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华沙,如火的骄阳并不妨碍城内的波兰权贵们瑟瑟发抖,一起发抖的还有整个欧洲。
3年前,欧洲权贵们并不把那个新生的怪物放在眼里;2年前,各国的干涉军可以在俄国广袤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但现在,当旧欧洲的权贵们看到苏俄向波兰政府提出的停战要求时,他们终于明白了列宁到底要干什么,如今的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这座名叫华沙的城市上。
华沙守住,那头奔向欧洲腹地的红色巨熊就会被绊倒,华沙失守,红色的巨浪便可能很快席卷柏林、巴黎甚至伦敦。
新生的红色苏俄如何在3年内收拾破碎的山河并以自己的方式发起对欧洲腹地的反击?刚刚建立红色政府的苏俄与刚刚复国的波兰将上演一场怎样的命运之战?这场战争如何深刻影响欧洲乃至世界历史?斯大林,戴高乐这两位日后对世界格局产生极大影响的政治家,在这场苏波战争中有何表现,这场战争又如何影响这两位历史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去看一看那场苏波战争。
抉择1917年12月,刚刚成立的苏俄政府要进行一次抉择,对于这个新生政权来说,这个抉择事关生死。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份屈辱至极的不平等条约,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后曾建议一战各参战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结束战争,但是遭到了各方拒绝,尤其是原沙俄所在的协约国一方。
苏俄政府无奈,只得转向与同盟国(主要是德国)谈判,德国表示,可以谈判,可以停战,但是必须将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
按照这份条约,俄国将失去10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毫无疑问,这是一份毫无道理的不平等条约,苏俄政府人员群情激奋,纷纷表示绝不能答应德国人的要求,与德国人血战到底,但有一个人却表示应该答应德国的要求以尽快停战,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列宁的道理很简单,凭借现在苏俄的力量,根本不足以与德国一战,如果坚持强硬态度,红色政权随时可能会覆灭,如果是这样,在欧洲大国中本就相对弱小的俄国将成为各帝国列强的俎上鱼肉。
一开始,列宁的意见并不被看好,但是随着前线俄军在与德军的战斗中不断遭受惨败,苏俄方面最终决定采纳列宁的建议,以割让土地为代价,换来与德国停战,苏维埃政权赢得了时间。
但当时的俄国相比于英法德等传统的欧洲强国来说相对弱小,这样的事实不会很快改变,割让的土地要如何收回?别急,列宁自有打算,他要拿来反击欧洲列强的是一种新思想和一种新秩序。
内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同盟国的德国战败,不再能够对苏俄造成威胁。
但作为胜利者的协约国一方却来势汹汹,一战刚一结束,以英法为首的原协约国成员就以苏俄未能履行战争诺言,擅自与德国议和为由,在西伯利亚登陆。
这些说辞只是借口,英法等列强发起西伯利亚干涉的真正原因是要扼*这个红色政权,这一点已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是刚刚经历过一战的各国军队其实并不想再打一场大仗,其各国干涉军之间各怀鬼胎,干涉军们出力其实并不是太多,但俄国境内的各路白军纷纷武装反叛,内战的火焰很快烧遍整个俄罗斯,最严重的时候,白军一度占领了全俄罗斯四分之三的土地,但是各路白军同样面临着各路干涉军的问题,各怀鬼胎,各自为战。
而以列宁、托洛茨基为首的苏俄*却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与各路叛军战斗,并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就在苏俄国内战事正酣的时候,另一个“新生”的国家也在悄悄行动。
复国由西斯拉夫人组成的波兰同样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在欧洲国家对奥斯曼帝国的反击中,波兰翼骑兵一马当先。
但是,在随后的岁月里,波兰陷入了衰落,1772、1793和1795年,波兰被俄、奥、普三次瓜分并最终亡国。
一战后,奥匈帝国、德国均成为战败国,俄罗斯帝国也因内部爆发革命而退出战争,波兰借此机会完成复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掌握着这个新生国家核心权力的是以毕苏斯基为首的右翼军事政府。
毕苏斯基政府高举民族主义大旗,以恢复历史上的“大波兰”为口号,要建立一个“从海到海”(波罗的海到里海)的强大国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毕苏斯基领导下的波兰对苏俄这个正处于内战中的国家虎视眈眈。
一开始,列宁对于波兰政府抱有希望,这一方面是因为列宁认为刚刚复国的波兰应该与刚刚建立的苏俄一样,倾向于民族自决而反对霸权主义;另一方面则是毕苏斯基政府的支持者构成复杂,其中很多人都是工人和农民,列宁认为这些人支持的波兰毕苏斯基政府应该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
列宁表示愿意与波兰方面进行谈判,针对边境问题好好地谈一谈,甚至暗示可以给出一个相对有利于波兰的边界划分方案,但波兰方面可不这样想,他们将这一切看做是苏俄软弱的表现,于是其在苏俄周边的军事活动越来越大胆。
1919年初开始,波兰开始武装支持白俄罗斯、乌克兰境内的白色政权,并逐渐演变为与红色政权的直接武装冲突。
一开始,由于苏俄内战尚未平息,波兰军队进展顺利,1920年初,经过全国动员的苏俄军队已经达到了230万的规模,并且已经消灭了大部分国内白军的苏俄军队决定给波兰人一点颜色瞧瞧了,列宁表示:苏俄并不想与波兰为敌,但是如果腐朽的波兰政府敢一再侵犯苏俄主权,那么就让他们来吧,苏俄人民将让他们感觉恐惧。
反击1920年初,苏俄方面向波兰方面投入的兵力达到近80万之众,波兰方面也不遑多让,其军队规模达到近60万,战争最为激烈的6,7月份,波兰方面的总兵力也超过了70万。
1920年4月,看到苏军正在集结的波兰军队决定先发制人,集重兵攻打乌克兰首都基辅,目的是武力颠覆基辅的红色政权,建立一个亲波兰的乌克兰。
战争之初,波兰方面是战场上的优势方,甚至于5月7日占领基辅,但是此时的苏俄军队正在积极调兵遣将,有“红色拿破仑”之称的图哈切夫斯基被列宁调往西线担任西方面军总指挥,与西南方面军一同与波兰军队作战。
图哈切夫斯基指挥苏俄军队以对攻的方式遏制了波军进攻的势头,并开始集结兵力,对波军发起反击。
一同来到战场的还有由谢苗·布琼尼指挥的哥萨克骑兵,他们以运动战的方式攻击波兰军队的补给线,沉重打击了波兰军队的战斗力,波军被迫于6月放弃基辅。
战至7月,苏俄军队开始全面反攻,大胆穿插,高歌猛进,收复明斯克等重要城市,8月初,华沙外围已经能够听到隆隆炮声。
苏俄军队进展如此之快,不仅仅超出波兰政府的预料,也大大超出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预料,英国方面紧急出面斡旋,并提出了苏波两国国境线的划分方式,即“寇松线”。
面对英国方面近乎最后通牒式的“建议”,战场上占据主动权的苏俄却一反常态地没有言辞拒绝,列宁甚至表示可以考虑将两国边境线划定在“寇松线”附近,但是必须满足一些附近条件,当看到这些附加条件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权贵们无不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列宁所要的并非那一点点领土,而是打破旧秩序,建立新规则。
各自的打算自苏波战争开战时起,西方国家在不断支援波兰,在俄罗斯国内,苏波战争被看做西伯利亚干涉的延续。
英国、法国、美国出于对红色俄国的厌恶,不断对毕苏斯基政府提供支持,支持的形式包括直接向波兰提供武器弹药、粮食、药品等战争物资;对波兰提供情报支持;以及向波兰派遣军事顾问等。
正是因为有西方国家的这些支持,波兰才敢放开手脚与苏俄一战。
自战争开始的那天起,资金、武器、粮食就在源源不断地运向波兰,某种意义上讲,大半个西方都已经站在了波兰的身后。
就当时的实力来讲,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任意一个实力都在苏俄之上,若这些国家联手,双方实力差距则更为悬殊,但是苏俄也并非毫无办法,他们有自己的高招。
在苏俄军队不断逼近华沙,苏波前线战事正酣,波兰也最需要战争物资的时候,从各欧洲大国运抵波兰的速度反而变慢了,这倒不是因为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停止支援波兰,而是因为各国内部都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
铁路工人拒绝将支援战争前线的物资运抵波兰,码头工人发起罢工,让物资无法装船。
整个欧洲的工人情绪高涨,似乎只要有一个火星就能将整个欧洲换种颜色,而如今最可能点燃这颗火星的就是苏波两国前线的战事。
面对越来越不利的波军,英国紧急向苏俄方面发出照会,要求二者在“寇松线”附近划定边界线,如果苏俄军队继续进攻,将被视为向协约国宣战。
苏俄方面的回复是可以停火,甚至双方边界线也可以考虑英国方面的建议,在“寇松线”附近划定,但是波兰方面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一、波兰军队规模控制在5万人以内,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波兰政府要允许工人建立民兵武装。
二,禁止在波兰制造武器和战争物资。
三、波兰方面向战争中死去、或受伤的人员提供经济补偿,尤其是给这些家庭分配土地。
看到苏俄方面提出的要求,英法等国惊讶地发现:苏俄方面要的不是土地,而是要改变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在过去那个以国家划分你我的旧规则下,俄国即便已经完成了由沙俄向苏俄的转变,但整体实力仍明显不及英法等旧霸主;但如果新世界是以阶级划分你我,那么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权贵们都将瑟瑟发抖。
孤注一掷如今,整个欧洲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华沙,虽然很多人认为华沙被攻克已经不可避免,但作为波兰政府首脑的毕苏斯基仍不想放弃,军人出身的他知道,现在唯有放手一搏,才能有一线生机。
此时的苏俄军队方面则沉浸在喜悦之中,连日的胜利,让他们丝毫不把华沙城内的波军放在眼里,认为只要他们一鼓作气,就能全歼华沙守军。
在这种过分自信的氛围中,苏俄军队认为仅凭西方面军就可以攻克华沙,而西南方面军则被派往利沃夫。
西方面军司令图哈切夫斯基提出能否把西南方面军第12集团军交由自己指挥,以保证西方面军左翼的安全,但是苏军总指挥部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如此部署的苏军两个方面军之间将有巨大空档,现在图哈切夫斯基只能祈祷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波兰军队看不见这个破绽了。
但是军人出身的毕苏斯基却十分敏锐地发现了苏军的这个破绽,他毫不犹豫做出部署,力求抓住这最后一丝生机。
毕苏斯基命令手上的1,2,5三个集团军务必守住华沙3—4天,而第3,4集团军则撤出战斗,迂回到苏军侧翼进攻,这是毕苏斯基唯一的机会,成败在此一举。
8月3日开始,苏军就已经向华沙发起了进攻,此时的苏军虽然连战连胜,但是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连续作战,得不到休整,战线太长,补给困难等;然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由于进展顺利,西方面军的侧翼暴露问题愈发严重。
8月11日图哈切夫斯基再次请求调西南方面军2个集团军协防西方面军侧翼,苏军最高指挥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命令西南方面军的第1、第12集团军防御西方面军侧翼,可惜为时已晚。
此时以骑兵为主的波兰第3、4集团军已迂回到了苏军第16集团军侧后方,而毫无防备的第16集团军此时还处于进攻态势。
猝不及防的苏军在波军骑兵的冲击下迅速被击溃,第3,第15集团军的侧翼也随之暴露,面对突然袭来的波军陷入一片混乱,而此时,华沙城内的波兰守军也开始全面反击。
溃败很快在苏军中形成连锁反应,波军的反击一直持续到25日,毕苏斯基下令波兰军队暂时停止追击,9月12日,修整后波兰军队恢复了进攻,将战线推进至平斯克至捷尔诺波尔一线。
10月,苏波双方签署停战条约,次年3月,双方划定边界;这次两国划定边界的方式比当初的“寇松线”对波兰更有利,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均被划归给波兰。
红色巨熊向欧洲腹地的第一次冲锋,在华沙城下折戟沉沙。
斯大林苏波战争期间,斯大林任西南方面军政委,他曾主张进攻利沃夫,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苏军在华沙和利沃夫两场战役中均遭遇惨败。
斯大林目睹了苏军被波兰骑兵冲垮,也听闻了数万投降的苏军士兵日后遭到了波兰政府的屠*。
在惨痛的失败教训中认识到了苏俄(苏联)国力尚弱的斯大林在日后掌握苏联最高权力后,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快速推进苏联工业化。
苏波战争中,斯大林还亲眼看到了另一件事,那些被认为可以被争取的波兰工人在最后时刻拿起了马刀砍向了苏军,目睹了这一切的斯大林认识到了以意识形态认同代替民族国家认同仍旧任重而道远,所以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巩固发展成果比在欧洲国家连续革命更为重要。
戴高乐在苏军兵临华沙时,华沙城中,有一名叫戴高乐的法国军事顾问,他亲眼看见不同阶级、不同政治身份的波兰人最后在民族认同的感召下团结一致,挥舞着手中的马刀冲向苏军。
戴高乐得出了与斯大林一致的结论,危机面前,人们还是更倾向于民族国家认同,所以一味因为意识形态而牺牲国家利益是不明智的。
意识到这些的戴高乐在二战期间在法国政府已经投降的情况下,继续与英美联合,坚决不向纳粹德国妥协,誓要为法兰西民族保留一丝自由的火种。
而在日后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下,戴高乐领导的法国又是最先打破意识形态的桎梏,寻求与苏联改善关系的西方大国。
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曲折,一些看似并不突出的事件却能深刻影响历史,夹在两次世界大战之中的苏波战争无疑就是这样的关键历史事件,而在某个关键历史节点上,一个人或一群人的选择又能够成为影响历史的重要因素。
苏波战争中,已经在战场上取得巨大优势苏军却在最后一刻犯了轻敌的错误,被波军抓住最后的机会实现绝地反击。
而历史似乎又总是眷顾那些敢于咬牙死挺的人,当大多数人都认为波军已毫无希望的时候,毕苏斯基仍能抓住最后的机会放手一搏,最终逆转了整个战局。
世事无常,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前,一切的一切,都不一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