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话说,网上传播很多的所谓“安全三角空间”,真发生事儿了,一时半会儿哪找去?
床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等开间小的地方都可以猫,实在不行就找个桌子躲下面。
尽量远离上面有悬挂物,或是电源插头的地方,以防上面的悬挂物落下砸伤及电源线着火引发的次生灾害。
汶川地震时,有人钻进衣柜躲藏,几天后救援队发现时,人是完好的,但最后憋死了。易躲不易逃生啊!
躲藏地点离门近点,门最好打开,可以背靠在门框上(比较牢固,没有悬挂物),手抱头,待地震结束时准备随时转移,为逃生准备活路。
一般来说,整个屋子里最空阔的房间是客厅,堆积物也比较少,门窗较多。所以只要避开悬挂物(吊灯之类),在地震中,完全可以把客厅当成安全的转移地带。
逃生用具家里一般都备了,但如果收藏得好好的,那紧急情况下却发挥不了作用。请把逃生包放在客厅明显处,方便各个房间的人拿起就跑。
地震时,尺度越小的房间越安全,尺度越大震动越大越容易倒塌。卫生间的墙多是承重墙,房顶坠落物少,相对更安全。(而且一般有水源啊!)
守着水源是卫生间的一大优势,汶川地震,有人靠水维持了很长时间。
因为,地震时哪里最安全并不确定,只是相对的安全,人员分散躲藏意味着总有人在外面以防万一,可以在震后即时展开救援。别再傻傻的挤做一堆了。
地震时,高层楼面向马路的那面墙很不稳定,高层楼的窗户更要远离。现在的楼一般都是框架式结构,砖起到的作用是隔风隔雨,但不承重。地震时,常常是框架在,墙没了,如果人躲在窗户下,很容易被甩出去。
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使用电梯。一旦断电,上不来下不去就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可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地震发生后,往哪儿跑的原则应该是就近——离地面近就往地面跑,离楼顶近就往楼顶跑。
总之,“见天见地”都能够和外界接触,相对更安全。
现在的高楼在设计时,有的设计了专门的过火通道,是用于疏通火情的,千万要分清楚。
再急急忙忙的时候,也千万不要走错通道啊,这事关性命。
有的家庭备有逃生设备,比如速降绳,使用时一定要在一轮地震波结束后的平静期。
一定要用,最好在消防员的指导和帮助下。使用速降绳的人一定是经过训练的,速降过程中需要脚的借力支撑,否则跟跳楼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根绳而已。
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材料砖砌体为脆性材料,抗震性能较差,不如框架结构。
地震发生后,住在砖混老楼里面的人应更主动地寻找机会,迅速撤离。
地震时,群体逃生时一定要按顺序逃离,前面的人为后面的人逃生留下时间。有条不紊才能有更多生存的几率。否则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甚至谁都逃不出去。
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请不要选择跳楼逃生,跳楼不仅会造成骨折,还会被高处坠落的重物砸伤。
发生大地震时,如果你在驾车,汽车会像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万一有坠物,逃生也会有困难。
此时应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然后立即下车抱头蹲在车边。
用手或者用包护住头部,立即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拥挤的地方,以免踩踏。
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要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要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避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围墙,高门脸、雨篷下等处,还要注意避开高压线和下水道。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清妈叨几句:
这几天,又一次被地震刷了屏。
四川、新疆的灾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也让我这个当妈的忧心忡忡——万一,万一遭遇地震,该怎么逃生呢?
于是汇总了一些资料,做成漫画版,便于爸爸妈妈带着宝宝一起学习。
希望这份攻略真的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