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学习动机
【案例一】1. 初任小学班主任的赵老师, 满怀希望地想做出一番成绩, 但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实践, 他发现尽管自己已 经竭尽全力, 甚至放弃了个人的休息时间, 可班级仍处于杂乱无章的混乱状态,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 总 也处理不完。 为此, 赵老师决定向“市级优秀班主任”牛老师请教。 这日, 正与牛老师交谈时, 几名学生 拿着许多黑板报样稿叽叽喳喳地走进了办公室, 学生们说这是班级同学上交的作品, 需要赵老师选一个最 好的上报学校, 本想调动大家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评选, 但为了在学校举办的黑板报评比活动中夺得名次, 赵老师最终还是自己选了一幅交给学生。 这拨学生刚走, 又进来一名学生报告说, 同学小刘拒不打扫卫生 区, 赵老师听后很生气, 将小刘叫到办公室严厉批评道:“你马上去把卫生区打扫干净, 一会儿我检查, 这 样的事情以后绝不许再发生!”小刘的眼圈有点泛红, 刚说了句“我没有……”就被赵老师打断: “打扫完 卫生再跟我说。”小刘低着头走出了办公室。赵老师苦笑着对牛老师说: “你看, 这就是我的学生, 调皮、 事多、 难管, 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亲自处理, 不然会更加乱套。”牛老师笑了: “从刚才的两件事情来看, 我 觉得你的班级管理效果不理想, 原因可能不全在学生。”赵老师皱起了眉头, 牛老师继续说……牛老师的一 席话, 让赵老师茅塞顿开。 问题 专题十五 学习动机 :
( 1 ) 有人认为, 赵老师的苦恼实际上是班级管理自我效能感不高。何为自我效能感?你认为应如何提高班 主任班级管理效能感?
(2) 根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请将牛老师的话补充完整。
要求: 至少选取五个角度, 分条列 项作答。
【参考答案】
( 1) 赵老师在班主任岗位上, 十分用心, 但是做不好, 感到非常苦恼, 确实是自我效能感不高。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之策略:
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以及班级管理理念。
②教师要了解学生, 跟学生沟通, 从而更好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提升自己的班级管理效能感。
③善于像其他优秀教师学习。 掌握更多的班级管理技能, 从而提高自身的班级管理效能感 。
④学校要强化教师培训学习, 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能感。
⑤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实施规范管理, 教师的工作立足岗位, 在岗位中提升自己。
⑥社会层面, 要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保障班主任的权益, 让班主任能够一心投入工作。
(2) 牛老师给赵老师的建议, 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 材料中黑板报样稿的评选中, 不应该一言堂, 应该充分 信任学生, 让学生自己评选。
②充分了解学生,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遇见事情要确定因果。 材料中, 同学过来报告小刘不打扫卫生, 赵 老师没有搞明白原因就批评, 是不对的。
③发挥教师的期望效应。 教师的期望效应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材料中, 赵老师一直抱怨学生调皮, 难管, 这种做法不可取,
④作为老师, 一定要善于总结反思。 材料中, 赵老师遇到问题, 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完之后, 一定要注意总 结反思, 看看是否得到, 为以后做准备。
⑤班主任在工作中还要善于培养班干部, 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材料中赵老师所有的事情大包大揽, 甚至牺牲个人休息时间, 其实可以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自我管理。
【案例 2】 2.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四年级学生小刚特别喜欢养小动物。 妈妈也很支持他。 给他买过蚕宝宝、 小仓鼠、 小乌龟等, 但小刚时常 会带小动物去学校, 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 班主任李老师了解后, 并没有批评他, 而组织同学在班级成立 了动物兴趣小组。 在李老师的引导下, 小刚和其他小组成员定期开展活动, 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 照顾, 小刚不仅学习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还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 他还改掉了拖拉、 懒散和马虎 的毛病, 养成了勤奋、 自律、 认真的习惯, 学习的主动性也有了提高, 对各种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 过与兴趣小组同学经常在一起合作探究,小刚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后来,小刚写的作文《我的“好 朋友”小仓鼠》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还获得了二等奖。
问题:
( 1 ) 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小刚学习行为改变的原因。
(2) 教师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答案】
( 1 ) 小刚学习行为改变的原因分析如下:
内因有以下几点:
①内部学习动机: 材料中小刚由于喜爱小动物, 所以热情参与研究活动, 写有关小动物的作文, 这属于内部学习动机 。
②主观能动性: 材料中小刚通过兴趣学习了知识, 改掉了坏习惯, 养成了好习惯, 促进了兴趣的培养, 提升 了学习成绩, 这种学习行为改变的内因主要是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外因有以下几点:
①学校教育: 材料中教师的行为对小刚行为的改变起到了主导作用, 材料中的教师在了解到小刚时常会带 小动物去学校, 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这一情况后, 并没有批评小 刚, 而是通过成立兴趣小组, 引导小刚 参与, 进而调动了小刚的兴趣, 克服消极因素。
②家庭教育: 材料中小刚妈妈对小刚的支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是家庭对小刚的积极影响。
③社会教育: 材料中小刚的作文获得了全国征文比赛二等奖, 这是来自社会的鼓励, 是社会对小刚的积极 影响。
综上所述, 小刚行为习惯改变的内因有主观能动性、 内部学习动机、 外因有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 育。
(2) 教师应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 引发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 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兴趣得以强化。
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案例 3】 3.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因为学生不爱学习成语, 感到非常头疼。 为了让学生爱上成语学习, 他在班级组织开展 了成语辨音、 成语接龙、 成语纠错、 成语达人、 成语造句等系列活动, 并设置了荣誉榜, 对每项活动的优 胜者奖励“五角星”, 当“五角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后, 学生可以用来兑换橡皮、 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一开 始, 学生们对这种外在的奖励非常感兴趣, 比的是谁获得的奖品多。 后来大家比的是谁的成语说得多, 说 得准, 用得好。 再后来大家不再互相比较, 而是对成语本身产生了极大兴趣, 常常沉浸于学成语的结构美、 韵律美、 和谐美之中, 享受成语表达的快乐。
问题:
( 1 ) 从动机转化的角度分析学生的行为变化。
(2) 作为教师, 应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 1 )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外部动机是对学 习活动的结果感兴趣。 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组织教学, 适当予以强化,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学习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内 部动机。 材料中, 老师为了让学生爱上成语学习, 她在班级组织开展了成语辨音、成语接龙、成语纠错、成语达人、 成语造句明星秀等系列活动, 并设置了荣誉榜, 实现了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该方式也体现了利用 间接转化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
(2)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 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重视立志教育, 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获得自我效能感。
④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二) 学习动机的激发 :
①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
②根据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
⑤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 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
【案例 4】 4.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物理学大师费曼说: “我讲授的目的不是为你们参加考试, 我最喜欢做的是展示这个奇妙世界的一部分供你 们欣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我国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任何兴趣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孩子有了一 定成就, 没准就会产生兴趣。 所以, 这些家长才会逼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 教师才会给学生灌输知识。
问题:
( 1 ) 请你谈谈学习兴趣对学习的作用。
(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答案】
⑴兴趣对学习的作用:
①激活功能: 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会促使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
②指向功能: 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 选择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 对于教师 来说,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③维持功能: 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会保持更高的积极性一直坚持下去。并且在过程中更容易维 持自己的注意力。
④强化功能: 学生通过学习, 一旦学习兴趣得到满足获得了积极的体验, 会更进一步的推进学生的学习行 为。
(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 引发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 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兴趣得以强化。
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案例 5】 5.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期中考试后, 数学老师让同学们对考试成绩进行自我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小雅说,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学习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小斌说, 我缺少数学细胞, 能力不够。 小辉说, 试题太难了, 平时的练习都没有 考到。 中学生对学习成败采用不同的归因方式, 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行为。
问题: 如果你是这位数学老师, 你应该如何合理地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成绩的原因。
【参考答案】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 我们可以借助韦纳的归因理论合理地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成绩的原因。
( 1 ) 韦纳认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推断(归因), 主要包括因素来源、 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以 及能力、 努力程度、 运气、 任务难度、 身心状况、 外界环境六个因素。
(2)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 材料中小雅的归因方式为努力归因, 即内部、 不稳定、 可控的归因方式。 小斌的 归因方式为能力归因, 即内部、 稳定、 不可控的归因方式。 小辉的归因方式为任务难度归因, 即外部、 稳定、 不可控的归因方式。
(3) 作为老师, 我们要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相信成功与努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人就不容易 表现出消极行为, 不容易产生无力感,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训练学生的步骤如下:
①了 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②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 并取得成功体验;
③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
④引导学生 进行积极归因。
专题十六 学习策略
【案例 1 】 1.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对作弊的另类处理》, 回答问题: 学生考试作弊是每一位老师都不能容忍的问题。 然而, 有位化学老师发现学生作弊后竟然告诉学生说, 下 次单元测验他允许学生们带一张 A4 纸, 上面写上自己想写的任何东西。 于是考前学生纷纷认真地准备自 己的那张 A4 纸。 考试结束后, 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所写的 A4 纸都贴到教室后面展览。 同学们很好奇地相 互观摩, 结果发现有的学生在上面就单纯抄题目, 有的抄上公式, 有的不但列出知识提纲, 还列出它们之 间的联系……特别是考试分数公布后,学生都很有感触:为什么张某某能考好?为什么李某某考不了高分? 从他们在那张 A4 纸上总结的内容就能看出高低来, 于是同学们就开始交流哪种学习方法好。 教师组织学 生对总结的方法进行讨论, 并且预报下一次单元测验只能带半张 A4 纸进考场。 这次考完试后照例展览。 第三次考试, 老师只让带四分之一张 A4 纸……这样纸张越来越小。
问题:
( 1 ) 谈谈您对这位老师做法的看法。
(2) 结合案例谈谈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
【参考答案】
( 1 ) 该教师的做法非常好, 让学生懂得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值得我们学习具体分析如下:
学生角度:
①学生准备小抄的过程, 是积极参与的过程, 运用了多种学习策略, 有利于学习略的掌握。
②学生准备小抄的过程, 认知复习, 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③最后, 教师展示小抄的环节, 也是给学生们提供了榜样, 替代强化, 有利于互相学习。
教师角度
①考试是对学生知识、 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考试的价值和目的是为了掌握学生实 际学习情况, 从而调整教学, 以评促教, 以评促学。 材料中, 该教师并没有将考试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所以对考试作弊并没有按零容忍处理, 而是另辟蹊径, 允许学生“公然”作弊, 反而激发了激发学生学习 主动性, 认真准备“作弊材料”, 回归了考试真正的价值。
②该教师在改变学生作弊的不良行为时, 还采取了斯金纳行为塑造的方法。 不能等到学生完全不再作弊才给予强化, 而需要把目标分解, 分成一个一个的逐渐趋向目标的小步子。材料中, 该教师先让学生带一张 A4 纸, 第二次只能带半张纸, 第三次则只能带四分之一张纸…这种方式逐渐改善了学生作弊的不良行为。
③该教师也认识到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综上所述, 该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当前测验观的要求,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 材料中涉及到的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策略运用的主体, 材料中学生为了的高分, 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的 的去寻求学习策略的运用。
②内化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中, 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材料中的学生 A4 纸越来 越小, 说明能力在不断提高。
③生成性原则: 即要对所学材料进行深层次加工, 生成某种新东西。 案例中学生采用了层次不同的学习策 略, 是他们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
④个人效能感原则: 教师创设了适当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策略的效力, 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策略学习的个人 效能感。 材料中让学生看到有的学生效果好, 有利于提升效能感。
⑤有效监控原则: 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 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及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 过程。 材料中“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好, 有的学生成绩落后”即体现了这一点。
【案例 2】 2. 材料: 学习策略分享会上, 学生们纷纷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 1 : 在平时学习中, 为提高记忆效果, 我常常采用画线方式, 以突出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
学生 2: 我通过歌谣助力记忆。
学生 3: 复习时画出思维导图是我坚持做的, 这样可以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并形成记忆网络。
学生 4: 我的秘诀是预先设置学习目标, 通过浏览阅读材料设疑, 分析该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 5: 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 我经常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五位学生的学习策略分别属于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之下的哪种学习策略 ?
【参考答案】
学生 1 : 采用的是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 其关键为在头脑中重现学习材料, 画线为有效的方法。
学生 2: 采用的是认知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其关键是用已有的经验来增加新材料意义的方法,通过编歌谣 赋予新知识以意义。
学生 3: 采用的是认知策略中的组织策略,其关键为整合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以思维导 图的方式便可整理知识间的关系, 形成记忆的结构网络。
学生 4: 采用的是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 其关键为根据认知目标, 在活动前, 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 定认知过程和环节、 预计认知结果、 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有效性。 设置学习目标、 浏览阅读材料、 分析学 习任务都属此策略。
学生 5: 采用的是资源管理策略中的学业求助策略,学业求助策略又叫资源利用策略,主要包括学习工具的 利用 (如参考资料、 电脑、 网络、 图书馆、 广播等)、 人力资源的利用(如老师、 同学的帮助)
【案例 3】 3. A、 B 两个中学生。
A 是百灵鸟型, 喜欢早睡早起, 白天学习效率高; B 属于猫头鹰型, 夜晚学习效率好。 对于重要又紧急的事情, 他们两人都能用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对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A 总是能提前规划, 并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 B 却不善于规划, 喜欢拖延, 仅花较少的时间去处理。
早上, A、 B 两位学 生都习惯听外语和新闻, 对于这类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两人的时间使用情况如下图所示:
请结合材料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
( 1 ) A、 B 两个学生时间管理的策略有何不同?
(2) 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时间管理?
【参考答案】
( 1 ) 材料中 A 和 B 两人的时间管理策略存在不同, 时间管理策略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 有效利 用学习资源, 二人的差异体现在:
①在统筹安排学习时间方面, 材料中, 学生 A 不仅关注了重要又紧急的事情, 也能提前规划, 学生 B 则仅 关注重要紧急的事情, 不能对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做好合理规划;
②在高效利用最佳时间方面, 材料中, 二人都能利用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 但模式不同, 学生 A 白天效率 高, 学生 B 夜晚效率高;
③在零碎时间使用上, 材料中, 学生 A 是系列性规划时间, 一段时间做一个事情, 花费时间相对较多, 学 生 B 是同步规划时间, 同时做几件事情, 花费时间相对较少。
(2)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进行时间管理: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 对时间做出总体安排, 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 对每一天的活 动, 都要列出一张活动优先表来。在制订学习计划时, 要注意将学习计划落实在学习上。 在执行学习计划 时, 要防止拖拉作风。
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在不同的时间段, 人的体力、 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 首先, 为了高效地利用时间, 要根据自己的生 物钟和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其次, 根据一周内和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再次, 根据个 人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首先, 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学习上的杂事。其次, 利用零碎时间读短篇或看报纸杂志, 拓宽自己的知识 面, 或者背诵诗词和外语单词。 此外, 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 在轻松的气氛里与人交流, 有助于创造 性思维的启发。
专题十七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案例 1 】 材料: 心算技能一般可利用运算规律, 对算式进行变形, 使算式表达符合已有的心算操作基础, 从而准确 快速地计算, 例如某教师在教 1. 8×27 时, 教学过程是: 呈现 1. 8×27= (2-0. 2) ×27 =2×27-0.2×27 或者 1. 8×27=1. 8× ( 30-3) =1. 8×30-1. 8×3 出一些类似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纸笔操作练习, 从而产生言语表征, 形成熟练的心算技能。
问题: 根据心智技能形成理论, 说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心算技能。
【参考答案】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 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 通过学习而形成 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如默读、 心算、 写作、 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学生在观察、 记忆和解决问题时 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
( 1 )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
①原型定向阶段。 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 明确活动的方向。 材料中, 该老师对 解题的步骤进行了详细演绎, 使学生充分掌握解题的步骤。
②原型操作阶段。 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 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材料中, 该老 师出一些相似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纸笔操作练习, 这体现了原型操作阶段的训练要求。
③原型内化阶段。 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 向头脑内部转化, 由物质的、 外显的、 展开的形式 变成观念的、 内在的、 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材料中, 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纸笔操作练习, 从而产生言语表 征, 形成熟练的心算技能, 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
(2)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 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 效。 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 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 采取有效措施。 为此, 应注意以下方 面: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 独立性与概括性;
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 正确使用语言;
4.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专题十八 态度与品德
【案例 1 】 1. 小强平时成绩不错, 最近有同学反映, 他逃避班级劳动, 不参与课后教室卫生工作。班主任找到他了解 情况, 小强却反驳说: “我妈妈说了, 只要学习好, 其他事情都不用管, 而且我们班也有其他人没有做教室 卫生工作。”班主任经调查发现事实确实如此。
问题:
( 1 ) 结合材料分析小强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
(2) 结合材料, 论述老师怎样运用说服的方法培养小强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参考答案】
1. 小强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 1 ) 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待子女过分放任, 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 敌对的 行为。 材料中, 小强的妈妈告诉他只要学习好, 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 这样对孩子过于溺爱, 不去用权威 或规则来管束孩子, 会使孩子缺乏一种积极的责任感, 所以会逃避班级劳动。
(2) 受学校同伴群体的影响。个体会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 个体的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材料中, 小强受班里其他 同学不做教室卫生工作的影响, 所以也不去做教室的卫生工作。
(3) 受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影响。 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以及对规范的理解水平和 掌握程度, 即取决于个体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材料中, 小强并没有认识到参与教室卫生工作是作为班级 一份子的责任与义务, 所以会逃避班级劳动。
2. 有效的说服是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式之一, 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 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 精准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①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 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 教师可 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材料中, 小强之所以轻视劳动, 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②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 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 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 教师应主动呈现两方 面的观点, 以增强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材料中, 对于班级劳动的看法, 小强存在反面观点。 为此, 教师可呈现劳动的积极作用和逃避劳动不好的影响两方面的观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③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前紧急的问题时, 应只提出正面观点, 以免延误时间; 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 长期稳定的态度时, 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材料中, 从小强的反映中可以发现, 还有其他同学同样存 在不爱参加班级劳动的现象。 对此, 老师可以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 引导全班集体讨论, 从而明晰劳动的 重要性。
(2) 发挥情感的作用, 不仅要以理服人, 更要以情动人。 一般而言, 说服开始时, 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服论 证, 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 长期的说服效果。 相对而言, 在说服的时候, 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多一些情感因 素, 而高年级学生, 则可以多一些理性因素。 当然, 如果能够把情与理结合起来,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 理, 可能效果会更好。
(3) 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逐步提高要求。
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 教师不要急于求成, 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 要求, 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 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材料中的小强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 度之间的差距较大, 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 逐步提高要求。
【案例 2】 2. 阅读案例, 回答问题。 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在 A 班开展“我 为班级建言献策”活动。 目的在于让 A 班学生能够切实参与到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活动中。学生们经过激烈 的讨论, 最后总结出了以下四种观点:
观点一: 我们可以运用言语来说服同学改变不良态度。
观点二: 我们可以选举出一位道德模范, 因为良好的品德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观点三: 对有不良行为的同学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 对保持良好行为的同学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观点四: 我们可以一起制定规则, 利用群体约定, 规范大家的行为。
问题: 假如你是老师, 请结合教学实际和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这四种观点是否可行。
【参考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与品德。 常用的方法有言语说服、 榜样示范、 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奖惩等。 具体来讲, 有以下几种方法:
( 1 ) 有效的说服。 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包括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发挥情感的作用, 以理服人 或者以情动人; 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逐步抬高要求。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
(3) 利用群体约定。 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的集体约定, 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 价值辨析。 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 鼓 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 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观点一: 该生认为可以运用言语来说服同学改变不良态度。该观点可行, 但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 包括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发挥情感的作用, 以理服人或者以情动人; 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逐步抬高要 求。
观点二: 该生认为可以选举出一位道德模范。 该观点可行, 因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树立良好的 榜样, 让同学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模仿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
观点三: 该生认为对有不良行为的同学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 对保持良好行为的同学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该观点可行, 因为给予行为以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利用了强化理论, 可以用来塑造良好行为。
观点四: 该生认为大家可以一起制定规则, 利用群体约定, 规范大家的行为。 该观点可行, 因为集体讨论 后作出的集体约定,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可以用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专题十九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案例 3 】 某教师对两组学生进行以下测试: 第一组的测试问题: 抽屉里有混在一起的黑色袜子和白色袜子, 黑色和白色袜子数量的比例是 4 ∶ 5。 如 果在黑暗中取袜子, 至少要拿出几只, 才能保证得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第二组的测试问题: 从混在一起的黑色袜子和白色袜子中, 眼睛不看, 至少拿出几只即可获得相同颜色的 袜子? 测试结果显示, 第二组解答问题的正确率和速度均明显优于第一组。
问题:
( 1 ) 材料中影响测试问题解决的因素是哪一种?
(2) 结合材料分析该因素如何影响问题解决。
【参考答案】
( 1)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 已有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酝酿效应、 情绪 与动机等, 材料中体现的是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 问题情境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 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 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 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
(2) 问题情境通过以下方式影响问题解决: 问题情境中, 物体和事件不同的空间排列, 可能利于问题的解决, 也可能妨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 比如说 要打开一个瓶盖生锈而粘住了的玻璃瓶, 如果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工具或用品都在眼前, 伸手可得, 问题 的解决就要容易得多。 问题元素的空间集合方式不同, 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与太多, 都不利问题的解决。 太少可能会遗漏事实, 太多可能会产生 干扰。 概念的排列能便利或妨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 在数学应用题中, 基本运算数字和相互关联数字在题目中出 现的顺序与次数、 运算的进程等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难度, 逆解的题比顺解的题难度要大。 材料中第一组的测试问题中呈现黑白袜子的数量比例说明, 并以“一双”的字眼提问。 第二组的测试问题 中未呈现比例说明而是直接提问“至少几只”袜子, 可确保颜色相同, 更符合学生的经验。 因此第二组的 问题呈现方式更简单, 解答的正确率和速度优于第一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