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学习小结」那些不得不知的文字、文化小知识

「半年学习小结」那些不得不知的文字、文化小知识

首页休闲益智汉字拆拆拆更新时间:2024-11-13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攒了半年的数篇课程论文终于在这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一股脑儿地压在了莫小迪的虎背熊腰上(画外音:不应该是单薄瘦弱的臂膀嘛?莫小迪:想多了...);

江湖上有句话说的好,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最怕就是还不起,还没处贷点让我拆拆东墙补西墙,我可太难了...(谁在说活该!?不是每句实话都该被说出来的好吗!!)所以这几天莫小迪就是写论文写论文,掉头发掉头发,写不出写不出,继续写继续写,这个时候你问我文章写什么?

作为一个已经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想出去但不能出去的研狗,没时间看电影看课外书,只能看论文,文化与文字也属于我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范围,过程是令人自闭的,但学到的很多东西确实很有趣;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莫小迪在华中科技大学这半年学到的比较有趣的、难忘的文字、文化小知识(也算是我自己的一个复盘,要不我真的马上就会忘了,不瞒各位,我写的时候已经忘了很多了,还查了很多资料,这篇文一点都没我想象的那样好写...)春节即将到来,和家人在一起也可以吹吹牛x~实在是居家旅行必备之神器啊~

“目的”的“的”是个什么东东

“目的”绝对是个超·常用词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也是很多影视作品中反派人物眼神异常坚定地下决心时会说出的台词,当然一般很快就扑街了,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目的”会是现在我们熟知的这个意思呢?

不知道不要紧,我也不知道,结果被老师上课一句“目的的‘的’是什么”给问懵了...

我们都知道“目”是眼睛,而“的”是箭靶的中心,是不是就很清楚了,眼睛看着箭靶中心射箭,射中可不就是目的,想要射中的位置可不就是目的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把一个具体的动作转化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沿用至今,不得不说我们中文的遣词造句真的是博大精深~

很喜欢我自己学的这个专业,好好学,会慢慢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从何处来,以及以此为凭借要走向何方。

朱雀大街为什么宽150米

首先,为什么这条街要叫朱雀大街呢?

这就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关了,古代的天文学家们观察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后把它们划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而大家熟知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就是其中的“四象”。

“朱雀”就代表“北”这一方位,大家看唐朝长安城的舆图(古“地图”)就会知道朱雀大街是一条北向的大街,所以叫“朱雀大街”,故宫的“玄武门”也是以此命名的,因为是南门,故名“玄武”,到了清朝为了避康熙(爱新觉罗·玄烨)的名讳,才改名为“神武门”。

那么再说这个宽度,为什么是150米呢?

这是因为当时最先进的、射程最远的弓弩是70米,皇帝车驾出行压着中轴线走,两边留出的地方刚好大于70米,就算真的到了眼前也因为距离过远而放慢了速度、失去了*伤力,很容易被拦下,也是相当费心思了~

为什么说“坐北朝南”有天子气


现在我们买房也知道“坐北朝南”比较好,对吧~

为什么呢~因为采光好~

为什么向南阳光好呢~因为我们国家大部分国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如果你是生活在澳大利亚,在南回归线以南,可能就要买坐南朝北的房子比较好了~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风,“坐北朝南”的房子挡住了从北方西伯利亚吹下来的又干燥又寒冷的北风,迎接东南方向海洋上吹来的湿热的南风,不要怀疑这个安排的重要性,在那漫长的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的日子里,“冻死了”不是一句夸张的形容。

而我国古代讲求天人合一,自然现象对我们人世间运行机制的形成与解释有重大影响,因为“坐北朝南”始终沐浴阳光,远离寒风,所以有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周易·说卦》),所以有了“南面称尊,北面称臣”

为什么是行李,而不是行刘

这个小标题的问题很多中国人看了应该都觉得挺无厘头的,行李就是行李啊,行刘是什么鬼,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从小听到的就是行李,也在脑中把这个词和那个具体的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从没想过行李为什么就是“李”呢?

这个问题是一个留学生问我们老师的,他说“李”是中国一个大姓,但“赵、钱、孙”也都是大姓,为什么“行李”偏要用“李”这个姓?

怎么样?是不是听懵了?这就对了,很多国人不理解我们这个专业设置的意义何在,觉得会说中文就肯定会教,这可真不一定,我们天天面对的就是学生可能随时提点这种对我们来说无厘头,但我们自己一时间也说不出来个一二三的问题,没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根本答不上来,可不是每个会说中文的中国人都能教中文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行李的“李”是个通假字,它其实是“行吏(使)”(“吏”和“使”是同源词,何为同源词呢?就是这两个字本来是同一语源,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比如一个字承担了太多意义,就会分化出另一个字来承担部分它的意义,同源词分化后就是“声近义通”读音相近,意义相同)

而“行吏”就是一种官员的统称,这种官员的工作可以理解为使者,出使各国、各地,行走于祖国的山河大川,这种人常常居无定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到哪都带着自己的包裹,于是时间一长,“行吏”通假成“行李”,“行李”先是表人,如《左传》中“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之后表物成了人身上背的那个包裹,就这样行李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意思。

“鬼”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最开始的时候“鬼”并不是鬼的意思(这句话说的...),它就是单纯的死人的意思,所以最开始“鬼”可能还有祖先的意思(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大家可以看到“鬼”的甲骨文上部为“田”,下为人身,有人说这是人身巨首的怪物;

但上课时老师告诉我们这个“田”就是“田”,未耕者为土,田,土也,人身埋在土里什么意思,不用解释了吧~这是只有土葬文化才会产生的一个字,水葬和天葬都不会有这种字形

所以有了“魂”、“魄”,这两个都是形声字,那么何为形声字呢?这是一种造字法,一个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声符,表音,一部分是形符,表意;

“魂”、“魄”表意的形符都是“鬼”,“魂”是人的思维、才智、精神“魄”是可见的人的形体,血肉骨之类,两者合为一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我们知道的“魂飞魄散”就是一个人的肉体连带他的精神全部消失,就是这个人真正死去了。

而且“鬼”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不尽相同,也反映了我国的墓葬文化,像上图这个成大字形平躺的是正常下葬的,上面那几个侧着的是侧肢葬,还有一个曲肢葬(我没找到图片,反正下面人身部分打了几个弯)是一种惩罚性的葬制,意思就是让你死后都不得舒展。

从“神”看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

在人类还无法对大自然中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时,让人类最震撼的莫过于从天而来有巨大声响,有刺眼光亮的雷电,因为缺乏足够的知识解释雷电出现的原因,又因为就算是至高无上的帝王也无法控制雷电,于是中国的老祖先相信在天上有个凌驾于人类至尊的存在——神。

这样对未知自然的崇拜在我们的汉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电”和“神”的甲骨文字形都是“申”(下图),就是一个闪电的形状,最初的神就是闪电。

那为什么之后变成了“申”、“电”、“神”三个汉字了呢?这是因为造字时就造了上面这一个闪电一样的形状,但越发展,它承担的意思越多,“申”、“神”、“电”、“伸”都是它,带不动了,所以为了区分意义,分化成了四个字。


分化过程中,可以看到“神”是闪电左边加了个“示”,这个在甲骨文中什么意思呢,是“祭台”的意思,“礻”也是汉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偏旁之一,这就和我国的祭祀文化有关了,《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祭祀和战争),也就是“神”最开始是闪电,后来人们为了区分又给它加了一个形符(记得这个名词吗?上面说形声字的时候说过,形符是表意的),“申”也是形符,“示”也是形符,一个形符加一个形符,让原来那个形符(也就是“申”)变成声符(表音),这个过程就叫做“声化”。


怎么样,这一篇文是不是干货满满呀,其实还有别的,但因为莫小迪急着赶论文,就先不往下写了,如果大家喜欢,可以考虑下周再来一篇~

——end——

往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