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现代人的性生活黑出翔,却轻松斩获世界最高电影奖...

把现代人的性生活黑出翔,却轻松斩获世界最高电影奖...

首页休闲益智大猩猩横冲直撞更新时间:2024-05-09

开门见山,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讽刺意味比较强的电影,

但不得不说,还是蛮好看的——

《方形》

这部电影国内也曾在欧盟影展上小范围放映过。

目前豆瓣评分7.7。

了解这部电影,需了解片名《The Square》究竟在指涉什么。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译名从一开始就很迷茫。

戛纳参赛期间,国内译名为《自由广场》;在台湾,译名为《抓狂美术馆》

而现在,又出现了多个译名:《方形》、《魔方》、《方块》、《广场》...

大家可能要疑惑了,这片子讲的究竟是什么?

介于''square''本身就有多重含义,我们不妨这样把译名串起来:

美术馆——广场——方形。

美术馆(其实是博物馆),是一个空间,其主要参观人群大多是知识分子、中产阶级与精英阶层。

于是,《The square》作为一部讽刺喜剧要描绘与嘲讽的主要人群也就出来了,

这是一部讽刺知识分子的喜剧,但同样是一部属于知识分子的喜剧。

这样说,并非因为电影只有知识分子才能看懂,

而是只有知识分子才能在面对片中诸多的尴尬与嘲讽时完全心领神会,

再然后,摇摇头会心一笑。

但别误会,《The square》一点也不曲高和寡,相反,它有趣得很。

故事的男主叫克里斯蒂安,身份是美术馆馆长,现代艺术策展人。

他的工作内容长这样:

还有这样:

一开场,就借着记者采访,把这位高级知识分子的高端姿态按到了泥地上。

记者小姐姐谦卑地表示,我水平不够,您能不能解释一下,贵美术馆官网上写的:

“@#¥%……&@#¥%…@#¥%……&*¥%……&%¥#%¥…&*#¥…………”是啥意思?

美术馆馆长眉头一皱:

what?

在尴尬的沉默中,小姐姐觉得自己懵懂无知十分有罪,又捧了一句:

毕竟我不像您,没有学者的水平。

馆长挤牙膏般的回答,让小编想到了大学做毛概议论题的自己。

开场只是小试牛刀,我仿佛看到了,导演把整个体面的阶层黑出翔的野心。

果然,镜头一转,西装革履的克里斯蒂安走在上班路上。

一脸生无可恋的上班族们,制造出一条生无可恋的早高峰人流。

突然,一个姑娘尖叫着“救命”从远处跑来,一个男人怒吼的声音紧随其后。

家暴?抢劫?瘾君子吃人脸?丧尸来了?这可是欧洲,不会是恐袭吧?

职场精英们习惯性的冷漠被冲破,人群陷入*动。

茫然四顾的克里斯蒂安和路人甲,在慌乱中被奔逃而至的姑娘当成了肉盾。

面相凶恶的男人追上来,嚎了一嗓子,发泄完怒火,跑了。

这时,克里斯蒂安和路人甲的反应特别有意思:

摸胸拍肩,开启狂热交友模式,就差亲上了。

仿佛在说:

好惊险好刺激!我无聊平庸的生活被拯救了!

谁知,这根本就是团伙碰瓷,克里斯蒂安的手机钱包都被偷了。

你以为被偷东西,会毁坏克里斯蒂安的好心情吗?

并没有。

回到办公室,这个衣冠楚楚、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

开始像炫耀新玩具的小孩一样,绘声绘色地给所有同事讲经过。

还把下属们叫到一起看被偷的手机的定位。

下属们也开心地想办法给老板找手机。

最后,成年人们兴致勃勃地打印出一大摞政治不正确的匿名威胁信

去手机定位的贫民住宅区,发!传!单!

开着特斯拉,想象自己是蝙蝠侠。

结果被态度很嘻哈的居民吓出翔

一路火花带闪电,不顾剐蹭落荒而逃...

但只黑中产阶级,还不够。

《方形》是一部不屑于政治正确的电影。

虽然叙述的主体是“体面人”,也并不忌讳,去触碰难民和乞丐的尴尬。

在被生活消磨这件事上,人,生而平等。

只有人吗?

不得不提一下,《方形》里的两只猩猩。

第一只,是真正的猩猩,女记者的宠物(or室友?)。

猩猩礼貌地进门,坐在客厅里画画。

与此同时,克里斯蒂安和女记者关上门,在卧室床上玩大人的游戏。

这段摇床戏尺度和耻度都很足,主要是导演恶趣味地用了主观视角...

事后,克里斯蒂安紧紧抓住用完的TT不肯放手,两人进行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克里斯蒂安:你为啥要帮我扔?你安的什么心?

女记者:不敢相信你觉得我会做那种事!

克里斯蒂安:做哪种事?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女记者:你真的觉得自己特牛对吧?放手?

克里斯蒂安:就不!

一个虚荣,一个更虚荣,看他俩较劲,猩猩都要发笑...

第二只猩猩,出现在新展览开幕后的晚宴上。

为调节晚宴气氛,博物馆特地邀请来一位行为艺术家表演“大猩猩”。

晚宴中的名流人士都端坐着欣赏“大猩猩”表演。

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场表演,而表演者就是一只没有人性的野兽,

他用四肢行走,他呼号、吼叫,没有人理会,只是欣赏表演。

突然,“大猩猩”开始发狂。

他开始对在座的宾客进行挑衅,

拨弄宾客的头发、扇宾客耳光,

到最后甚至将一位女士扫落在地,开始撕扯她的衣服。

此时,荧幕前的观赏者——观众,由本来的观赏“大猩猩”,

转而变为观赏一出“大猩猩大闹晚宴”的闹剧。

荧幕内的观众一直在努力隐忍,被*扰,忍;被打巴掌,忍;女士被打,忍。

为什么?因为这是艺术。

艺术应该欣赏,表演应该被旁观。

他们一边强忍着情绪,一边发出轻微的笑声赞赏着“皇帝的新衣”。

而屏幕外的观众也在笑,不笑,意味着你看不懂。

屏幕内的人一直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

直到被欺侮的女士发出极为凄厉的尖叫,

才慢慢一个人、两个人地起身,围殴“大猩猩”。

导演在嘲讽旁观者,端坐而不安的便宾客是旁观者...

甚至,你能把“大猩猩”理解为横冲直撞破坏了欧洲白人晚宴的难民。

在不触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人们袖手旁观——直到强奸案发生...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从来都喜欢在电影里拿道德来做文章,

无论是讲述种族问题的《儿戏》,还是讲述婚姻雪崩的《游客》

主人公都深陷道德困境之中。

但相比起以往电影中精准的对焦,《The square》显然更具野心,

每一场景的信息量与义涵都多到惊人。

《游客》

当然,你会觉得整场电影下来,脑子被塞得太满,

但你也不得不承认,从摄影到结构到对白对配乐,哪哪都是对的。

近些年,得金棕榈的都是各种老导演,

而当44岁的鲁本·奥斯特伦德来势汹汹拿下大奖,不得不说是一个惊喜。

在《方形》里,你能看到布努埃尔式的未完成宴会,

能看到罗伊安德森式的喜剧体系,

而从《游客》开始,鲁本·奥斯特伦德自己的创作风格正在慢慢形成。

仍然年轻的他,让我们拭目以待他在往后还有足够多的时间里,给出足够多的惊喜。

PS:艾琳影视可直接搜索观看的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