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被诊断为自闭症的昊昊和妈妈一直生活在小县城里。因为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昊昊在洛阳的机构里干预,不到一年的时间,残联的补贴使用完了之后,妈妈只能带着昊昊重新回到家里。
因为在机构旁观过老师训练昊昊,所以妈妈便按照机构老师的方式,每次孩子做对了反馈,就给孩子一个小零食。这样的“家庭干预”进行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了,可是孩子似乎“熊”得不再是妈妈用小零食可以搞定的了。
让孩子自己吃饭,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到处跑抓不回来,让孩子学会见人打招呼,非要手里捏着一盒巧克力棒才会开口,让孩子坐在椅子上描上十分钟的阿拉伯数字,吃完了果冻孩子立马起身走人,而描红却还没完成三分之一。
妈妈实在不能理解到底哪里出了差错,却还是每周都去超市买上一堆孩子喜欢的零食,因为孩子现在不管做什么都离不开零食了。
到底差错出在哪儿了?出在了强化物的错误使用上了。
“把最后一口饭吃完就能吃冰激凌”
“训练课上完就带你去吃麦当劳”
“帮我把地扫了就有10块钱零花钱”
家长们想想以上场景是不是经常在家里发生——不用苦口婆心的说教,也不用费尽心机的谈判,用点简单的物质奖励就能让孩子乖乖听话,不少家长屡试不爽,还自认为自己把“强化物”使用的很好,却未意识到此举带来的危害。
如此“滥用”所谓的“强化物”,家长是否考虑过之后所要承担的后果?
强化物是要分级的对孩子能起到鼓励性作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强化物,所以强化物不仅仅只限于孩子喜欢的零食,还可以包含其他对孩子具有激烈性质的活动和互动。但强化物的使用,很讲究的,不是随便的物质奖励都可以作为强化。正确使用强化物,首先就要了解强化物的级别。
一般来说,一级强化物跟孩子的孩子的生理需求直接或间接相关,包括食物,饮品,亲抚,依恋物品等,也称作“初级强化物”。
妈妈在家训练昊昊自己扣扣子,用孩子感兴趣的零食来吸引他,他会很乐意配合。当昊昊成功扣上一个扣子时,妈妈及时用零食奖励,他扣扣子完成得更好了。那么零食就是典型的初级强化物。
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有二级强化物。它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习得的,因为它们伴随初级强化物的反复出现,而对个体具有了强化的作用
二级强化物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社会性强化物:鼓励、赞扬的表情和动作。
活动性强化物:中断一下学习,玩孩子喜欢的游戏,听音乐等。
象征性强化物:分数,红花,硬币等。
内在性强化物:自豪感,完成一个课题后的成就感。
小龄孩子比较喜欢贴纸、小红花这类的东西,因此当孩子完成一个指令后奖励孩子一朵小红花,下次孩子还会积极配合指令,小红花就是典型的二级强化物。
很多家长对于强化物的分类并不清楚,以为孩子做到要求给个零食、零花钱就是强化物的正确使用了,其实大错特错。强化物的出现,必定要紧跟某个行为,并且对此行为产生提高发生率的效果。家长们所用的零食、零花钱等,充其量就是些物质奖励罢了。而这些物质奖励的滥用,很可能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家长最终可能会自食其果。
过度使用物质奖励的危害1、过度的物质奖励混淆最初目的
家长常用物质奖励激励孩子完成要求,但可能会使得孩子忽略被奖励行为最初的缘由。昊昊明显就已经混淆了自己行为的目的:良好行为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能够在未来更好独自生存,昊昊却用它们来获得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零食。
有不少家长以结果为标准:目的达到不就行了?家长轻松,孩子也开心,这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吗?但此举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隐秘而深远的。
过度泛滥的物质奖励,让孩子沉浸在物质糖罐里,慢慢忽略了完成这件事情时自己的内心体验是如何。久而久之,孩子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明码标价,不断提升满足点,要价也越来越高,最终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再看自己的内心,变成“唯利是图”的小大人。
2、过度物质奖励可能产生过度饱和,削弱效果
物质奖励只在短期内有效,很难起到长期激励的作用。就像注射吗啡,只能缓解眼前的痛楚,还带来上瘾的后患。
昊昊的奖品都是零食一类的,非常容易出现过度饱和情况。特别是在回合式训练中,每次孩子描好一个阿拉伯数字都得给予他一个果冻,孩子写好十几个数字就基本上吃饱了。到后面,孩子不仅没有想要完成任务的想法,连果冻也吃腻了。
3、过度物质奖励让孩子失去内在动力
孩子做事情的动力有来自外界奖励而激发的外驱力,还有来自自己内心所想所求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个人努力的根源所在,孩子通过完成事情得到情绪上的满足,获取成就感和胜任感,完善个体认知和自信,确定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保证的一种体验,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孩子之后的自发性行为的诞生。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外界额外提供的强化物是不能伴随一辈子的,它的消失会对孩子的行为动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将孩子的外驱力转化为内在动力,才是维持孩子良好行为的关系训练点所在。
何况,最容易获得外界奖励的做家务和学习训练,往往是自闭症孩子之后生存的基础。如果孩子不能因为内驱力自发地完成这些任务,那么孩子就很难实现成年之后的独立生活。
正确使用强化物的方法1、孩子给出正确反应后,必须立即强化
很多星爸星妈不知道的是,强化物的使用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a.出现在某一行为之后;
b.目的是增加该行为出现可能性。
孩子完成任务之后进行强化时,往往很难做到立即给予。孩子在等待中可能就混淆了强化物和家长期待的行为之间的联系。
比如,妈妈希望昊昊能够在绿色和红色的积木里面清楚分辨指认出红色的积木,因此每次孩子辨认出来时给昊昊四分之一颗巧克力豆作为奖励。然而,妈妈不是将奖励放在手里,每次孩子一指认出红色积木就放到孩子手上,而是将巧克力豆放在脚边的小袋子里,孩子完成了之后才伸手掰了拿给孩子。
妈妈认为这已经算是及时,却没有意识到这短短的一瞬间,孩子可能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孩子把手放回了自己膝盖上,端正了自己的坐姿,耐心地等待,眼睛随着家长的手注视到了袋子里等等。所以昊昊将获得巧克力豆跟哪个行为联系起来妈妈很难获知,昊昊自己也很容易产生混乱,干预的效果可能出现得很慢。
及时的强化可以帮助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反应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被认可的。
2、强化要多样化
星爸星妈需要注意多样地使用不同强化物。
比如妈妈想要昊昊学会使用筷子夹菜,于是设计了一个场景,让他把小块积木用筷子从一个盘子夹到另一个盘子里。第一个任务是训练昊昊拿着筷子张合,她使用了小饼干作为强化物。第二个任务是让孩子夹起积木,小饼干可能已经失去效果,就需要及时更换为孩子喜欢的其他物品,比如贴纸、游戏时间等。
秋爸爸一般都建议家长们有一个孩子喜欢的东西、活动的列表,这样可以按照上面的顺序来替换一段时间内已经使用过多次的强化物。
昊昊妈妈还可以根据孩子做到的难度给孩子更喜欢的东西,进行区别性强化。
比如相同的一个训练,妈妈的目标是让昊昊用筷子夹起一块积木。他将积木夹离盘面的时候能获得一块小饼干,而夹到空中停留一小段时间则可以获得一颗巧克力豆。因为昊昊喜欢巧克力豆远超过小饼干。如此一来,昊昊渐渐就明白夹得高且停留的时间较长的话,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奖励,自然而然就会努力做到第二个行为。
3、物质强化物需要与社会强化物结合使用
很多星爸星妈可以“成功”地让孩子依赖并服从了自己的物质*,所以孩子“不见好处不做事”。其实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满足这部分*,并没有错,只是家长需要注意不能让物质*成为孩子自我满足的唯一方式。
家人和同伴的尊重和认同,坚持的行动得到回报,比简单的物质奖励带来的满足感更强烈、更深远。所以一句真诚的赞美,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比冷冰冰的物质奖励更意义重大。
小饼干在一开始可能是最激励孩子的方式,但是妈妈要记得给孩子小饼干之后,附加充分的社会性奖励,比如一句具体的表扬“你自己描好了十个数字,做的真好!”,一个孩子喜欢的互动(如摸摸头),一个赞赏的眼神等。之后小饼干减少撤出的时候,这些社会性奖励就会慢慢取代,并强化着孩子的行为。
4、强化物的及时退出
大部分星爸星妈只想到了怎么使用零食强化孩子的行为,却没有想到怎么不使用零食,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
物质强化物不能一直使用,家长在确定使用某种强化物的时候,就应该制定好这个强化物的退出的方案。
以小饼干为例,在孩子成功见人打招呼的行为稳定了之后,孩子再完成同样行为获得的小饼干分量就开始慢慢减小,到最后为零。或者,在孩子达到目标了之后,孩子再完成同样行为获得的小饼*几率下降了:原本是每打一次招呼就可以获得小饼干,然后变成每完成三次可以获得小饼干,到后面可以不固定频次给小饼干。这样到最后,可以无限拉长孩子获得小饼*间隔频次,自然小饼干就功成身退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正版图库
责任编辑:觅健星小编
文章排版:觅健 胡萝卜素
文章来源:Aspie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