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和你玩捉迷藏,妈妈不明所以,绘本《逃家小兔》告诉你答案

孩子爱和你玩捉迷藏,妈妈不明所以,绘本《逃家小兔》告诉你答案

首页休闲益智抖音你来抓我呀更新时间:2024-04-30

邻居家王奶奶的小孙女今年2岁了,由于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上班,于是平时带领小孙女的重任就教给王奶奶了。每次带女儿下楼玩的时候,我经常碰到王奶奶带小孙女在楼下玩耍。

有一次下楼又碰到了王奶奶,看到她的小孙女跑到比较远的一棵大树后面,对着王奶奶喊道:“奶奶,我藏好了,你来找我。”

此时的王奶奶已经一脸疲惫,根本没有心思搭理小孙女,任凭小孙女在树后扯着嗓子喊。

我和王奶奶打了招呼后,王奶奶开始对我抱怨:“简直没有一刻闲的时候,这几天天天要和我玩捉迷藏,我哪有精力和她玩这个。”

看着有些气喘吁吁的王奶奶,我深深理解上了岁数的老人带孩子的不易,但同时又对王奶奶的小孙女充满了同情。

捉迷藏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

匈牙利心理学家玛格丽·马勒在她的客体关系理论中,将4个月~3.5岁的孩子个体化阶段细分为4个亚阶段,分别是:

孵化期:从4、个月到10个月,探索妈妈和自己的差异

实践期:从10个月到15、16个月,一步步独立,分离出个体

和解期:从15、16个月到2岁,感受到自己的弱小和孤独,会格外黏着妈妈

个体化期:从2岁到3岁,从心理上与妈妈分离。

王奶奶家2岁的小孙女,便是处于分离—个体化阶段“实践期”的孩子,他们热衷于玩捉迷藏或者“你来抓我呀!”的游戏。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孩子玩的捉迷藏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把自己隐藏的更好,但是仍旧玩的不亦乐乎,特别是在被大人找到的时候,那种喜悦,从内心一直洋溢到小脸上。

用“爱的捉迷藏”提升安全感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在小时候大多数都缺乏安全感,如今为人父母,深知儿童时期安全感对于一生的重要性。但是,安全感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到底该如何给孩子安全感呢?

其实,不用我们给,孩子自身的发展就会促使他去寻找,而我们大人唯一要做的,便是配合孩子去完成。

小孩子玩捉迷藏,便是一场寻找“爱的安全感”的游戏。

他们从妈妈身边跑开,用“藏起来”或者“逃离”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妈妈找到或者追上了孩子,把孩子抱起来,孩子就会非常的开心。然后他们再次挣扎着从妈妈的怀抱里下来,再次“跑开”或者“藏起来”,期待着妈妈的再一次寻找。

孩子通过主动离开妈妈,让妈妈来找自己,孩子体会到了对妈妈的控制感;当妈妈抓到他,把他抱到怀里时,孩子又从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体会到和妈妈重逢后的兴奋和快乐。

平时我们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如果孩子跑到了我们大人前面,我们发现,孩子会跑出一段距离后便会回头看看,发现我们大人跟在后面,他就会放心地继续往前跑;而一旦发现我们大人看不见了,就会立刻慌张甚至哭泣,绝不会再往前跑了,而是站在原地或者返回去找爸爸妈妈。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孩子天然的喜欢向外界探索,但这个向外探索要有一个强大的安全感做后盾,而这一安全感便是:“我一跑,爸爸妈妈就会追,我似乎可以控制爸爸妈妈的行为。我不需要担心爸爸妈妈会消失不见,他们会不远不近地保护我,当我累了或者遇到麻烦了,他们就会及时的出现来帮助我,安慰我”。

这样的信念感越强烈,那么,孩子的安全感也越稳定。

学习兔妈妈,掌握给孩子安全感的方法

儿童绘本《逃家小兔》是一本经典的关于安全感的亲子阅读读物,兔妈妈关于小兔子要“逃离”的回答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答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兔妈妈是如何对待小兔子的“逃离”的。

小兔子有一天没有任何征兆的对兔妈妈说:“我要跑走了。”

兔妈妈呢,没有脑补出“危险”、“背叛”的剧情,告诫小兔子“不要跑,外面很危险”;也没有把小兔子的话当做小孩子随意说说或者傻话,不理不睬不回应,而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小兔子话语背后的真实心态。

于是,兔妈妈充满爱意的对小兔子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兔妈妈的这句温暖又慈爱的“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每次读时,都让我内心万分柔软。

小兔子并没有因为兔妈妈的这一句话而放弃“逃离”,继续说:“如果你追我,我就变成一条鳟鱼,从你的身边游走。"

此时的兔妈妈不仅内心和小兔子同频,语言也和小兔子一起同频:“如果你变成一条鳟鱼,我就变成一个渔夫,把你捉住。”

就这样,小兔子又变成石头、花朵、小鸟、小帆船、空中飞人、小男孩,而兔妈妈呢,总能环绕在小兔子的身边,把小兔子“捉住”或者“抱在怀里”。

最后,小兔子说“那我还是呆在这做你的小兔子吧!”兔妈妈呢,给了小兔子一个象征着“爱”的胡萝卜。

从兔妈妈身上,可以学习到的方法总结一下:

1、当孩子和你玩捉迷藏或者“你来抓我呀!”的游戏时,父母不要只是纠结于孩子的表面行为,认为孩子玩的游戏对大脑和学习毫无营养和帮助。

2、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精准捕捉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心态。这就要求我们父母平时多关注孩子,并学习一些儿童发展的知识。

3、理解孩子对外界世界探索的渴望,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和孩子一起交流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要我说出这3点哪一点最重要,那就是第3点: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放下我们内心的“成人规则”,和孩子做个“同龄朋友”。


我是诺妈育娃记,高级绘本教育指导师,80后宝妈,一手带娃一手码字,致力于做科学育儿的践行者和分享者。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感谢您的关注,让我们一起探讨育儿那些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