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创意的第一步:7个提问法,激发你的创造力

走向创意的第一步:7个提问法,激发你的创造力

首页休闲益智创意咖啡屋小游戏更新时间:2024-06-13

LESSON1 创新者的DNA:那些不可思议的创意本能 LESSON 1 创新者的DNA:那些不可思议的创意本能

很多创新者就如同艺术家一般:他们眼中看到的景色是其他人无法看到、更无法理解的。乔布斯、扎克伯格、马云……只要你能够想得起来的勇于创新者,他们都拥有常人认为不可思议的创意能力。哈佛人认为,普通人并不需要理解天才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毕竟,天才的思想与普通人的思想之间存在天壤之别,但分析一下他们的思考方式,对于普通人提升个人创意能力有着莫大的好处。

与艺术一样,创新也是由热情驱动的

生活中常会听到有人谈及热情问题,其中提及最多的,是对当下的工作不再那么热情。如此发展下去,基本会有两大走向:要么选择离开,另觅它职,以求在新岗位上激发新的热情;要么原地不动,勉强度日。

但实情是,不管是创意类工作还是其他工作,想要做好工作,就必须要有热情这种东西。热情之于工作,就如同味道之于食物一般,热情使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更有价值。

哈佛学子彭斯认清热情重要性的过程十分坎坷。

小时候,彭斯的母亲曾经告诉过他,长大后,他可以从事两种工作:创意人员或是牧师。长久受到这种教育的彭斯从哈佛毕业后,自然选择了IT设计人员作为自己的第一份职业。他以为那是轻而易举的工作,毕竟,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生来就有创意的天赋。

也正是因为如此,可以想象,半年后当彭斯被叫进老板办公室谈话时,他的心里有多么的震惊。老板语重心长地说:“彭斯,你具备了一个创意人员需要的才能,但你缺乏了更重要的条件——热情。”然后,彭斯就被炒了鱿鱼。

这让彭斯备受打击:“我怎么可能被逐出注定要从事的行业?”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并成了一位真正的创意人员,同时也开始了有关创意的各式写作。在2002年,他的第一本有关设计创意的书出版时,他将它送给了当年解雇他的老板。

在书上,彭斯写上了几个字:“谢谢您。”

彭斯说,虽然这位老板曾让他难过,但他也点醒了自己:拥有才能的确是种优势,但缺乏了热情,才能便什么也不是。创意人员必须要培养热情,好让自己熬过创意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挫折,而很多创意人员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投入过自己的工作,最后导致毫无勇气再展开创意思维。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认清几个关于热情的事实。

·热情是能够获得的,但它需要你变得有价值

很多人误以为热情是与生俱来、后天不可培养的,但事实上,热情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获得的。不同的人在他们的工作中寻求不同的东西,但若你对那些拥有创意且获得了瞩目成就的人进行研究便会发现,他们喜欢以下特性的结合:自治、尊重、能力、创意与影响力。

换句话来说,若你想要对生活与工作充满热情,那么,你就需要在已有的工作中获得这些特质。

不过,问题在于,这些特质是稀少而有价值的,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工作来赢得自主解决值得他人尊重的创意项目,那并不意味着有人愿意将它交给你。这些稀少而有价值的特质需要你拥有同样稀少而有价值的能力去回报它,而且培养这些能力需要时间与深思熟虑的付出。若你对当下自己的状态不满,并期望以获得更重要工作的方式来获得热情的话,不如先问问自己,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热情来自于投入

失去了真正的时间、金钱等方面的投入,热情便不再是热情。你可以随时变得兴奋,但那并非真正的热情。热情来自于投入,投入的程度越高,个人热情程度便越大。不仅如此,一旦你真的投入,便需要培养热情的态度,少了热情,即使是强烈至极的投入感,也最终会因为疲惫与倦怠感的产生而消退。

对于那些真正优秀的创新者们来说,他们知道如何培养并利用与生俱来的热情,使它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产生影响力。因为热情,他们的创新工作更有前瞻性,他们的工作更有意义,他们的精神生活一直处于觉醒状态,而在热情的驱动之下,他们的生活、肉体与心灵皆获得了改善。

可以说,热情总是先产生的,它会出现在成就以前。热情是一种燃烧的状态,拥有热情的人在创新过程中所投注的精力、灵感会有所扩展并不断增强;同时,他们还拥有强大的感染力,在与团队成员、客户等人交流时,对方的热情与灵感也同样被自己激发。

·不断地学习,注意自我健康

许多方法可以增加我们的热情,但不断学习可以持续地增进个人投入的热情。

此外,健康也是热...

·通过假装,把握身体的力量

另一种建立热情的方法,彭斯称之为“身体的力量”,基本上,这种“身体的力量”建立在“假装”的技巧上。

“假装”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很多人都曾经运用过它。我们最常听到的形容就是:“假装你可以,直到你真的可以。”这意味着,你可以借由假装来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若你一直假装自己很快乐,最后你便会真的变快乐;若你假装自己是个热情的人,所有人都会认为你相当热情,随着时间流转,你便会真的充满热情。

我们就是自我重复行为的总加,改变人生,就如同培养新习惯一样简单。心理学界早已证实,养成或戒除习惯的周期是21天。若你要进行或戒除一件事,只要21天便可以达成目的,热情也一样。若你一直假装表现得很热情,21天以后,你便会发现,你不需要再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去伪装,因为你已经让自己的身体习惯了热情的表现——这就是身体的力量。

拥有最出色创意的人,并不一定是那些经历最丰富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热情的人。正如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所说的那样:“大脑并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其实,创意就在我们的脑海中、在身边、在生活里,以热情驱动,你便能更快找到它。

如果你不提问,你便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我们总是关心自己的产品如何才能卖出去,而很少去想客户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创意,却总是被批评毫无落地的可能性?我们总是知道如何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却很少知道,如何才能找到问题。在发想创意的过程中,学习怎样提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提高的技巧。因为,知道如何正确地发问,你便已经迈出了走向创意的第一步。

哈佛创意研究工作室曾经接受过一家欧洲国际机场的咖啡馆的咨询。这家咖啡馆总是宾客满堂,而其症结所在是,客人们总是在候机时长时间地坐在座位上细细地品味咖啡,一动也不动,因此而造成经营不善。咖啡店想要找到一种方法,使客人们尽快地腾出座位。

最初他们得到的创意不外乎以下几种:使用不舒适的椅子,收取座位费,及时清理桌子等。然而,哈佛创意研究工作室给他们提出的办法却很简单:将咖啡店里的航班监视器关掉。由于担心误了航班,因而人们开始四处寻找没有关掉的监视器——于是,人们喝完咖啡便迅速地离开,而座位就这样腾了出来。

当咖啡店里有了足够的空座位时,航班监视器又突然开始工作了,于是,又吸引了一批新客人。

哈佛创意人科尔里奇·纳金斯认为,使用不同的方法设计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新的提问方式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我们要如何提高销量?

纳金斯指出,不使用让顾客更快腾出座位的办法,也可以想出其他的解决办法,比如,安设外卖柜台,这样顾客便能够在登机口叫一份快餐或饮品,或者向乘客销售野餐包,让他们带着野餐包登机。

纳金斯认为,提问的目的并非将一种看似时髦的想法强加给世界,它只是督促你去重新思考每一个问题,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发挥你的创造潜能,而在诸多的提问方法中,巧妙提问法是最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一效果的。

如果一个管理者主张采用某位权威人士推荐的质量改进体系,他很可能并非出于创意,而只是想要跟上潮流,想要使用一种当前社会上盛行的办法。这样的人实际上是被大环境所操控,不自然地掉入了思维陷阱之中,而巧妙提问法则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式,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来解决、思考问题。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使创新与创造力成为了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巧妙提问法的来源

思考以下巧妙问题,你便能够感觉到它们激发创造性的力量。

◆ 你的客户期望你的产品或服务达到怎样的成果?

◆ 你的主要产品与服务是什么,如何来改进它?

◆ 我们怎样帮助穷人获得更好的生活?

◆ 如何减少国内猖獗的犯罪?

◆ 如何使用非武力方式缩小国家间的差异?

◆ 若你每天都充满了激情,且目的明确,你的生活会怎样?

◆ 若在一个能够满足你的创造欲、给你充分自由的组织里工作,你的感觉会如何?

这些问题是否促使你开动脑筋去思考?若有的话,你是否能够将这些思绪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观念来改善自我创意思维过程呢?

巧妙提问法中的问题种类、形式、时机、导向与简化分解法中的都不同。比如,巧妙提问法会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是为了什么?”而简化分解法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是什么造成的?”

简单来说,巧妙提问法激励了思考,需要更“巧妙”回答,它提供了目的明确的信息,在开放了个人思维的同时,也给了自己力量,使自我思维可以更好地发挥,进而成为一个好的听众与出色的指导者。

·运用巧妙提问法,从掌握基本问题开始

巧妙提问法的三个基本问题就如同北斗星一般,可以引导你很好地形成全新的提问方法。

◆ 如何从一开始就关注问题的独特性,区别对待每一个问题?

优秀的创意者会对每一种状况都区别对待,因为不管两种情况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相似,它们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原因有三:

①那些表面上看似一致的状况或体系中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往往是不同的;

②在各种看似一致的状况中,其想要达成的目的也往往不同;

③看似一致的状况中,解决问题时使用的技术也极有可能有所不同。

我们需要从提问时便注意到每一个问题与它最终的解决方法所具有的独特性,特别是在开始时,你需要注意领会,到底是什么使这一问题与其他问题不同,以及随后会带来哪些特殊的解决方法与结果。

这也意味着,你不能指望靠着模仿、局部改进、照搬或者借用另一种状况中的办法或技术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而是要针对客观事实所涉及的一切人、事、物来解决问题。

◆ 创造有效的解决方法需要哪些有用的信息?

很多人在开始某项工作的时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来搜集系统状况或问题领域的资料。他们以为,自己可以精确地了解“一切”,却因此而白白地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单纯依靠资料搜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且不管是他人智慧还是书本中提供的知识,搜集过多的资料也常会令你错过发现最佳解决方法的机会。

巧妙提问法提出的有关信息的基本问题,全面推翻了以往人们对于资料搜集的理解,重新构造了“资料搜集”这一概念。巧妙提问法认为:应该将时间花在收集那些可以帮助形成解决方法的资料上。资料搜集工作的目标是寻找有针对性的、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问题、找出解决方法的信息。知识是个人化、相互作为的,它对你拥有一定意义,可以反映出各种情况与涉及其中的人的独特性;而资料则是非个人化的,是对眼下情况的静态描述,它们除了你加给它们的意外以外,没有任何意义。理论上,你需要寻找的仅仅是少量的、有关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形成有效解决方法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而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来获得。

◆ 如何运用系统观来确保所形成的解决方法奏效?

这一问题所强调的是整体观,是否能够成功地对问题加以预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决于对构成当前情况的相互关联的各要素与各方面的领会,也就是要确保所有要素都包容在这一系统中。而想要形成对解决方法的系统看法,就要做到:

①解决方法要有一个考虑到行动与结果的框架;

②所有相关人员要对解决问题的目的与解决方法达成统一意见;

③大家都要相信,解决方法一旦运用,就会如同期望的那样去运作;

④解决方法付诸实践以后,要拥有明确的结构;

⑤各要素的各个方面都应考虑到;

⑥失败的可能性要被降至最低;

⑦拥有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作出解决方法所需要的决策;

⑧建立起了容许不断学习与变革的根基。

寻找关联,将不同的内容串联起来

工作久了的人,最有价值之处,除了多年历练得来的经验之外,可以让后来年轻者无法超越的主要因素就是“创新、创意、创造”。这三点可以让自己在既有的工作经验中,再加入不同的元素,以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优势。

其实,不管在何处工作,是否拥有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长期在工作领域中存活下去。这就如同IBM总裁沃森曾经讲过的一样:“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然而只要留下我的人,我就可以重建IBM。”因为人的最大价值便是进行不断的“创新、创意、创造”,只要拥有了这种优势,即便失去一切,也总有一天可以重新建立起来。

全球著名洗化用品公司宝洁公司之所以能在洗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关键在于他们的市场部门非常善于从消费者那里搜集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

在研究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那些拥有高亮度、金属或珠光效果外观的产品比其他质感的更受欢迎。这一信息迅速由市场部门传递到公司的产品实验室中,随后,一种全新的、高亮度、能够再回收利用的包装技术被研发出来,它们被运用到宝洁旗下的各大产品线当中。最终,这些换了新包装的产品被放上了货架,展现在消费者们的面前。

“创新、创意、创造”并非凭空而来,在进入职场以后,想要获得“三创”,唯有抱持成熟的心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学习:

①了解自己所在的行业是如何运转的,获得萌发创意必需的行为基础知识;

②通过观察、形成印象,将它们归为不同的类别,然后再通过萌生的想法进一步发展成创意。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我们的洞察力都是有限的,虽然我们的大脑容量几近于无限,但我们的注意力却不是。对周围发生的大量的事物,我们只能选择记住一点点。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并投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更要举一反三。这种发现事物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让我们错失某些东西,但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形成意识关联,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然后建构出一幅新的图景。

如果你能够保持自己的观念是崭新的,你就会在下意识的观察间寻找事物之间新的联系。经过反复观察得出的新创意,会发展成日臻完善的创新。但是,由于我们并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积累足够的观察,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现有现象的观察,找到其中的根源,而不仅仅是观察表象。

·找到根源,而不仅仅是观察表象

创意的本质,就是将手头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关联,从而促成内在的效用对外在的需求的满足。

哈佛经济学家提出过一种营销新理论:在竞争市场中,客户拥有动态性,他们会转移到其他的企业。要提升顾客的忠诚度,赢得稳定的市场,很重要的策略是,通过某些有效的手段,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客户建立起密切的关联,进而形成一种互动、互求、互需的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人在刚推出纸尿布时,以强调产品功能的“方便”为主要卖点,以为可以大受妈妈们的青睐,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却反应平平,在产品推出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还未占据市场1%的份额。如此好的产品为什么没有好市场?经过调查发现,用纸尿布时,妈妈们普遍地会产生一种“自己在偷懒”的想法。每当与他人相处时,妈妈们便会将纸尿布藏起来,使用传统的尿布。后来有广告人提出,应改变宣传策略,强调纸尿布可以保护婴儿皮肤,预防尿布湿疹,这才使纸尿布大受欢迎起来。

这一广告宣传的成功,也恰恰是创意发想的出色之处:当妈妈们因为使用纸尿布减少了自己的工作量,进而产生未能尽到母爱的内疚感后,纸尿布自然销量不高;一旦宣传切入到“为孩子好”这一点,妈妈们自然能摆脱内疚感,大大方方地使用这一新产品。

·懂得倾听

想想看,你所在的公司,或者你所在的团队、部门,究竟是在为谁而服务?你们的客户是谁?他们是在购买你的产品,还是在购买你的服务?

不管你是在为谁提供产品或服务,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肯定有自己的需求,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我需求,而那些失败、不被接受的创意,往往是因为创意者不懂得倾听而导致的。

因此,创新高手常常在自问:我的客户或上司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愿望?你需要怎样调整自己,帮助对方实现目标?而他们获得这些问号的方式也很简单:调查问卷、客户意见表、客户建议,甚至是投诉意见,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

很多人不能意识到这些信息中蕴藏的价值,但事实上,它们才是真正的宝贝,因此,千万不要做那种“入了宝山却空手而归”的傻事——这是你把握客户需求、改进自我的最佳途径。

想一想,你的客户在告诉你什么?

·他们究竟想要什么?

·他们希望你改进什么?

·他们希望你避免什么?

·他们希望你可以帮他们一劳永逸地消除或达成什么?

·他们你或你的公司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帮他们完成心愿?

·关注长期的趋势

关注潮流的确会让自我创意变得吸引眼球,不过,那些杰出的创新者们不仅关注潮流,而且更关注长期的趋势。

潮流是短命的,很多风靡一时的事务往往在转眼间便已经随风而去。很多潮流往往是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炮制出来的,而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的关注,从中获得利益。相比之下,趋势更值得关注:趋势不会朝三暮四,而是会保持很长时间。

保持自己对最新趋势的了解,将帮助你保持头脑清晰,并使你保持对行业的敏感性。因此,想一下:眼下有哪些长期的趋势会使你的行业或职业受到影响?细心留意,它们很好发现:打开与自我行业、所在领域密切相关的行业期刊、报纸、简报、网上论坛等,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关心行业趋势问题,包括你的老板、公司经营者、你的客户等,甚至连你的公司都在每日公布一些新的信息。

当你能够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找到关联,并将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联结起来以后,它们便会形成一种运转模式,并会暗自起作用:一旦你在创意过程中需要这种关联时,它们就会自动跳出来,形成有效的灵感刺激。

永不停歇的求知本能

创新的本质就是突破常规,它所追求的是,不要因为个人的经验教训而在想法上有所犹豫,更不要因为他人的建议或意见而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最重要的就是由知识而来的灵感。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创新,有创造、有借鉴,也有进步。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中,我们可以发明东西,也可以创新思想,更能够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将各个门类融会贯通。想要真正地实现这一步,个人知识积累必须要丰富,这就需要保持永不知足、永不停歇的求知*。

有一名作家在哈佛读了一年博士以后,决定再去旁听几门课增长见识。在她向学校的相关人员表达了此意后,对方很干脆地同意了。她问道,若选课的话,是否有课程清单一类的内容可供参考。她想象的是几页薄薄的纸,可以让她站在那里顺手翻完。谁知,对方竟然递过来了一本多达1000多页的大书,在这本大书里,仅就本科与文理学院的课程表与课程的简单介绍,便有1000多页。后来这名作家说,这种鼓励求知、鼓励广博求知的态度,使得哈佛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使哈佛变成了全球范围内最出色的创意生产基地。

想要更好地创新,拥有广博的知识以及求知*非常重要,但面对“求知”这件事,很多人总是不愿前行:生活琐事占据了精力,常加班没有时间,或是年纪增大导致记忆力下降……但是,这些真的是阻碍求知的原因吗?事实上,根本原因在于,你已经丧失了求知的动力与兴趣。

·没有求知动力:学习、知晓了这些是否能加薪

与工作的人谈起学习,最常被问到的话就是:学习这个能加薪吗?对考证有用吗?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不好,毕竟,如果外部的物质刺激运用得当的话,也是一种学习动机。但是,无数的动机之中,哪一种动机的作用力更长久,能支撑学习走得更远呢?很显然,还是兴趣。

但很多人会因此而苦恼,因为他们自认为没有兴趣。但事实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拿来做兴趣,编织、绘画、写作,甚至是简单的行走,只要你真正地喜欢,都可以成为在工作闲暇时博得一乐的内容。

这也揭示了最好的学习状态是“我乐意,我享受”,而不是总将“学到的东西可以赚到什么”当成目标。

·目标不明确:很多东西都想学,但不知道想学什么

哲学家布里丹养过一头小毛驴。一天,这头小毛驴站在两堆一样的干草之间,犹豫了很久,也没有决定到底要吃哪一堆,最后竟然在无所适从中将自己活活饿死了。这种由于选择自由而带来的左右为难的困境,就被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离开了校园后,学习不再是硬性的要求,在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后,我们往往会因此而增添焦虑心理。对于这种情况,达尔斯教授认为,学习者应做好以下两种准备:

①一个长久的学习计划,为自己选择一个要坚持一辈子的学习方向,最好是从兴趣出发的;

②一个短期的学习计划,比如近阶段对某个事物特别感兴趣,或是工作需要必须去学习的,这些内容可以作为短期冲刺学习的目标。

·无法坚持到底:计划100次,行动却为0

在如今这个信息更替迅速的时代里,很多人都知道,必须要充电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绝大多数想要学习的人都抱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总是无法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其实,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懒惰”就能解释的。

无法坚持学习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①总想着“今天玩了,明天再学习”。但懂得忍住诱惑、先去学习的人,往往日后成就更高。

②习惯性无助。有些人习惯给自己制订苛刻的计划,但要求过严时,便会加重心理压力,减少行动的乐趣,而一旦计划完成不了,便会迅速变得不自信起来,认为自己肯定下次也做不来。如此几次之后,连制订计划的兴趣都没有了。

若你也是因此而阻碍了学习,那么,建议你给自己制订个容易完成的计划,增强信心以后再做调整。

·不想了解:认为周围没有什么新鲜事

一般来说,抱有如此想法的人,对工作与生活很难产生兴致。事实上,让他们感觉缺乏兴趣的并不只有学习一件事。他们厌倦眼下的生活状态,但又不知如何改变,更缺乏改变的勇气,这种心态表现在学习上便是:我不想了解新事物,因为新鲜的知识会对已有的生活造成冲击。

想要重拾学习热情,找到被淹没已久的好奇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例如:

①改变一下办公桌的布置,将原先凌乱的摆设变得有序起来;

②可以考虑搬家,换个新环境,或是拿出一整天的时间去收拾一下住处,将塞在角落中的旧物翻出来;

……

这些都会使你对生活的探求心增加,让你感受到改变的乐趣,而且,若你经常这样做的话,你便不会再畏惧改变。

·不会管理时间:总是处于混乱与焦躁状态中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家蒂埃里·斯特恩曾经说过:“时间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挑战。”这句话对每一位学习者都有意义。

每天24小时,在成人世界中,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休息,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第三个8小时。如何从这第三个8小时中挖掘出时间来,运用在求知上,决定了你将成为怎样的人。而这8小时的运用决定着你的优势在何处:你将它运用在外语学习上,你便会成为外语达人;你将它运用在提升创意能力上,你的创意能力便会大幅度提升。

一名青年问苏格拉底:“如何才能获取知识?”苏格拉底将这名青年带入海中,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了水面。

苏格拉底问:“在水中时,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呼吸到空气!”

“对!学习就要使出这样的劲儿来!”苏格拉底说道。

对于创意而言,知识永远是视野扩展的前提,而如同渴求空气一般渴望知识,才能获得创意灵感的增长。那些感觉自我求知欲不强的人是否问过自己:他人的成功是如何做到的?你遇到的事件是如何运作的?你使用的东西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人们的行为方式缘何而来?只要你将自己的思考追寻到“为什么这类事情会普遍发生”这一层次上,便开始上升到了求知欲的等级。

观察:你知道这个世界在流行什么吗

观察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审视并进行探索的能力,失去了对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与思考,便不会有灵感与创造。创新源于实践,更源于敏锐的观察力。哈佛著名学者西奥多·莱维特说:“在萌生创意的过程中,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而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达克更有名言称:“所谓天才,不过习惯了以一种非习惯性的方式观察事物而已。”

2013年,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的天才办公室为国内家长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材料,这份材料列举了那些在儿童期表现聪明过人、在成年后获得出色成就的人的某些典型行为,其中指出:善于观察、对新鲜事物怀有特别的好奇心,是这些人共有且突出的特点。

一般来说,智力超群的人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观察的精确性、计划性以及观察的速度也往往优于普通人群。哈佛超常儿童跟踪研究协作组织对部分超常儿童进行过一项名为“找出相同圆形与不同圆形”的测试,结果,那些超常儿童不仅成绩优于比他们年龄大的儿童,而且在观察方式与速度上,也明显优于他们。

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触到的信息有80%以上都是通过视觉与听觉的通道传入大脑、通过观察获得的,可以说,观察是包括创新在内的所有智力活动的门户所在。若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个人的创新力往往很难达到较高水平,对创新者而言,观察更是格外重要:只有拥有了细致入微、精细无比的观察力,才能够在他人之前发觉流行的趋势与走向,进而将这些苗头性的内容引入自己的创意之中,使自我与产品、创意共同形成潮流引导者。

但是,这种“潮流引导者”的角色并非人人可担当,对于那些观察力不足的人而言,观察力的落后往往导致了他们只能成为效仿者,不断地沿袭着“他人领先、自己效仿”的模式。而个人观察力的不足,使他们对于流行中那些细致的元素根本没有任何的把握,这就造成了连效仿都有可能成为“东施效颦”。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观察力获得提升,进而从“效仿者”真正地发展成为“引导者”?我们需要从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开始做起。

·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下

从生理与心理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若生活在单调枯燥、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会使脑细胞更多地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发育较为缓慢,这种情况下,智力便会显得相对落后。相反,若一个人经常性地生活在丰富多彩、充满刺激的环境中,并坚持到户外、野外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大脑皮层也会因为接受了更多的刺激而常常处于兴奋活动的状态中,进而促进大脑发育,获得较发达的智力。

在复杂多样化的人际交往中,往往能够锻炼出出色的交际能力与察言观色的能力。所以,要去发觉生活中潜在的流行苗头,并将这种苗头运用于创新过程中。这也是形成观察力的第一步。墨守成规的生活往往导致闭目塞听,而在闭塞的环境中,就不容易产生创新,当然也就很难创造出与众不同、有价值的东西。

·进行“回想游戏”

练习自我观察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回想游戏”。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练习。例如,当你走进一个房间后,闭上眼睛,尽可能地回想走入房间以前你看到了什么,越详细越好。

练习的时间长了,你便可以尝试着在生活中观察:走到邻居家的门前,将周遭环境看清楚:门前街道上停了哪些牌子的车,隔壁房屋外是否有人在活动,另一间房间的门前放着什么……当你观察完周遭的环境以后,再问问自己:这些代表着什么意义?尝试着进行合理的联想,如除草的人应该就住在那间房子里,因为门前街道上并没有停放任何有关除草公司的车辆。

·拥有明确的观察任务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你当然可以通过漫无目的的观察与联想来增强自我创新力,不过,确立观察目的能够使观察变得更有效。因此,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如何观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行为提出要求,获得一定广度与深度的锻炼。

当你拥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与任务时,你往往会变得比较主动,并会更积极地去观察。比如乌龟四脚朝天时到底是怎样翻过来的。带着这一观察任务,你便会仔细地观察乌龟的翻身。在确定任务时,可以将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的、逐步解决的任务,便可以避免知觉的偶然性与自发性。

·准备充足的相关知识

成功的观察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基础上。俗话说:“谁知道得最多,谁看到得最多。”有效的观察必须要具备关于观察对象的充足预备知识,知识准备越充足,对观察对象的理解便越透彻。一位富有考古学识的历史学家可以在一片残缺不全的瓷器片上发现不少重要而有趣的东西,而一个门外汉却往往一无所得。可见,平日里多学习,多进行知识的积累,是良好观察的前提。

·让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运用眼睛,更要有效地发挥除眼睛以外的各种感知器官的作用,分工合作、协同活动,以提升观察的效果。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便在教育领域中指出,观察力的提升需要人们尽可能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进行感知。因此,当你需要观察时,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要耳、嘴、手、心皆去感受,通过多种感知渠道,观察的效力自然会大幅度提升,而且所得到的印象也往往是深刻的。

有了观察力,个人观察越仔细,便越能发现生活中可供用于创新的各种点子,激发好奇心,从而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观察与生活中去。如此良性循环之下,个人创新力自然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尝试建立新体系,释放自我创新力

意大利杰出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曾经对新体系的成立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创建一个新体系更难以规划、更难以预测成败、更难以控制的了。而对于爵士乐的先驱查理·帕克而言,他与其他领域的创新者一样,都拥有能够自成体系的出色能力。

查理·帕克是20世纪40年代杰出的爵士乐演奏家,他是一位创意天才,更是爵士乐的传奇人物与先驱。在他所处的年代,帕克在爵士音乐界的影响力如日中天,无数人千方百计地效仿他。如今,他已逝世多年,世界各地的爵士乐风格依然深受他的影响。

帕克对后代如此大的影响力与他的作曲并没有多大关系,也并非因为他可以准确无误地按乐谱进行演奏——实际上,在现场演出时,他非常古怪,以至于他人很难与之合作。他之所以出名,关键在于他拥有惊人的即兴创作能力以及辉煌的自发创新力。

但即使是如帕克一般拥有惊人创意的人,也需要通过某种结构来释放自我创新力。在这里,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爵士乐:这是一种讲究即兴发挥的音乐,个人即兴创新、创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音乐效果的好坏。不过,虽然我们听到的爵士乐多数为即兴之作,但它们依然拥有一个重要的基本框架,而演奏者们则以此来设计他们的音乐路线,并对自我情绪进行表达。以音乐术语来说,这种结构包括了拍号、节拍、和弦、乐器组编排与包括慢节奏、强节奏或布鲁斯等音乐风格在内的总体风格。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框架或者指导性原则会使音乐的创新力受到限制,但事实上,这种结构的存在可以使创新更好地进行:它形成了以音符、和弦、风格、编排等元素为主导的音乐体系。和弦指导演奏者选择合适的音符来表达音乐的情绪;而风格则允许演奏者在开辟新领域的同时,与过去的演奏习惯产生关联。

出色的爵士乐演奏需要结构与框架的存在,而创新也需要某种结构或体系来赋予其形式,进而推动其发展。

结构是推进个人创新力的关键。若你现在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请说出一个有关你所在公司的比喻。”

你可能会感觉很难。

但是,若在这一提问中提供了某种额外的结构,比如,你被要求告之对方,为什么你的公司像一支铅笔一样,那么,这一任务便会轻松许多。你或许会告诉对方,要发挥全部的潜力,你的笔尖需要保持锋利;或者说,你总是愿意接受风险,因为你能够改正错误。

若你被要求构思一种新产品,那么,这一要求可能过于模糊,不足以激发创新。但是,如果给你的任务是以古代希腊神话作为比喻,来构思一种个人护理产品,你或许会设计出为最有能力的男士准备的宙斯剃须刀——这就如同爵士乐组合的成员一样,在特定的结构下,你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创新力。

那些创意频出的优秀者们并非拥有杰出的创造才能,而是他们在长时间的尝试、探索中,创造出了释放创造才能的体系。哈佛创意团队通过对世界五百强中出色的创新团队与个人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往往会通过五个步骤来实现创新力体系化。

·询问:你面临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开始训练自我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你需要首先设立明确的目标,为某个具体的问题——也就是你所面临的创新力挑战——找到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通过摘要的形式,将创新问题明确以后,你便能够清晰地把握当前的形势,从而可以有目的地利用自己与团队成员的基本创新力。

在询问阶段中,以提出问题,并探讨其各种可能性,以及头脑风暴等各种方式,来激发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以及意识。

·准备:为接下来的创意做好准备

就如同运动员与音乐家为了获得最佳表现要事先热身一样,为创意做好准备,也可以让你在具体的创意过程中更容易获得灵感。

在这一环节中,你应该清理一些阻碍创造过程的常见误区与陷阱,并做好思维与情感状态方面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还要在环境方面做好准备,为自己提供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以更好地为发展创新提供一处肥沃的土壤。

此外,如果你是团队管理人员的话,你还要采取具体措施来确保周围的人文氛围得以优化,以便培养团队创新力,更要通过鼓励发言等具体的手段让创新力自由发展。

·发现:探索“创意藏宝图”

要相信自己具备创新力,发现环节将为你提供一张创意藏宝图,帮助你探索与发现各式创意。在这一环节中,你将借助于想法借用、顺序颠倒等概念,使自身的创造本能得到完全的调动,并迅速地启动个人想象力。

·激发:让个人创新力火花迸发

有了前面的基础,现在,你可以让自己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了。你可以通过头脑、错误答案、各种想法试行等,来使个人创新力火花得到激发,然后,借助于清单列出、大脑写作、角色扮演等创意生成技巧,将这些灵感火花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成熟的创意。

·实施:依据具体情况,展开创意实施

在创新力训练的最后阶段,随着全脑思维开始发挥作用,你的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再次联系在了一起。在选择最佳创意、确定衡量的关键指标以及制订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你的创意也将逐步地成为现实。

起初,你可能会认为这一创新体系的训练会让你感觉有些死板,但随着不断的实践,你会发现,它变得越来越灵活。这就如同学习演奏乐器一般,精通某一乐器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当你能够根据自我情况,选择恰当的练习方式后,随着熟练度的增加,你会变得更注重于发展创造性的思维、理念与实践。

不必苛求原创:将已知联结起来便是创意

在萌生创意的过程中,有些我们视为自我创意的事情其实早已是天经地义的存在,但我们充满创意的自我有时并不愿意去接受这一事实,而这恰恰是组合式创意的基础。事实上,并不需要苛求原创,所有新的想法都建立于过去发生的事物之上。

苹果公司被公认是当代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但事实上,如果你对苹果的产品拥有足够深入的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苹果并非真正意义上发明全新的产品。

我们的iMac、iPod、iPone、iPad,都不是苹果的发明。

iMac是个人电脑,世界上首台个人电脑是由IBM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的;

iPod是MP3,全球范围内首台商品化MP3播放机是三星公司于2000年出品的;

iPone是手机,手机的发明者是马丁·库帕,在发明这项产品时,库帕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

至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iPad,不好意思,它是微软在2002年左右大力推行的电脑。

但苹果之所以出色,就缘于它具有非凡的创新意识:在乔布斯时期,他带领苹果技术人员,将这些产品进行了全新的改造,以创意性的思想,转化成了具有新服务、新使用方法并带来新感受的新发明。

苹果公司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发明家,但是,人人都能成为创新者。

在创意界,很多人都在争论某一创意是否真的是原创。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往往忽略了原创来自于哪里,而想要独特,前提就是积累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在拥有了丰富的阅历经验以后,自我的所见所闻往往会转化成自发性想法的一部分,并成为创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来源。

苹果原CEO史蒂夫·乔布斯虽然已经逝去,但他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有创新与创意想法的人之一。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创造力就是将事情联结起来,当你问有创意的人他们是如何办到的,他们会感觉有些心虚,因为他们并非真正地在‘发挥创意’,他们只是看到了某些东西,并将它们联结了起来。”乔布斯还说,可以稳定地将想法与知识进行联结的秘诀在于经验:有了经验以后,便可以将过去的经验加以连续,并综合成全新的事物。而某些人之所以可以轻松地产出大量的联结,原因是他们拥有更多的经验,或者他们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去运用过往的经验。

乔布斯的话也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为了使我们可以真正地创造,我们必须要联结那些数不尽的点,从过往的大量知识中交互作用出全新的想法,并将想法结合再结合,以打造出更丰富、庞大的创意。

在美国作家阿斯丁·肯昂看来,点子都是偷来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写道:“每一位艺术家都会被问及:‘你都是从哪里获得好点子的?’而他们中的诚实者会告诉你:‘我是偷来的。’”肯昂先生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创意者,而他也同样相信,每一个看似全新的点子,其实都是将过去的点子混搭组合而成的。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卡门·勃特勒认为,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充满了好奇且有广泛兴趣的人。独创性往往来自于各种想法,而且联结的方法不易被人猜想。在他看来,那些如科学家一样需要创意才能够扩大自我职业空间的人们应该多阅读自己专业领域外的文章,以增加个人知识的丰富性,如此一来,在未来需要进行联结时,便有更丰富多元化的知识点可供参考了。

勃特勒教授还提供了一些帮助使用者提升自我能力、促进联结产生的具体方法。

·增加知识,它是全新经验的力量

无论如何,当你拥有更多知识时,你可以做出更多的联结。从阅读开始,更大量、更广泛,并且探索能搜集知识的每一个机会。尝试全新的体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去陌生的地方旅行,参加一个大部分是陌生人的聚会,或是培养一个全新的兴趣,都能够带你获得新的灵感。

全新的事物才能够激发脑中区域强烈的活动力,所以,试着去挑战全新的事物,给自己的大脑施加点压力,让自己的大脑稍微超载一些吧!这不仅有助于开发大脑,或许还能够帮助你激荡出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让自己留意每一件事——特别是洗澡的时候

你应该随时带上笔记本,或是自己的智能型手机,并随时做笔记。不要期望你的大脑可以记住所有的事情,亲自动手,记下脑中闪过的点子或者想法——当你开始这么做时,你才会记得过去你记下了什么,而这对于日后进行知识联结非常有益。你甚至可以在洗澡的时候这样做,根据研究指出,洗澡是最有助于激发创意的时刻。

·每天复习自己的笔记

每天审视自己的笔记,有助于在未来需要的时候更容易地回想起它们,而这也是富兰克林培养自己13个美德的方法之一。每天早晚他都会重新审视自己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并让自己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今天做了哪些事?”

作家、艺术家与科学家是最需要依赖创意生存的,这三大创意群中,很多杰出者都曾经谈论过搜集点子、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将每一个知识、点子都视为一个点,想办法加以联结,产生更有创意的想法。当你能够如同他们一样,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从容地连起来,那么,你的创意想法也会与他们一样,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