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
这厮真是个小厮,自幼遭遇战乱被南吴大将李简收养。虽然其貌不扬,但却骁勇善射,特别是打得一手好弹丸,被算命先生认为强似李简诸子,李简因此倾力培养。李简死后,成为南唐烈祖李昪手下大将,在灭闽平楚之战中皆有大功,后又力拒湖南武安军,成为南唐名将。在主政地方期间,他一改李简苛暴之风,访疾问苦,息讼明理,百姓悦服。南唐后主李煜即位,他主动因病请辞,荣养致仕。他就是南唐名将、芮国公何敬洙。
孔子曾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讲究孝道的古代,儿子能够不改变老子成规,就是尽孝的表现。但是,真正能够遵从和延续老子主政时期政策,实现萧规曹随的,其实挺少的。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有几个儿子愿意将老子的"一张蓝图画到底"呢?特别是老子的一些政策害民蠹政,甚至苛于猛虎,如果儿子能够幡然改正,倒也是一件好事。
本文所说的这个人和他的收养人姑且也可以算作老子与儿子的关系吧,他们有着相似的从政经历,却有着不同的执政方式,纯以民本眼光来看,显然是作为儿子的被收养人更符合今人的审美,所以笔者就以被收养人为主撰写此文。
这个被收养的平头小儿就是曾经"勋冠诸将"的南唐名将何敬洙。
善弹小儿不一般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何敬洙,生于公元888年,在今人眼中多么吉利的一个年头,可是对于小何同学来说,那意味着一段苦不堪言的童年。
公元888年,马球皇帝唐僖宗李儇崩了,他的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唐昭宗李晔继位。这个李晔比他哥哥靠谱得多,而且久经丧乱,心智也成熟得多,可惜,老天爷不开眼,将一手烂得不能再烂的牌交到他手中,他就如明末勤政加苦逼的皇帝朱由检一样,面对一群无父无君、拥兵自重的军阀,越想打一手好牌就输得越快,也不知道书上说李晔"以朝廷日卑,意欲恢张祖业,即位之始,中外欣然",是被驴尥了几蹶子写出来的话?恐怕李晔同学当时愁都愁死了,还欣然个棒槌?
中央换领导,地方争大佬,全天下打得不亦乐乎,小民百姓只能走死逃亡,自求多福了。小何才露尖尖角,遍地烽烟就让他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在这个乱得不能再乱的世上苦苦挣扎。直到那一年,他遇上南吴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团练使李简,小何的人生从此改变。
胆勇过人的李简不是杨行密的三十六友,和李德诚一样,都曾是盘踞宣州的军阀赵鍠的部下。他是赵鍠专门选出的武干之士,属于赵鍠的看家亲信。不过李简似乎并不看好赵鍠,在赵鍠与杨行密争夺宣州的紧要关头,他放弃了行将粮尽的赵鍠,骗开城门,成功跳槽杨大个子的革命队伍,从此,将满腔的忠诚与无敌的悍勇,全部贡献给了宽厚得众的杨行密。杨行密任命其担任了自己卫队黑云都中的一名队长。
公元891年,从蔡州军中独立出来逐渐坐大的孙儒,又一次对杨行密发起了进攻。孙儒的大军打到广德(今安徽宣城),连夜将杨行密的广德大营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第二天,杨行密一觉醒来,发现寨外全是敌军,登时傻眼了。危急时刻,李简率领百余名黑云都死士,从寨外*入,保着杨行密突出重围。杨行密逃出升天后,立即任命李简为黑云都指挥使。
公元895年,李简奉命进攻濠州(今安徽凤阳)。濠州城高水深,易守难攻。李简二话不说,手里托着重甲,口里衔着大刀,率先渡过濠水,然后披上铠甲,带头攻入城中,砍断门锁,放大军入城,并生擒濠州刺史。
之后,猛将李简所至,皆有战功。
不过,立下大功的李简仍有一件事放不下,那就是他本不姓李,也不知何故改为姓李,现在富贵了,想改回本姓叫陈简。对此,杨行密不以为然地道:"天下人都知道淮南有一号人物叫李简,有谁知道陈简是啥玩意?"既然主公发话了,李简也挺好,不改了!
其实,真要改回陈简,也许当时没啥意义,可对于后世来说,辨识度会高些,毕竟同时代有好几个李简,虽然都不如这个李简牛掰,但毕竟鱼目混珠,抢粉啊!
到了徐温专权时期,李简和另一个功臣李遇都颇为不平。不过,徐温并没有将二人一勺烩掉,只是收拾了李遇,对李简却网开一面。
李简得脱大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徐温的儿子徐知询是李简的女婿,大家彼此是亲家,总得留点情面吧。后来,徐知询让自己的小舅子、李简的儿子李彦忠镇守鄂州,徐知诰不同意。徐知询非常生气地说:"刘崇俊是你的亲戚,你让他家三代镇守濠州。李彦忠是我的亲戚,为什么不能出镇武昌?"从此,兄弟失和。
李简在徐温掌权后担任武昌节度使,镇守鄂州(今湖北武昌)十余年。鄂州是前沿重镇,在李简坐镇期间,哪怕是大门洞开,也没有敌人敢来冒犯,足见李简这厮*伤力惊人。
不过,李简虽然虎威吓人,但是官声却不好。他残忍好*,又喜欢敛财,鄂州城中的不少高门大户都被他整成了破落户。因此,时人非常鄙视他。幸好,得志后的何敬洙在这方面与李简截然不同。
起先,长得又锉又丑的小何,并没让李简看好,李简只是让他在家中做了个家僮。不过,在府中呆得久了,李简发现这个小僮虽然人不出众,貌不惊人,但却打得一手好弹丸。一把弹弓在手,指哪打哪,例不虚发。慢慢地,李简对小何的看法有了变化,经常将他带在身边,当和别的淮南将领吹牛打屁时,偶尔让小何秀上一把弹技,也挺长脸的。反正,大家都是武夫,也不用看脸吃饭。
一来二去的,就连府中的家人对小何的态度,也随着主人转变了,大家看他的眼光也变得温柔如水了。不过,随着李简的官威越来越大,脾气也变得越来越爆,家中仆人偶有小错,就会被*死,仆人们没处说理,只得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1天, 小何与几个僮仆背着主人在庭中斗酒,正好有一个老仆拿着李简珍爱的砚台从庭前经过,看到几个小厮斗得兴起,不禁来劲儿了,就故意问道:"你们就知道偷酒喝,小心主人知道了,皮肉受苦还是小事,一旦主人发怒,脖子上的吃酒家伙一不小心就没了!"众人吓坏了,忙央告老仆。老仆嘚瑟地举着手中的砚台道:"瞧把你们吓得!看到没有,这可是主人喜爱的东西,你们有人敢碎了它吗?"众小僮早让老仆吓着了,酒都顺着冷汗跑光了,哪里还敢接话。只有小何酒喝得有点儿高,听了这话,顿时来劲儿了,愤然道:"乱世之中,人命值个屁,不就是块砚台吗?小爷这就摔给你看!"说完,径直抢过砚台,奋力将其扔到石阶上砸成两半。
老仆吓坏了,忙抱着摔坏的砚台去见李简。李简闻听何敬洙竟敢摔了自己的爱物,顿时勃然大怒,心说:"好你个小何,给你三分颜色,你就敢开染房呢?"他下令立刻捉拿小何问罪。
眼见小何分分钟就要归位了,那些眼红小何的仆人不禁心中暗喜,抢着去拿人。哪知小何命不该绝,原来是李简的夫人比丈夫有眼光,觉得这个小僮不简单,因此将他藏在后堂,然后让人告诉捉人的僮仆说李简早就吓跑了。李简捉不到人,就命人将老仆叫去,狠狠地骂了一顿。老仆毕竟跟了自己多年,李简到也不至于拿他开刀。
李简过了一段没有小何的日子,少了一项炫耀助兴的绝活,不觉有点儿想念那个丑小子呢。直到有一天,李简独坐小厅,突然来了一只不讨喜的乌鸦,围着李简呱呱不已。李简大怒,可是不论他自己出手还是召唤家将动手,都拿乌鸦没辙。这个乌鸦不知是不小何请来的救兵,愣是半步都舍不得离开李简,气得李简哇哇大喊:"叫什么叫?人家明天还得上班呢。再叫,我让何敬洙灭了你!"可是,一转眼,哪有小何的踪影啊?这才醒悟,小何离开自己有段日子呢。
百无聊赖之际,李简只好许愿道:"小何,快来射死这个鸟,老子不怪你了!"也不知是不是李简的许愿感动了上帝(夫人),何敬洙神奇般地现身了,一弹毙鸦。
李简可以安心睡个好觉了,不仅不再追究小何了,反而越看小何越喜欢,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给予特别照顾,请人教小何练就了一身武艺。这只乌鸦简直就是专程下凡帮助小何脱困的神鸦。因为乌鸦帮助过小何,所以后来在小何变成一方镇帅老何后,路上遇着乌鸦,他认为这是自己的救星,不仅不再发弹射鸦,还专门拿出食物放在手心喂鸦。那只乌鸦也不知是不是与何大帅有心灵感应,不仅不怕,反而落到手心,安静地将食物吃光。那个温馨的场面简直让人觉得世界真是太美好了,乌鸦都秒变鸽子了。
小何长大了,不仅射术惊人,而且骁勇果决。李简觉得小何有自己的风采,专门找到擅长相面的董绍颜到府中看相。
董绍颜装模作样地将李简的儿子们(这些儿子们沾了父亲的光,多少有些功名在身)看了一遍后说:"这些娃还可以,但他们日后的功业都比不上您!"这让李简有些失望,就让董大师在自己收养的一群孩子中(这些养子自然没机会受到荫封,此时都算平头百姓)也看一看,结果,董大师指着还是平头小儿的何敬洙说:"这个小家伙将来能够超过您,说不定您的子孙将来还得靠他提携呢!"李简对董大师的话信以为真,此后更加悉心培养何敬洙。由此看来,李简不是个好人,却是个有眼光的人。
等到何敬洙的本事学得差不多了,岁数也不小了,李简就将其召入军中,补为军校,从此开始了一段逆天改命的人生。
勋冠诸将不居功何敬洙参加革命后,一直在李简的羽翼下发展。李简虽然对徐温专权有意见,但他的女儿上错花轿跟对郎,有了徐知询这个亲女婿,徐温也不能不给李简这员猛将一条出路。不过,公元927年,徐温前脚刚走,武昌军节度使李简就于第二年挂掉了。没有李简罩着的何敬洙,此时已过不惑之年,那么聪明的他不可能看不清形势,明知道徐知询斗不过干哥哥徐知诰(李昪),还非要跟他死磕到底。
何敬洙改投到了徐知诰门下,徐知诰任命其为裨将,对他既不特别看重,也不是特别轻视,算是留中察看,以观后效吧。何敬洙知道徐氏兄弟的猫腻,也没太多计较,只是非常低调负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他相信属于自己的时代终会来临。
公元937年,徐知诰称帝建立齐国,两年后又恢复本姓,改名李昪,重新定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在经过对何敬洙长期考察,特别是干弟弟徐知询死去多年后,徐知诰终于张开双臂欢迎何敬洙,任命其为天威军都虞侯。
公元944年,南唐中主李璟趁着闽国内乱,决定发起灭闽之战。正是在这场灭国之战中,何敬洙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南唐名将。
这一年,力主发动战争的南唐枢密副使和大将边镐在进攻建州(今福建建瓯)的战斗中吃了败仗。对闽(殷)国志在必得的李璟立即任命何敬洙为福建行营招讨马步军,率将军祖全恩等带兵数千增援查文徽。
起先,何敬洙并不想参加伐闽之战,因为,何敬洙认为战争是需要算经济仗的,闽地僻陋,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打下来也没有什么赚头,搞不好还要赔钱,实在不值得劳动大军征伐。对此,查文徽坚决不同意。于是,一向喜欢扶危济困的查政委写信耐心地开导何敬洙:"闽国内乱,此天以其赐唐。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且中原兵强,屡危唐土,与争不利,不若南向以广吾土。闽地多山,地蹙民贫,虽不足进取,自保足矣!"
一席话,说得何敬洙非常同意。何敬洙的一大优点就是,一旦认定的事,就会想方设法去完成。于是,他慨然率师出征。
公元945年,当何敬洙率领的援军抵达赤岭(今福建崇安),逼近建州城时,闽国仆射杨思恭、统军使陈望也急忙调集万余军士与之隔水对峙。
杨思恭数学学得好,掰着手指头一算,一万对几千,而且是以逸待劳,怎么算都是己方利好。于是,他决定打一场堂堂之战,利用兵力优势完胜对方。
杨思恭命令陈望立刻渡河消灭来犯之敌。陈望的数学学得也不错,认为杨仆射给他指了条明路,忙不迭地率军过河列阵。
何敬洙见闽军放弃据岸优势,主动过河对阵,知道对手不是nt就是愣头青。于是,他将军队一分为二,用主力对抗来势汹汹的闽军大队,然后用奇兵绕到陈望背后,来了个前后夹击,一下子就将敌军冲得七零八落,顺势将陈望斩于马下,其余的闽军要么掉落水中,要么阵前投降。何大将军数学不好,却以少胜多取得了伐闽大捷。
此时的闽国经过多年内耗,早就没有多少军队了。见到杨仆射随随便便地就将自己的主力葬送了,闽帝王延政只好召集剩下不多的士卒闭关自守。
到了这年八月,建州终于被攻破,王延政只好出城投降,闽国至此灭亡。
在伐闽之战中,何敬洙指挥有方,作战得力,勋冠诸将。然而,就在群众的眼睛一片雪亮地盯着功劳簿时,何敬洙却对先锋桥道使王建封自夸"纵火焚郭、先登入城、功当第一"的说法,表示完全同意。何敬洙推功于人的做法赢得了同僚的好评,王建封贪功的嘴脸同样也让人鄙夷。何敬洙的大度避免了南唐伐闽军团重蹈三国钟会邓艾的悲剧。
不过,一向任侠骁勇的王建封本人到底没有逃脱钟邓似的命运。他不仅在接下来的福州之役中让人不齿,而且还在后来企图干预朝政,结果可想而知,再高的武功也保不了他了。
伐闽之战后,居于次功的何敬洙担任了楚州团练使,走上了其收养人李简曾经走过的宦途。
屡建奇功老元戎何敬洙在伐闽之战后,在仕途上出现了重大转机,再也不是李家父子限制使用的另策人员,而是优先考虑的国之重将。
公元950年,马楚政权因五马争槽引发的内乱愈演愈烈。李璟凭借其诗人的敏感,觉得这次或许有机可乘,就命何敬洙集结军队,准备到楚国公费旅游一趟,顺便打个劫。
果然,妇人之仁的楚王马希广总想感化异母哥哥马希萼,哪知道马希萼惦记楚王的宝座不是一天两天了,岂是小恩小惠可以收买的?为了达到目的,马希萼不仅放手招揽了一大票少数民族兄弟,而且不惜向南唐称臣求援。李璟觉得时机已到,立刻命令何敬洙出兵。当年九月,早就准备充分的何敬洙率领大军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唐楚边境,与马希萼的多族联军一起,向着潭州(今湖南长沙)高速进发。
马希萼搞掉窝囊废似的兄弟,如愿以偿地登上楚王宝座之后,旋即面临一个"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问题。何敬洙可不是来楚国打鸟的,他是带着吞并友好邻邦的目的来的。因此,他虽然没有成为灭楚第一人,却在楚国境内抢占租界、安插间谍、收买民心,忙得不亦乐乎。
李璟最终没有将灭楚的光环戴在何敬洙头上,而是选择了从自己父亲时就是忠诚部下的边镐,作为灭楚主帅。有了何敬洙打下的伏笔,加上马氏兄弟一蟹不如不蟹,边镐灭楚之战可谓非常顺利。但是,边菩萨做人一流,统军治政却不够格,典型的御下不严,搞得湖南民怨沸腾,让刘言、王进逵、周行逢等湖南旧将打得狼狈不堪,最终只能灰溜溜地撤出湖南。
由于历史书上的记载有限,我们也不知道何敬洙在湖南的具体表现,想来是不如在福建那么出彩。不过,他不是灭楚主帅(当时也不知在不在灭楚军中),脑袋也没那么大,湖南变故的帽子应该戴不到他的头上。
公元953年,就在边镐因为湖南败绩被削职为民回家啃老之际,何敬洙正从濠州(今安徽凤阳)观察使升任武昌军节度使,专职守卫南唐西境重镇鄂州。这可是真正的方面大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再也不用靠寄人篱下打弹弓谋生了。而且,武昌军节度使同样是李简干过的位置,这爷俩真是有缘,当官都当到一起去了。
而且,因为何敬洙毕竟曾到过湖南一游,算是南唐有名的湖南通,因此,李璟还让他遥领治衡州(今湖南衡阳)的武清军节度使。一人担任两镇节帅,可谓风光无限。
此后两年,何敬洙将李简的守城遗风发扬光大,同样洞开大门,内实外虚,却让政权更迭如同走马灯的中原王朝须臾不敢侧目。
公元955年,湖南政权经过一番洗牌后,王进逵暂时胜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就向后周世宗柴荣称臣效命。柴荣有了王进逵这个小弟自然不肯让他闲着,一纸皇命,让王进逵协助他进攻南唐,准备来个南北对进。
王进逵率军从朗州(今湖南常德)出发,进至岳州(今湖南岳阳)。这里是王进逵的小兄弟兼部下潘叔嗣的地盘。大哥要打仗,小弟当先锋,潘叔嗣自觉自愿地引军进攻鄂州的长山寨,一番猛攻,在湖南血战经年的岳州军一举*死了南唐守军三千人。这让李璟非常害怕,这才几年,湖南蛮子怎么跟换了个人似的变得这么能打呢?这可咋办?别忘了,北面还有个更加生猛的柴荣呢。
情急之下,李璟决定北攻南守,调集主力对付柴荣,而让何敬洙坚壁清野,固守鄂州。毕竟,李璟再不靠谱也知道,王进逵只是辅兵,是来打酱油的,犯不着和他死磕。
对此,何敬洙持有不同意见。王进逵虽是辅兵,但湖南才与南唐打生打死,仇恨大着了,要不怎么会那么卖力地攻击长山寨?如果让他们试出南唐不敢与之交兵的底细,说不定辅兵也可能变成主兵,到时候南唐的局势就危险了。
于是,何敬洙拒不奉诏,而是派人在城外清除障碍,辟出战场,然后整军出城,严阵以待。他还向李璟上奏道:"敌军敢来,臣就率全城军民与之死战。大丈夫生于乱世,怎能偷安苟全,闭门不战呢?"掷地有声的奏章让李璟立马诗兴大发,不禁为他的壮语击节赞叹。
果然,看到何敬洙一副不死不休的阵势,王进逵犹豫了,想想自己犯不着为柴荣卖命,还是踏踏实实地把打酱油的工作进行到底吧!这下,何敬洙才算放下心来,继续小心翼翼地和王进逵对峙。
第二年二月,王进逵就被小弟潘叔嗣做掉了。起因居然是潘叔嗣没有招待好王进逵带来的一众亲随,没有让他吃好喝好拿好,结果这些家伙联名毁人,没想到王大哥居然就信了,然后,潘小弟忍无可忍,只能做了现任大哥王进逵,再换一个备胎大哥周行逢。再然后,就是湖南军又乱了,只好打道回府。
虽然天下都在乱,但是何敬洙拼死守护的鄂州却没有乱。有了稳如磐石的鄂州,柴荣就无法利用上游优势威胁南京,南唐政权的基本盘就不会乱。因此,劫后余生的南唐君臣都很佩服何敬洙的大气与决断。李璟下旨加封何敬洙为兼,让他成为拥有使相标配的高阶镇帅。
此后,何敬洙一直镇守鄂州,成为南唐坚不可摧的西面屏障。
公元961年,李煜即位后。此时何敬洙年愈古稀,位高权重,早已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于是,他多次上书李煜,陈说自己老病缠身,不能视事,请求早日回归乡里。词皇李煜同意了何敬洙的请求,准其以右卫上将军、芮国公致仕。为了表示对这位三朝老臣的重视,特准其享受"全俸"及"第门列戟"的待遇。
三年后的公元964年,何敬洙走过跌宕起伏的一生,病逝府中,享年七十七岁。消息传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李煜下令辍朝三日,命枢密使兼中书侍郎朱巩册赠何敬洙为鄂州大都督、,赐"威烈"。
观其一生,何敬洙在宦途和功业上都与他的收养人李简颇为相似,这可以说是两人有缘,但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子承父业(养子也是子啊),家天下时代人们就认这个理儿。
然而,何敬洙与李简这个收养人在很大程度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为官之道。那就是,何敬洙因为早年在楚州侍奉李简时,看到和听到过李简在任上的苛政之害。因此在到任之后,他一改李简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勤勉为政,特别喜欢微服深入民间,访求百姓疾苦。每到要加税时,他都格外在意,往往要微服混入百姓之中,与幕僚听取舆论对于税事的评议,颇有点民主风范。对于百姓有事诉讼的,何敬洙会让他们进入自己的衙署,亲自为他们分析事理,让他们心悦诚服。
同时,他还主持修复州境之内已干涸多年的白水塘,用于灌溉军屯,充实边境军储,减轻百姓负担。
正因为何敬洙是一个始终不忘苦难童年的人,才能在乱世之中功成不居、执政爱民,最终功业超过李简。对于这样的三年(古代的三年常用来泛指多年)而改父道,难道不好吗?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