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胜迹聚秦淮:记忆里的老南京

六朝胜迹聚秦淮:记忆里的老南京

首页休闲益智聚宝方块更新时间:2024-06-13

朱自清先生在《南京》一文里曾写到,“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确是这样,南京城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各个方面都被深深打上了民国文化的烙印,有着“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之称。而今民国虽相去不过百年,但旧时光里老南京的模样已渐行渐远 ,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今日即通过文人所著片段小文,再一起回头看看记忆里的老南京。

秦旅:南京的古城墙

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听取了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下令建造南京城。经过三年准备,自洪武二年(1369)起动工,“迁三山,填燕雀”,花了整整21 年的时间,共用黄金600 万两,至洪武十九年(1386)冬,终于建成了举世罕见、雄伟壮丽的江左雄关。

南京城全长33.676 公里,比巴黎城墙还要长4 公里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墙。南京城的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中方位对称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负山绕水,根据实战需要出发,将制高点富贵山、鸡笼山、清凉山、狮子山等十几个山头作为城基,既居高临下,增加险固,又减少了工程量。并连接河湖作为城濠,这样南京城就成了多边的自然葫芦形。

南京城墙的高度一般为14 至21 米之间,城基宽14 米左右,顶部宽4 至9 米不等。在城墙上分别建有200 多个屯兵窝铺和13616 个雉堞(垛口),周边砌有石制的水槽,城基部位等距离砌有排水洞,可使积水随时排出城外。真可谓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成就了这座战可据、处可守的坚固屏障。南京城墙所用的城砖,由长江中下游附近的152 个府(州)、县烧制提供,规格是统一规定的,一般长40 至45 厘米,宽20 至22 厘米,厚10 至15厘米,砖重约15 至25 公斤,均是质地细密的青灰色砖,也有一部分为白色陶瓷砖。砖的侧面都刻印铭文,有时间、府县,还有监造官名、烧窑匠名、制砖人名、提调官(运输官)名,可见当时的责任制是十分严密的。相传交砖时,由检验官指使两名士兵,抱砖相击,如铿锵有声清脆悦耳,并不破碎,属于合格砖块;如相击断裂,责其重新烧制,如两度检验不合格,责任官等会被斩首处死。砌砖所用的砂浆,是用石灰汁、糯米汁,再加上一种黏性很强的草汁拌和,然后用桐油浇灌,因而砌成的城墙既韧又坚,固若金汤。

南京城墙共建有城门13 座: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又称汉西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朝阳门(今中山门)。这十三座城门中,以聚宝、通济、三山三座城门最为壮观,其建制也大体相同,但通济、三山已不复存在,唯聚宝门比较完整地保存至今。

《聚宝门》

朱平:千古名巷乌衣巷

位于夫子庙前内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是古都南京秦淮地域的历史名胜,已有1700 多年的历史。我国历史长河中名闻遐迩的这条小巷,是六朝文化的奇葩。六朝时,这里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曾代表南京历史上的繁华,反映出古都特有的风貌。

六朝时的乌衣巷,真可谓极一时之盛。不幸的是,公元589 年隋朝灭陈,隋文帝杨坚下令将“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一时间,六朝豪华的宫阙、官署、殿宇等建筑物被全部拆除,夷为平地。乌衣巷也随之烟消云散,冷落荒凉。

唐代兴起,以长安为京城,继续推行隋代抑低金陵的方针。古城南京步入了低谷,处于衰落时期。闻名于世的乌衣巷,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巨大变化,这时变成了一条十分寻常的巷陌。但乌衣巷以其悠远的历史,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徜徉于此,追忆昔日辉煌,豪门贵族均不知去向,难以寻踪,景物全非,感叹国家兴亡,不禁怀古伤今。这条千年古巷,犹如磁石般吸引着诗人墨客纷至沓来,访古探幽。

明清两代的《金陵八景》《金陵四十景》《金陵四十八景》中的“乌衣晚照”“乌衣夕照”“来燕名堂”等都是秦淮著名景点。后来清代蘅塘退士孙洙将《乌衣巷》诗编入《唐诗百首》,乌衣巷的知名度在神州大地几乎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如今在乌衣巷中,昔日的古式民居大多已变成幢幢楼房,巷容整洁,华屋连云。巷道尽处为白鹭洲公园的西大门,园内花木丛中常传来鸟啼,真是“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

《千古名巷乌衣巷》

朱自清:莫愁湖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左手临湖的小阁却敞亮得多,也敞亮得好。有曾国藩画像,忘记是谁横题着“江天小阁坐人豪”一句。我喜欢这个题句,“江天”与“坐人豪”,景象阔大,使得这屋子更加开朗起来。

《南京》

杨献文:桃叶渡

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提到的“桃叶渡”,是夫子庙东侧的一条古老的街巷,已有1600 余年的巷龄。它与邻近的乌衣巷齐名,是历史上许多诗人墨客流连、歌咏的胜境。

桃叶渡位于秦淮河与青溪的合流处,为“十里秦淮”的一个古渡口,曾是一处行人依恋不舍的送别点。六朝时期,南京有两处著名的送别点:一处是南郊铁心桥西侧石马山之巅的劳劳亭,系三国东吴时所筑,其名借用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诗句而得名;另一处就是闻名于世的桃叶渡。两处皆为六朝胜迹。昔日,渡口附近布满楼台水榭,河面游舫鳞集,笙歌达旦。沿街人头攒动,为宴客、游乐和送别之所。特别是古渡口的一角,情人在行将分别之时,相互倾诉无限幽怨,风韵诱人,素有“桃叶渡前歌不绝”之说。

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献之(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常迎送爱妾桃叶在这里渡河,并作《桃叶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此诗颇昵而佻,为乐府吴声流韵。桃叶才思敏捷,当即和之曰:

桃叶映江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恨,感郎独采我。

从此,桃叶渡名声大噪,该渡口和岸边这条呈弧形的小巷道均因之闻名,文人*客亦接踵而至。“桃叶渡”之名,成为他们笔端下一则得意的典故。

由此可见,这条巷道和古渡景观,含情脉脉地蕴涵着王献之与桃叶盛传不衰的风流佳话。沿渡口河滨地带,不知激发过多少文人的妙思灵感,写下了难以确切记数的诗词篇章。

桃叶渡曾以“桃渡临流”之名,列入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星移斗转,历史变迁,古渡和巷道饱经沧桑。时至今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胜迹的复建,它仍是这条带状景观中一处闻名的景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