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扬州一个女子,因为婆婆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去接上幼儿园的孙子,竟然当众打了婆婆两个耳光。
这简直刷新了观众们的三观。
据说,当天下午,老人因家务事耽搁了一下,去幼儿园晚了十分钟。她赶到幼儿园的时候,孙子有一点不开心,她一路安慰,哄着孙子回了家。
女子见自己的儿子这般不开心,是因为婆婆“迟到”,在大庭广众之下,扇了婆婆两个耳光。
事后,该女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大言不惭地说:
“我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她长点记性”
反而强调自己的婆婆每次接送儿子去幼儿园都比别人晚。
婆媳之间,因为带孩子而发生矛盾的家庭很多。但是,作为儿媳这么嚣张的,估计还真的很少见。
“隔代育儿”成为如今很多家庭的一种模式。
父母忙于工作,或者碍于其它原因,无法身体力行照顾孩子。于是,便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
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关于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存在分歧的。
之前,《妈妈是超人3》开播了,在开“开学考试”中,邓莎却取得了最差的成绩,而给出的标准答案的正是邓莎的妈妈。
因为邓莎工作忙,她儿子大麟子基本上都是由外婆照顾的。
可是,母女俩关于教育大麟子也有很多分歧的地方。
节目组安排了几个问题,分别问了大麟子外婆和邓莎,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
关于孩子该不该经常在外面吃饭,邓莎的答案是肯定的,邓莎妈妈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外面的食物不干净;
孩子不听话要不要打,邓莎的答案是否定的,邓莎妈妈的答案是肯定的,孩子不听话,就得管教;孩子可以看电子产品吗?邓莎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她妈妈却说电子产品对眼睛不好,能不给看尽量不给看……
在片花中,我们也看到了,邓莎和妈妈两代人育儿的分歧,大麟子是用左手写字,邓莎的意见是无所谓,用哪只手写都可以。邓莎妈妈却认为这样不行,大家都用右手,那你也应该用右手。
其实,不仅是邓莎家,关于育儿,很多家庭都存在这种分歧。
孩子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原因,不能身体力行陪伴孩子,就交由老人照顾,可是,关于一些生活习惯和教养方式,两代人又是存在分歧的。
老人和年轻父母在带孩子过程中,存在了哪些分歧呢?
1、喂养方式
都说“隔代疼”指的就是老人对孩子往往都很疼爱,这也就使得了老人比较放纵孩子。在饮食方面,比较迁就孩子。
孩子挑食、偏食,在老人们哪儿都不是问题,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而年轻的父母认为营养应该均衡。关于孩子吃饭的方式,老人的想法是不想自己吃,也没有关系,那就追着喂。不喂不吃,喂了好歹会吃一点。而年轻的父母认为,不吃就不吃,饿上一顿也没有关系,下一顿自然就乖乖吃了。
2、管教方式
老人带孩子的管教方式,一般有两种类型:严厉型和宽松型
有的老人信奉“不打不成才”或者是“捆绑下出孝子”,对于孩子不按照日常规矩去行事,玩玩就会采取体罚。
而有的老人呢,对于孩子又过度的宠爱,认为孩子还小,所有的事都可以原谅和宽容,这也就阻碍了孩子的独立性。
而关于管教方式,很多年轻的父母会采取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对于不听管教的孩子,会设置什么“冷静角”或者是,在他们发脾气的时候,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比如理解和接纳,共情。
3、早期智力开发
很多老人没有接受过当下的教育观,比如,让孩子早日独立好,他们大多过多的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小,负责开心和玩耍就好,一些生活中的事,他们就会帮忙做到,这也就让孩子间接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也不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
年轻的父母们呢,他们会让孩子参与很多事。比如,自己做菜的时候,会让孩子参与,即使撒的到处都是,这些都不重要,对于孩子却是一种锻炼。
让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意义在于让他明白,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但是,老人可能就会代劳,而年轻的爸妈都会坚持让孩子去做。
说了这么多老人和年轻父母带娃的区别,但是,老人带孩子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有老人帮忙照顾孩子,让年轻父母回归职场,还是很有益处的。
1、老人时间充足
老人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能全身心去照顾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使得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能茁壮成长。
都说老人老了就成小孩了,在很多的时候,老人和孩子沟通起来,更加容易。
2、老人心态好,更有耐心
老人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心态相处比较平和,处事经验也比较丰富,所以在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理智、淡定,这也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成长状态。
在遇见一些问题的时候,年轻父母偶尔会暴躁,不能心平气和去处理一些问题,但是,如果有老人在,就不一样了。他们会温和地和孩子交流,了解情况,最终让孩子配合父母去姐姐问题。
3、丰富的育儿经验
老人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经验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各个阶段的胜利和心理特征更准确,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年轻父母即使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面对孩子的一些状况的时候,难免会手忙脚乱。比如,儿子刚出生的时候,黄疸比较严重,看着网上的一些建议,我决定去给医院给儿子照蓝光,我妈却建议观察一下,多晒太阳看看。
一个礼拜后,儿子的黄疸好了很多。
后来,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遇见过很多的问题,我都是中和婆婆和妈妈的经验,受益不少。
但是,受教育程度和当时生活状况的影响,老人带娃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并不适合现在的孩子。
所谓最好的老人,是愿意听从最新的意见,加上自己的经验,合理和科学的去带娃。
这也是很多家庭的烦恼,站在老人的角度上,我那么辛苦,帮你带孩子,做家务,你们却觉得我做的不够好,甚至是不对的。孩子的父母呢,因为看了一些育儿书籍,懂得一些科学的喂养方式,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有最好的成长方式,但是,老人却不理解。
尹建莉:“个人有了付出干,TA就会想要得到他人的关注、赞美、感恩,特别是希望他人表现出愧疚感,TA会形成情绪主导的思维模式,‘我辛苦所以我正确’,当遇到自己为之付出的对象表达分歧时,很难用理性、包容的态度去应对,缺少了换位思考的同理心。耐人寻味的事,由‘付出感’附带而来的种种心理需求,当事人很难直接表达,甚至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于是习惯以抱怨、指责、发火等等具有*伤力的方式释放出来。而接受到这种信号的一方则会产生‘委屈感’,觉得自己再怎样努力、再怎样迁就对方,还是换不来对方的满意在一个有付出感和委屈感的关系中,矛盾和争吵的频繁爆发是必然的,很多时候无关乎对错,只关乎情绪。”
这就需要年轻父母们和老人有技巧的沟通,把自己知道的一些科学知识,“刻意”的传输给家里的老人。发挥两代家长一起带娃的最大优势。
1、间接输入育儿知识
有的老人对于晚辈带娃的意见,会有排斥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当过父母的,怎么也要比第一次当父母的下一辈要有经验。
那么,年轻的父母就可以让老人多看一些新闻,各种带娃不好的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害处。或者是身边的一些朋友,让他们有意无意说一些育儿的知识,也许老人会更容易接受。
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走路比较晚,在她的观念里,就是孩子走路的年龄到了,应该锻炼一下孩子走路这个能力。但是,她婆婆的意见却是,孩子腿没有劲,所以才不会走,等腿有劲了,自然就会走了,再着急也没有用。
这个朋友就请了自己的一个医生朋友来家里吃饭,提到了自己孩子走路的问题。通过自己这个医生朋友的嘴说出自己的想法,婆婆一听这么说,就欣然接受了,还夸奖自己的儿媳有知识。
2、理解老人,多付出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都说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毕竟孩子是孙辈了,老年人有享受晚年的自由。
老人因为身体原因,带孩子也的确是精力有限,年轻父母应该在有空的时候,多分担一些家务,或者多陪伴孩子。
对于老人在带娃出现的一些问题,多去理解,可以沟通的问题,就耐心的沟通。没有办法改变的,就自己多努力。
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一个同事的爸妈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带孩子基本上都在家里活动,因为上下楼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个同事一有空,就带着孩子去户外活动,自己的带娃的方式,正好和老人的是互补的。
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的父母,都是爱着孩子的,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孩子越来越好,正因为大家都是一个“船”上的人,所以才需要齐心协力,做对孩子有益的事。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如果关于带娃的问题,父母和老人真的有问题,一定要用足够的耐心,好好说话去沟通,把问题化解掉,才能有利于家庭和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