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家也许就是天生有一种基因,与书画家、戏剧家一样,后天很难培养,民国时期,政府要任命一位教育部长,交给他一个任务,要他培养出一百个科学家,一百个艺术家。可他说,培训一百个科学家可以,二百个也没问题,但是,要培养一百个艺术家恐怕做不到,他说,艺术家不是靠培养的,可能一个都培养不出来,这个任务完成不了。我年轻的时候不懂,不理解这句话,后来,我长时间的在紫砂成型艺术岗位上工作,就慢慢悟出了这位部长话的意思。
我看到当下绝大多数从业紫砂成型工艺的人,不论掌握了多么重要的技术、技巧,到后来还是做不好壶,他可以做的很精细,很规整,但就是没有艺术的表现力,没有那种“韵”的存在,也没有那种“气”的神情,更没有那种禅意精神的状态。这话听着有点虚,但也有一些人,他做壶不认为只是仅仅为了工薪的一种职业,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持下来,,在做出来的壶所换回的钱两不足以裹腹的时候,还在默默坚持,这样的人,也许就会有朝一日取得巨大成功。
我在画家吴冠中的书里,读到了他为什么不让自己儿子去从事绘画的原因,他觉得儿子吃不了那个苦,也缺乏艺术创作的天赋与对艺术创作的敬畏之心。只有在没有东西吃,一个干馒头可以坐在泥凳上敲打一天两天,起早贪黑一年两年的坚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磨练,才有可能成功。其实紫砂艺术完全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爱,是一种基因,说白了,过去叫做紫砂壶要挨得起穷,挨得了寂寞和孤独,能够不被穷和孤独所击垮才有可能出人头地。现在可能就是不能过份追求功利的人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我们现在回头去看看紫砂七老,哪一个不是从艰难困苦中做出来的,当然,他们一定是有天生的艺术基因,天生的热爱,也是一种天份包含在了生命中了,还有他的激情,更包含那种近乎宗教的信仰精神在里面,可以说没有目的,没有利益可图的情况下,反而能成就自己。
现在为什么诞生不出像朱可心、顾景舟这样的紫砂艺术家了,也许是社会环境变了,靠拍胸脯夸海口吹牛皮就能做出好壶的人太多了,靠花钱买来的技术职称、荣誉就能独步天下赢得市场,在这样的紫砂生态下是成就不了真正的艺术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