究画面美,善于选取真实生活中具有造型美感的都市风光,既真实又漂亮。于是,三大美学流派水乳交融,形成合力,1 1 1>3,该片就具有学术价值。

《雅马哈鱼档》是新导演张良起用新演员主演的小片,因大胆创新,深受观众欢迎,在广州首轮连映20天共900场,场场爆满,观众达65万人次,创当时广州的国产片上座率最高纪录。该片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并得到专家好评,捧回金鸡奖“最佳美术”奖杯,还获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的提名。

开拓新题材领域的粤产故事片还有不少,如中国第一部纪检题材电影《阿罗汉神兽》(珠影)、第一部正面反映华侨生活的《海外赤子》(珠影)、第一部反映中国四大发明的《毕昇》(珠影)、第一部描写粤港警方合作破案的《联手警探》(深影)、第一部反映特区校园生活的《花季·雨季》(深影),第一部可让在押犯人上银幕演主角的《少年犯》(深影)……

案例5

中国第一部田园抒情诗电影

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表现现代农村新生活的电影多是《李双双》模式的年画风格喜剧,或写实风格的正剧。

1981年,珠影出品的乡村题材电影《乡情》,艺术风格首次突破以上的传统模式。

《乡情》在银幕上首创一种“中国画 田园诗”的淡雅风格。

《乡情》描写农村妇女田秋月收养革命战士的孩子,在革命胜利之后不图回报,自食其力,歌颂善良无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该片导演胡炳榴、王进对中国古典诗词曲赋、戏曲、国画等中华传统艺术很有研究,二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也很了解现代电影艺术。

于是,《乡情》在银幕上首创一种“中国画 田园诗”的淡雅风格,黄昏的江南水乡草滩,牧童骑在牛背上咿咿呀呀唱牧歌,构图线条就像中国画风格的牧牛图,色彩就像金黄色暖调的水彩画,并让录音师在河滩现场实录原汁原味的牧童唱歌,既有朴实的泥土气息,又赏心悦目,烘托了主人公的人性美。

《乡情》描写老干部开车赶去火车站追恩人田秋月,画面是快节奏(飞驰的小车),画外配乐却是慢节奏(深情的摇篮曲),声音和画面的节奏不统一,但内涵统一,表现老干部不忘乡情,这种不写实的声画对立手法,是受中国戏曲《萧何月下追韩信》“紧拉慢唱”表演方式的启发,与该片田园诗风格的空灵意境很吻合。《乡情》是中国乡土电影的宏观创新,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大众电影》百花奖。该片被柏林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看中,成为广东第一部获得A级国际电影节参赛资格的电影。

案例6

中国第一部非严肃正剧的当代英模电影

多年以来,许多描写和平年代真人真事的英模题材故事片,都是平铺直叙的严肃正剧,单一刻板,缺乏可看性。

1993年,广东出了一位警坛英模——全国第一位击毙香港悍匪的公安战士彭宝林烈士,他是广东惠阳县民警。

故事片《警魂》的主人公用了真实姓名。

珠影根据彭宝林的真实事迹,在1994年拍摄了故事片《警魂》,主人公用真实姓名。该片描写被香港警方通缉的持枪悍匪区耀煌潜入内地,彭宝林与之斗智斗勇。这就首次将主旋律内容与类型片中的警匪片样式相结合,将纪实性与商业性相结合,在国产片中史无前例,也是宏观创新。

彭宝林壮烈牺牲的高潮戏很惊险,但并非虚构,取材于真实素材。彭宝林发现区耀煌就藏在居民住宅区,屋内有大量炸药,如引爆可炸飞半条街,影片就格外惊心动魄。导演表现彭宝林与区耀煌在开火之前的持枪对峙,运用心理片手法,设计了少见的大特写和蒙太奇:正反面人物的眼睛和额上身上汗珠的镜头,反复交叉跳接,这种视觉强效和紧张节奏使高潮戏扣人心弦,表现手法比许多英模电影更丰富精细,又不影响纪实风格。

《警魂》的导演王薇并非名导,主演冯远征在当时尚无名气,但该片照样打响!这部英模电影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还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观众看腻了胡编乱造的警匪片,见到生活真实感很强的《警魂》,特别欢迎。于是,小成本的《警魂》在市场也卖座,珠影获盈利80万元(在当时不是小数目)。从此之后,中国影视作品增添了“纪实性警匪片”这一新品种。

歌颂英模的纪实性电影多是根据新闻报道改编,但《警魂》剧本是原创。新闻传媒没有大力报道彭宝林烈士,珠影创作人员在惠阳出差时发现了彭宝林的事迹,立即据此创作了《警魂》。《警魂》上映后反响强烈,党和国家最高*也观看了该片,被深深打动,立即将彭宝林定为全国八大英模之一(在第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公布)。这一回,电影创作走在新闻报道的前面。

案例7

中国第一部翻拍红色经典的电影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许多电影创作人员对“现代化”的理解有偏差,认为红色历史题材作品已过时,再也没人看。毗邻海外的广东电影人,却大胆反潮流,在全国率先翻拍几十年前的红色经典作品。

《烈火金钢》将传统手法与现代电影语言巧妙嫁接,不枯燥单调。

1991年,珠影将1958年出版的一部描写八路军在华北平原英勇战斗的长篇小说《烈火金钢》改编成电影。

该片的导演何群是当时最新潮的“第五代”导演之一,但不会盲目“崇洋”走极端。他认为小说《烈火金钢》没有过时,这部小说体现了人的血性和正气,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民族精神仍可引起当代中国人的共鸣共情。这部小说的艺术性也别具一格,借鉴中国曲艺的评书叙事技巧,故事具有传奇色彩,人物性格生动(如史排长持单枪力战群魔、侦察员肖飞骑单车大闹县城),人物关系独特(如最恨地主老财的农民战士丁尚武与地主家庭出身的女卫生员林丽不打不相识、中国老人田大姑与日本士兵武男义雄情同母子),都很符合中国百姓的民族欣赏习惯。以上优势,都为改编电影打下坚实基础。电影《烈火金钢》还引进国外电影最新的枪战、动作、光影设计和剪辑技巧,如虎添翼,有别于老战争片。电影《烈火金钢》将传统手法与现代电影语言巧妙嫁接,就不会枯燥单调,比许多商业片更好看,不用包场红头文件也卖座。该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出品方获盈利227万元,带动全国影视界从此掀起翻拍红色经典的热潮。

案例8

中国第一部真正诗化的史诗大片

南派经典电影多是中低成本影片,以小博大。

但是,广东电影人并非不能拍大片,当积累充足,时机成熟之时,也敢打重大战役。

《孙中山》是中国第一部真正诗化的历史题材故事片。

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之后的81年里,投资最大的第一巨片就出在广东,这就是珠影在1986年出品的《孙中山》,投资800万元,在20世纪80年代初可是天文数字。上海电影制片厂(简称上影)是大厂,当时,该厂名导演谢晋要拍战争大片《赤壁大战》,预算是600万元,上影就不敢拍了。

执导大片《孙中山》的重担,居然交给了一位从未拍过大片的新导演丁荫楠,扮演孙中山的演员刘文治是电影观众不熟悉的话剧演员。《孙中山》筹拍之时,大厂上影也要拍摄一部歌颂孙中山的《非常大总统》,导演兼主演是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

小厂拼尽家底拍大片,和大厂的名家打擂台,有取胜把握吗?

珠影人胸有成竹,因为《孙中山》首创了一种全新的史诗电影风格。

多年来,我国的许多“史诗电影”其实是有史无诗,只求还原历史的表象真实,没有诗情意境,使这一片种的表现手法显得单调,也缺乏张力。

电影《孙中山》是中国第一部真正诗化的历史题材故事片。

该片记述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清末民初时代创建共和的历程,导演在史实的基础上,借助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手法和现代电影的音画技艺,创造诗化的意像:

有大量的主观镜头。多年来,记述真实历史大事件的国产片多是写实风格,艺术手段依赖故事和表演。《孙中山》与之相反,并非写实为主,而是以主观色彩为主——全片用历史人物当年的视点看当时的历史。如清末广州起义勇士在冲天烈焰中奋勇冲锋的血红色画面,用升格慢动作,画外的颂歌也作了变声处理,这是“血与火”的诗意象征,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在真实生活中,孙中山并没有直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先烈的浴血奋战,是孙中山的想象,这就不需要写实,可适当夸张变形,因为有合理的人物心理依据,与历史真实并不矛盾。

有大量既写实又写意的镜头:如残阳笼罩下的皇太后轿子剪影远去,是交代情节的写实具象,又是象征皇朝终结的意象。影片的结尾,无数身穿白色校服的北京青年学生簇拥孙中山乘坐的轿椅在广场穿行,银幕上是一片洁白世界,既写实,又象征主人公为国为民贡献一生的纯净心灵。

有非常浩大的大史诗场面。《孙中山》在当时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巨片,气势恢宏,尤其是用航拍展现起义军和清军的千军万马,在惠州平原展开激烈的大血战,尸横遍野,场面之宏大壮阔,在国产片中前所未见,这也是该片的一个大亮点。《孙中山》不请大明星大导演,就不用支付高片酬,巨额资金都用于制作,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上影的《非常大总统》也是优秀影片,但反响不及《孙中山》。《孙中山》因有重大突破,获国家级三大奖(广电部优秀影片、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和《大众电影》百花奖)以及金鸡奖八个单项奖,导演丁荫楠和主演刘文治分别获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孙中山》获金鸡奖奖项数量之多,至今全国没有其他影片能超越,足见广东电影人拍大片的魄力与实力。

结语:南派电影,是新珠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著名的中国电影流派之一。

今天,广东电影人要迎战大风浪,跟上新潮流,最需要的不是巨额投资和明星招牌,而是人的志气、才气和灵气!

为此,重温南派电影如何崛起的光荣历史,很有必要!

传承,不是简单照搬,而是要悟其精髓(尤其是思维方式),便可从中获取强大动力并触发灵感,让南派电影再次擦亮品牌,大振雄风!

撰文:祁海(国家一级电影文学编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