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怀疑人生:平时对四川话的印象,说好听点叫“接地气”,不好听就叫“土”、“俗”,居然还能和古代典籍挂上钩?
其实,有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四川话了解不够。虽然我们天天都在说四川话,但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词语、用法,却未必能够刨根问底、追本溯源,所以也不知道很多四川人口中的“土话”,居然都来自古代典籍。
不信?下面我就举几个出自古代典籍的四川话常用词作为例子:
1. 宝器(出自《世说新语》)宝器,也写作“宝气”,虽然这是四川话中出镜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还衍生出了“哈宝儿”“宝筛筛”等用法,但我敢说没有几个人知道它的来历。
其实“宝器”的出处,翻开《世说新语》就能找到答案。在该书的《排调》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王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谓伯仁曰:此碗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刘孝标注:以戏周之无能。
请大家注意,在这个时候,“宝器”就有“傻且不自知”的意思了,和今天四川话里的“宝器”的意思基本一致。
2. 恍兮惚兮(出自《老子》)
听到“恍兮惚兮”这个词,是不是又想起了不小心做错了事被家长和老师的责骂声支配的恐怖?这个词确实是四川娃儿因粗心而挨训时经常听到的,有时候还被简化为“恍”——你这个娃儿硬是恍得很!
可能你以为恍兮惚兮是个四川土话,然而人家的出身很高贵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1章。原文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是不是顿时觉得四川的家长和老师都是成语小天才,训个孩子都要引经据典的?其实人家老子说的“恍兮惚兮”原意是“迷离、难以捉摸”,用来形容“粗心大意”可以说是四川人的“活学活用”。
3.散眼子(出自《庄子》)四川话形容一个人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常说这个人是个“散眼子”。其实这个“散眼子”应该写成“散焉者”,原文出自《庄子·人间世》:“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万物的变化,是禹和舜所把握的要领,也是伏羲、几蘧始终遵循的道理,何况像我们这样闲散的人呢!””
这里的散焉者,是指一个人散淡闲逸、无拘无束的样子,体现了典型的“道家思维”,属于褒义词。至于为啥在四川话里变成了贬义词,这个就有待考证了。
4.心欠欠(出自《礼记》)
心欠欠,四川话中指遗憾、不满意的心态,比如“昨天专门去吃那家网红串串儿没吃成,今天还心欠欠的。”
心欠欠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心慊慊”,这个“慊”字出自《礼记·坊记》:“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郑玄注:“慊,恨不满之貌也。”和四川话“心欠欠”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有一篇《梦归赋》,里面有一句“心慊慊而莫违。”可见“心慊慊”这句“土话”也是入得了《全唐文》的。
5.雨飞飞儿(出自《诗经》)
雨飞飞儿,四川话中的“毛毛雨”的意思。这个词的也很古老,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里的名篇《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五代后蜀词人毛文锡的《醉花间》词里有这么一句:“昨天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形容小雨绵绵的样子。
后来经过演变,四川话里的“雨霏霏”变成了名词,并且加上了四川人喜闻乐见的儿化音,成了今天我们说的“雨飞飞儿”。
6.占花儿(出自《荀子》)
四川人对那种没有自知之明,又爱出风头、爱表现的人,往往称之为“占花儿”,有时候也简称为“占”,比如“他这个人就是占得很”。
其实这个占应该写成“囋”,出自《荀子·劝学》,里面有一句是“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问一而告二,就是别人问一件事要说两件事,很形象地表现出了爱出风头、哗众取宠的样子。
7.狗甲(出自《山海经注》)
四川人管搓澡叫什么?搓狗甲!“娃儿咧,各人去把身上的狗甲洗了!”
狗甲就是指身上的污垢,你可能觉得“狗甲”这两个字太粗俗了,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读音一模一样的写法:“垢圿”,是不是顿时觉得文雅了许多?
“垢圿”是一个很古老的词,晋代郭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就用了这个词:“钱来山出洗石,澡洗可以爽体去垢圿。”看到没,古代人也是要洗“狗甲”的。
8.归一(出自《老子注》)
“归一”在四川话里是指事情办理妥当的意思,比如“终于把这件事搞归一了。”
而“归一”是个道家常用词,出自晋代玄学大师王弼的《老子注》:“万物万形,其归一也。”是对《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注释,意思是不管多么复杂的现象,都有一致的规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不是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归一”这个词,在后来的道家典籍里经常出现。
四川话里借用了这个词的原义,引申为“把事情办妥当、搞完善、整清爽”的意思,虽然用法不同,但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
9. 刘前进(出自《西游记》)
成都一带的人骂人,以前喜欢用一个词“刘前进”(现在用得比较少了):“你娃儿硬是个刘前进哦!”但没多少人知道这个词的来历。
其实它源于一个典故“刘全进瓜”,小说《西游记》中就有这个故事。在《西游记》中发生于唐太宗游地府之后,唐太宗还阳后要信守诺言给阎王送南瓜去,正好这时有一个普通百姓刘全,因为和妻子李翠莲闹矛盾导致其自*,撇下一双儿女日日啼哭,所以他情愿舍了性命去地府献瓜。刘全头顶南瓜自*后到了阴间,十殿阎罗明白原委,查看生死簿发现他夫妻都有登仙之寿,就让鬼差送他们还阳。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刘全和借唐王御妹李玉英尸首还魂的妻子团聚,太宗也把玉英公主的财物赏给了他们。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颇广,后来还被改编为多种地方剧。
为什么“刘全进瓜”在四川话里演化成了“刘前进”?因为“瓜”在四川话里是骂人的话,所以说你是个“刘全进”就是说你“瓜”的意思,这是一种隐语的修辞手法。不过后来由于语音变化,“全进”变成了“前进”,也就很难看出它的来历了。
10.周吴郑王(出自《百家姓》)
四川人形容一个人穿着正式、打扮光鲜,一般会说“耶,今天还穿得周吴郑王喃!”当然,如果你把这个理解为发自内心的赞扬那就错了,因为这个词在四川话里一般含有调侃、戏谑的意思,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
背过《百家姓》的人,都知道“周吴郑王”是该书的第二句。为啥这句话被拿来形容毫无关联的穿衣打扮?这是因为“周吴郑王”四个字中,有“周”和“郑”二字,谐音“周正”,加之“周吴郑王”这句话是《百家姓》前几句,一般人都听说过,所以被善恢谐的四川人拿来做为“周正”的替代。
另外还有一个词“乌焦巴弓”,也是百家姓的一句,但常被用为形容物体被烧得又焦又黑,和“周吴郑王”是一样的用法。
参考资料:
《四川方言词典》,作者: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
《四川方言词语考释》,作者:蒋宗福
参考阅读:
本文仅在头条号“巴蜀风物志”和同名公众号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