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佛系老司机
大家好鸭,我是佛系老司机。
我也是从摄影小白过来的,走了不少弯路。经常在问答区看到新手和我当年一样困惑纠结,于是开个帖子,梳理并分享一下我认为最重要的FAQ(常见问题),从需求出发,让你看清本质,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
用心敲字,值得收藏。
相机(机身)问:都快2023年了,买新款拍照手机好,还是买相机好?【注】本文针对的新手,是指真心想学习摄影知识的朋友,而非头脑发热跟风入坑的朋友(希望您看完本文成为前者)。本人水平有限,如有错漏恳请指正。所有主观结论来自本人真实心得体验,欢迎评论区分享不同意见。
答:没时间或没兴趣学习摄影知识,只想随手拍拍就出大片,优先考虑更加轻便的新款拍照手机。反之,对摄影有浓厚兴趣,希望系统学习摄影知识,可以优先考虑相机。
【说明】几年前我还在帖子里说,除非硬件层面突飞猛进,否则单靠AI,手机是不可能全面超过相机。因为小体积的手机,在空间、功率、散热方面的限制实在太多,无法实现高规格、长时间的稳定拍摄。而相机的体积相对够大(集成度也相当高),所以才能在专业性方向持续深挖下去。
但随着2022年一英寸“大底”(在相机领域只能算“垫底”)拍照手机的陆续出现,至少在“非专业”领域,手机与相机的画质已经非常接近。另外,手机厂商的智能算法不断优化升级(比如神经网络技术),以及光学技术大厂深度参与(如徕卡、蔡司、哈苏),个别高端手机在极限状态(比如弱光和逆光)下的画质表现也越来越好,甚至“直出”可以超过中低端相机。
这是索尼a7C在f1.8大光圈的情况下拍摄的,注意看顶棚边缘由近到远的景深模糊效果。
这是中兴手机Axon 30 Pro“人文”模式拍的,计算而成的虚化过渡效果非常自然,模拟景深毫无破绽。如果不是左下角的水印,我真很难分清它是相机还是手机拍的!
从画质这个“结果”上来看,手机和相机的差异经常难分高下。但我们不能忽视科技进步必然带来的弊端——它让摄影“过程”中的乐趣大打折扣。摄影可能不再是少数人的兴趣爱好,而成为让大众暂时获得快感减缓焦虑的“兴奋剂”,满足人们(当然也包括我)总是期待以最少时间成本和最低学习成本就成为“摄影大师”(实际上千篇一律)的幻想。
(这话说的,我自己都觉得扎心)
从拍摄“过程”来说,相机比手机带来更多拍摄乐趣,甚至越低端的相机乐趣越多。因为性能不佳、宽容度不够、各种这样那样的限制,会倒逼你对各个参数了解更深、反复尝试,迫使你创造性的主动思考。当你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拍出化腐朽为神奇的照片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带来持久的成就感和愉悦。而用高智能高性能的手机或相机,随手咔嚓一下直出大片,这种快感来自大脑产生的是多巴胺,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就像刷了2个小时短视频后依然觉得空虚)。
这可能也是胶片摄影逐渐复苏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用手机就不能学摄影了吗?当然可以,作为初学者,在不知道买什么相机前,完全可以先用手机学习摄影基础知识,随时随地拍。当你认认真真拍个几百上千张照片,自然就知道要不要买相机,以及买什么相机了。
问:第一台相机要不要一步到位买“全画幅”?答:如果你不是为了晒相机、当器材党或者将来拍商业项目,那么完全没必要。新手入门建议就买入门款机器。
【说明】相机是工具,关键要看适不适合自己,任何一台相机都具备拍出好照片的基本条件。
对于新手来说,全画幅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它有更高的宽容度,对你的错误很包容,甚至置之不理,让你以为这样做是对的。而残幅或低性能相机就严格许多:快门慢了就糊片考验你对光圈快门ISO的动态关系、光线不够就狂噪(噪点多)迫使你学会控制和利用光源、背景虚化不好看倒逼你掌握构图技巧(通过构图突出主体,而不是用虚化“蒙混过关”)、自动对焦总失焦让你练就眼疾手快令人哇塞的手动对焦神技……
其实现在新款入门级相机与几年前的产品相比性能已经强了许多,只是在极限状态下没有中高端机那么强大。画质差距也许明显,但也不至于因此影响照片的美誉度。尤其是发朋友圈时,画质再好,不也得经过微信的一番压缩调教。
我的第一台相机是2016年上市的松下M4/3无反相机GX85(入门机型),我用它在小区旁边的公园里拍出过获奖照片:
GX85直出JPG,在手机上用Snapseed后期,获什么值得买×图虫网“镜头里的春天”摄影大赛特等奖。
后来又买了索尼全画幅a7C到处旅拍,虽然画质更好,细节更清晰,但我的摄影水平并没有因为鸟枪换炮而有多大进步。不过,全画幅对于经常拍产品评测的我来说,更高的宽容度和对焦准确度可以减少拍摄失误,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M4/3画幅的核心优势在于缩小机身尺寸的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容纳下防抖部件,然后通过超强防抖来降低安全快门的速度,从而弥补M4/3进光量偏小的不足。很多人嫌弃M4/3的自动对焦速度,其实只是视频的自动对焦慢,拍照对焦飞快。松下是电视影视行业的元老,而用惯了松下机器的专业摄像师大都用手动对焦,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松下也确实没什么必要在对焦技术上推倒重来。
16年上市至今的GX85依然非常值得推荐给预算不多的新手。
APS-C画幅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对全画幅的裁切”,其实它和M4/3都是同样的初心:缩小相机、镜头的体积和重量,在携带和拍摄时更加轻松。
所以,不要一看“残幅”、“进光量小”、“虚化弱”就觉得小底一无是处,“缺点”的另一面就是“优点”,而全画幅的“优势”也必定会让你付出相应的“代价”。我每次挂着a7C 28-200mm在户外暴走时,就会非常想念GX85的轻便。如果是街拍或出去遛弯,我多半要带GX85,或者直接用手机。
问:那么,镜头和机身哪个更重要?答:新手入门阶段,我认为“镜头”更重要。
【说明】新手要在开始学习前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要拍什么题材。这个问题通常决定了你需要什么样的镜头而不是机身。
定好拍什么题材后,就要搞清楚这类题材一般是用什么焦段的镜头,然后针对这类题材把它吃透,再逐渐扩展到其他题材,学习相应的新知识,添加相应的焦段。
除非机身已经限制了你的成长,否则真没必要换机身。新手总会误以为,性能更好的机身,可以让自己拍得更好。可是你真的相信,只要买台很贵的相机,自己就可以秒变大师吗?
镜头问:新手第一只镜头选什么焦段?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50mm焦段最容易上手。
【说明】我自己就是从50mm开始的。五年前我开始系统性地学习摄影,买GX85送了25mmF1.7定焦镜头(等效全画幅50mm,当时仅售700多元)。50mm相当于单眼视野范围,看到即拍到,无须大脑对主体成像的大小进行评估转换(需要熟练的构图经验)。另外,它也不像广角镜头(比如24mm)那样包含太多背景信息,进一步降低构图难度。这两点使得新手很容易上手,出片率也更高,有助于建立信心。
50mm视角,有别于双眼正常视角,更容易拍出和肉眼看上去“不一样”的感觉。
此外,人像、静物、风景……50mm都可以胜任,甚至可以一支镜头玩到老。
我不知道多少人听从大师的“召唤”,第一只镜头买了35mm,然后总觉得和手机拍得差不多,从而对自己的摄影天分产生质疑。
问:买“定焦”还是“变焦”镜头?答:优先考虑“定焦”镜头,也可以把“变焦”镜头当成定焦用。
【说明】变焦镜头通过牺牲一定画质、增加一定体积和重量来换取便利性。如果既要方便又要画质,那就得多掏不少钱。有些摄影大师一生只用几只轻巧的定焦镜头,当然,他们也许不是为了方便或画质,更多的是习惯,但也足矣说明定焦镜头的魅力。
对于新手来说,先通过定焦镜头训练观察力和构图是很好的方法,相当于给自己一个限定条件,减少干扰、集中精力。
我用松下这支廉价的等效全画幅50mm的镜头拍了很多照片,记录了南方老弄堂的一些传统生活影像,其中一些地方今天已经拆毁。
类似上图这种决定性瞬间抓拍,定焦镜头让你无需考虑焦距,以最快速度举起就拍。
构图并不一定在按下快门之前完全准备好。定焦镜头只能通过后期裁切重新构图,而变焦镜头,相当于在按下快门前先做一次裁切。当然,二者获得的照片的分辨率是完全不同的。
这张图的亮点是孩子与大人表情的明显区别,为了能让人更容易发现这个倒霉孩子,特意剪裁放大,并放置在画面正中心(左上角白框为原图尺寸)。
如果你仍然想图方便买变焦也没问题,可以给自己定个规矩:先连续用其中一个焦段拍它一千张,找到感觉后,再用其他焦段。不过这需要很强的克制力,我想大多数人拿到新买的变焦镜头,还是会抑制不住兴奋随心所欲吧。
问:除了焦段,买镜头还看什么参数?答:光圈、自动对焦速度、最近对焦距离、MTF曲线图……这些对于新手来说都不重要!不重要!只要预算内、卡口匹配就行了。
【说明】机身好比大脑,负责处理和记录信息,而镜头是眼睛,它决定了视野是开阔还是局部放大(焦段),决定了进光量的多少(光圈),决定了被摄主体与其他元素的景深层次(光圈或焦段),决定了自动合焦的速度和准确性(对焦马达),还决定了被摄物体的微观细节(最近对焦距离或放大倍率)……
这些都是“构图”的要素,虽然“焦段”对构图的影响最大(属于“质变”),其他要素在学习阶段,并没那么重要(除非题材上有明确要求,比如微距题材需要更高放大倍率的微距镜头)。况且,现在市面上的入门级镜头的整体参数也都越来越好,国产镜头性价比也越来越高。
好的镜头,会将以上要素的范围做得更宽、精度做得更高,并且在极限状态下尽可能地降低画质损失,比如减少逆光导致的炫光(鬼影)、减轻或消除大光比场景下的色差(紫边)等等。但这些会影响你照片的优劣成败吗?假如你有想法,其实可以将这些缺点(比如暗角或畸形的光斑)看做一种艺术风格并加以利用。
总之,照片的最终画质取决于多种因素,遵循木桶原理:性能太弱的相机,无法发挥出好镜头的全部实力;劣质的镜头,也是对高性能相机的浪费。入门机型使用套头或与机身差不多价位的镜头即可。
配件问:买了镜头,要买滤镜吗?答:没有必要,但如果预算够,推荐买一片CPL偏光滤镜。
【说明】CPL偏光滤镜可以有效消除树叶、玻璃、水面等反光,这种反光是后期无法彻底消除的。另外,CPL还有保护镜头镜片和适当减少进光量的作用,起到了UV和ND滤镜的部分作用。我现在无论是拍产品静物,还是风景,CPL滤镜基本始终挂在镜头前。
右边是CPL滤镜消除反光后的效果,注意看整体饱和度和叶子表面的反光。
总之,滤镜属于摄影的高阶玩法,不同类型、规格想要凑齐也是不小的开销,按需购买即可。另外,市场上品牌很多,品质差异很大,对效果影响较大,建议优先考虑大品牌。
我一直用国产“海大”品牌,相比那些国际大牌没便宜多少,但品质还不错。
另外,“方片”滤镜操作更复杂,更适合镜头多的专业摄影师,普通爱好者镜头不多,选购“圆形”的滤镜更方便。
问:有必要买三脚架吗?如何选购?答:如果拍摄题材是夜景、风景或鸟类等,需要稳定的固定机位拍摄,那必须用到三脚架。
【说明】新手千万别幻想买到既“便宜”又“轻便”还“特别稳”的传统三脚架,这是商家的“话术”。一般300~500元左右可买到轻便且比较稳定的入门级脚架(适合绝大多数新手),1000~2000元左右可买到整体品质很好的脚架了,更高价位是职业摄影师们互相PK的领域了。
在天台拍摄时,“中轴”可升高的脚架发挥了优势,但升高中轴又会影响稳定性。
有一种特殊的脚架确实能够同时满足“很轻便”且“特别稳”的要求——专业级桌面三脚架,缺点是高度非常低(腿短、低重心,所以才稳),我近期大部分夜景都是用它拍的。
专业级桌面三脚架非常轻巧稳定,而且不贵;大力夹的使用场景相对较小,新手不用着急买。
两种不适合新手的脚架。1、内紧式管脚的脚架。内紧式管脚的锁紧程度远不如传统的外紧式,虽然外观好看、利于收纳,但实际操作并没有“宣传片”里那么简单。因为新手缺少脚架使用经验,一拉一拧很可能不到位(没有完全锁紧),导致管脚松动倾倒。而且这种脚管一旦进沙子,无法自己拆卸清理或维修,只能返厂。
马小路XT-15内紧式脚管的关节部位
说白了,这种内紧式的脚架,是为老手偷懒而设计的,新手还是乖乖用传统外紧式吧,“偷懒”是老手的特权。
2、独脚架。这种脚架同样是给老手偷懒(提高效率)用的。比如车展上,你会发现很多摄影师喜欢用独脚架拍车模,它的特点是,在人群中可以快速使用(立竿见影);只有一条腿着地,无需担心绊到别人(影响自己)。它并不是为了慢门拍摄,主要是为了简单支撑一下相机偷偷懒(长时间地手持拍摄真的超累),同时也能很好地减少糊片的概率。相比传统三脚架来说,它非常容易倾倒,不能脱手使用。如果你打算把它当登山杖用,那我真替它的寿命捏把汗。总之,普通人基本用不上。
3、多功能脚架,比如可拆独脚架的三脚架。产品功能越多,越容易满足消费者的“贪欲”,但也意味着稳定性的下降和故障率的增加。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有利就有弊,抓牢自己的核心需求,“既要、又要、还要”的结果不是被忽悠,就是更焦虑。
在选购三脚架时,重点看脚架的承重等级,承重量除以设备总重量得到的数值,可以理解为脚架的安全系数(值越大越安全,还有其他安全系数,比如脚架最大高度除以最小占地面积)。注意,业内对脚架的承重并没有统一标准,厂家一般会给一个大致建议,你的设备不要超出或卡着上限就行了。
问:有必要买外置闪光灯吗?如何选购?答:不必要,预算够可以买。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题材来选择。人像、静物(商品美食等)、微距(花草昆虫等)、创意类题材一般都需要闪光灯,甚至是多灯组。
【说明】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无论买不买闪光灯,无论拍什么题材,都要学习用光技巧。如果预算够,还是推荐购买闪光灯,有了闪光灯,就更容易制造和控制光线,有助于在家就能轻松学习用光技巧。
闪光灯大致可以分为通用型(手动设置参数)和TTL型(自动测光自动设置参数),前者几乎所有相机通用,后者的TTL功能只能用在适配机型上(非适配机型只能手动)。如果只有一台或一个品牌的相机,那么可以考虑买TTL。无论哪种,功率尽量买大的,不要嫌外观笨重,以免有些场景下起不到作用。
除了闪光灯,也可以考虑入一个拍视频用的LED摄影灯,拍照片时也能作为补光和照明使用。
我个人推荐买手动闪光灯,其实手动设置参数并不复杂,每次就两个基本参数:功率(越高越亮)和焦距(根据主体远近调整,一次拍摄只调一次)。
另外,如果你想玩点花样,比如通过墙面反射制造大光源的“柔光”(俗称跳闪),或通过一个或多个闪光灯组成明暗不一的组合光(俗称引闪),那么还是要用手动模式。更高级的闪光灯支持无线引闪功能,也是分通用和TTL两类的。
问:相机养护用品买哪些?答:相机镜头都属于精密仪器,必须重视日常养护,新手千万别忽视。气吹、擦镜纸(布)、防潮箱(南方地区尤其重要)、摄影包都是必不可少的。
【说明】气吹一定一定不要用商家送的那种垃圾气吹!我有好几个,漏气是小事,硬塑料的气嘴都不牢固,很容易划伤镜片或传感器。强烈建议买软硅胶气嘴的气吹,不必太贵,但绝不能贪便宜。
擦镜纸能不用就别用,镜头上有点灰并不影响画质,传感器上有灰才需要及时清理。网上有卖一次性擦镜湿纸巾,自带镜片清洗液,非常方便,关键是避免你反复用一块擦镜布又不洗,导致越擦越脏,甚至划伤镜片。
特别注意,传感器进灰一定要小心清理,不要用口吹,不要用擦镜布,用棉签轻轻黏走灰尘即可。
南方地区镜头发霉是很常见的事,维修成本很高,严重的直接报废。所以南方的朋友强烈建议购买防潮箱。
防潮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电子防潮箱,除湿效率比较高,适合职业摄影师或团队频繁拿取和日常保管器材。另一种是密封箱 除湿盒,适合长期不用相机时使用。我自己是用食品保鲜密封箱 除湿盒,同样有效。
我的两居室防潮箱
摄影包的选择就太多了,抓住最重要的几点即可:
1、优先考虑实用性,不要只看外观。小声说:好看的大都不实用。
2、重点看整体防震措施和分区布局的灵活性。
3、单肩包方便但肩膀负重大,双肩包负担小但夏天背着很热。
4、南方地区或户外爱好者优先选择“防雨防霉”以及耐脏、抗菌面料的背包,我已经扔了两个容易发霉的相机包。
5、如果只买一个包,容量上一定要多留点余地,考虑一下将来是否装得下更多镜头、三脚架或无人机。我认为,两个小包,比一个大包实用性更强,我就是这样。
总结以上是“必备器材”的选购建议。存储卡一般商家都会送,我也就不多说了,无非就是容量大小和读写快慢而已。背带、贴纸、兔笼……这些东西不要花太多精力去折腾,你会发现都是浮云。新手还是要聚焦再聚焦,精简再精简,多拍多看好照片才是正途。
如果觉得照片还可以或觉得内容有点帮助,就请点个赞再走呗
我是佛系老司机,用车养车、摄影、数码方面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理性消费不掉坑。
各位回见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