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窗帘背后
妹妹喜欢躲在窗帘后面
乐此不彼的躲猫猫
无论是晚上回家,还是周末在家,两个姑娘都拉住我玩“躲猫猫”。家就那么点大,能够躲藏的地方也不多。大小姑娘都乐此不疲,即使反复多次,家里能躲的地方都躲了,每天如此,大人都有点受不了了,但大小姑娘每次都玩得很纯粹。
大姑娘开始走不同尝试,日常的包括躲在门后,躲在阳台,躲在窗帘,躲在凳子下,躲在被子里,躲在床底下,躲在洗手间,躲在厨房。后面她升级到躲在眼前,躲在同色的地方,躲在垫子里,站在某个地方,或者换个频率。她还是蛮有创意的,一会儿爸爸和妹妹一组,一会儿她和妹妹一组,这样的不断组合让充满变化,有些新意。
妹妹也学会了,开始数数,1,2,3,4,5,…,11,12,13,14,20,爸爸我来找了一会儿就哈哈大笑。她跟爸爸一起躲的时候,姐姐总会喊:“妹妹,妹妹,…”,她就禁不住“咯咯咯咯”笑起来,马上翻开窗帘或者被子,简单的小快乐,大人是体会不了的。
我开始不太愿意配合,后面想想即使再同一个地方藏起来,她们也会很快乐,这也是我愿意陪伴的原因。姐姐点子多,不断在摸索新的藏身点。妹妹呢,即使在被子里面躲猫猫也会很开心。就这样,他们开心,我尽量配合,哪怕只有几个地方容我藏身,这也是留下童年记忆的方式吧。
躲猫猫的原理
有这样的行为,我就想探究下原因,为啥孩子们希望玩“躲猫猫”,就像喜欢玩水、玩水、玩滑滑梯一样,充满着某种魔力。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认知理论的创造者皮亚杰认为,孩子把藏起来的东西找出来,其实就是认知升级的表现,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客体永存性”认知。“客体永存性”是指即使对象或物品无法被人所感知,但对象仍然客观存在。
在婴儿最初的世界里,只要什么东西在他们面前不见了,他们就会认为这个东西永远消失了,只要他们一看见妈妈走开,就会嚎啕大哭,在他们最初的认知里,妈妈消失了!
“躲猫猫”游戏,就是小婴儿不断认知“客体永久性” 的过程—从“咦,妈妈怎么不见了,妈妈去哪里了?”,“啊,妈妈又冒出来了哦!”,再到“哈哈,我找到你了,我就知道你在这儿!”。
缓解分离焦虑,构建宝宝的安全感,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当宝宝寻找“藏身之地”时,他们既兴奋又紧张。越小的孩子,就越享受这一过程。
躲猫猫的优势
躲猫猫可以提高宝宝对方位和空间的认知能力。在躲的过程中,可以慢慢的区分哪些物体可以遮挡住他。哪些地区“危险”,容易被抓。
躲猫猫有助于宝宝思维“去中心化”。在孩子的意识里,只要我看不到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就肯定看不到我。
轮流玩,可以提升协作意愿。爸爸充当宝宝的遮挡物,把宝宝藏在背后,让妈妈来寻找。
当然,要保证孩子所能触及到的地方无危险物;要偷看孩子的行踪,保证在自己的安全视线内;学会演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