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篇丨赵小明:原生家庭决定论,虚构你的童年毒记忆

续篇丨赵小明:原生家庭决定论,虚构你的童年毒记忆

首页休闲益智记忆失衡更新时间:2024-04-30

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崔贯利

承接上文:

上文中,我们了解到心理创伤的三要素,以及疗愈创伤的方法,对错误赋义的部分进行重构和重新赋义。本文我们继续了解心理创伤。

1

从PTSD的创伤后遗症的症状上来说,这些典型的症状,比如说侵入性的回忆、过度警觉的状态,还有回避的心理状态......不仅仅是由于创伤性事件导致的,更多是来自于当事人对创伤性事件的回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错误赋义和扭曲的过程

现在很多网络上关于原生家庭的伤害、家会伤人这类文章,为什么说产生了最大坏作用,就是在于此。
导致来访者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赋义,反而不断地在诱导当事人形成错误的赋义。

一般我们认为出现PTSD的症状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个是创伤性事件严重破坏了当时人的大脑的信息认知加工过程,导致当事人产生一种注意偏差以及对于自己记忆的提取的一种失衡状态。
使得当时很容易激活所谓的与创伤有关的记忆,引发一种侵入式的,不断的闪回的状态。


什么叫做注意偏差呢?
为什么我们一直反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
因为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就是一种注意偏差,行为遗传学是能够被重复试验的,才能叫做科学。

十大研究成果证明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内的因素和家庭外的因素,在孩子未成年前,比如说在儿童时期是各占50%,另外一些东西就是遗传基因。
12岁之后,家庭外的影响因素将远大于家庭内的,家庭内的影响因素甚至消失为零。
但是这些原生家庭文章不断地在强化你产生注意偏差,让你只看到仅有的50%的要素。


人成长中更多的影响因素,综合来看,其实是家庭外的影响因素。
但这些文章不断的强化一个错误,最大特点就是引发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注意偏差,似乎小时候的经历仅仅只有家庭记忆组成。
再加上网络上这样的文章,点击量很大,很能够吸粉,能够产生很大的流量。
这些文章数量巨大,因为他们通过写这些文章来吸粉呀,所以就创造出了好多好多这方面的文章。
这些文章又不断的刺激、不断的激活着你个人对于所谓的家庭内记忆的一些过度的关注和提取。

所以就会导致一个人提取自己早年记忆的过程中,产生了失衡现象,这就叫做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记忆产生失衡


这就像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一样,在认知治疗里面,有个词汇叫做自动性的负性反应
指的是当事人不知不觉之中,总是从记忆里去提取那些负性的记忆和情绪,所以持续的让自己处于一种抑郁的状态。
事实上他大脑里面有很多中性的、快乐的记忆,但是他不会去提取,因为他有了提取的偏差。
这种注意的偏差和提取记忆的失衡状态,就是出现PTSD创伤后应激症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在心理咨询室里面,反而要来访者去回忆更多的、所谓的原生家庭之外生活中的组成部分、那些童年的记忆部分。

2

科学的词汇不会用原生家庭,而会用早年教养环境的原因,就在这里。

因为早年教育环境里面包含着大量的孩子成长中非家庭内的对孩子人格影响的那些要素。
所以让一个人产生注意的均衡现象,而不再是注意的偏差。
让他能够提取更多的非家庭内的伤害性因素,让他看到成长过程中还有大量的被他忘记的、被他忽视的对他人生和成长起作用、对他人格起到关键作用的那些家庭以外的因素。
比如说小明曾经给一个监狱的犯人做过心理咨询,当时让他回忆在成长过程中,有谁对他好过。


他说所有人都是坏的,父母是坏的,没有一个人对他好过。
通过让他去重新提取这种偏差的记忆,让他把注意力的偏差调整过来,注意到除了家庭内,还有家庭以外更多的童年组成部分,这个当事人才回忆出来。

“哦,我想起来了,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带我到他们家去吃饺子”。

你看人的成长因素,根本不是由家庭因素单方面决定的,是由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来决定的。
所以让人看到成长中的平衡的、多方面的、对他产生影响的源泉,这就是治疗创伤最重要的环节

3

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就是注意力的偏差信息提取的失衡
第二方面,是个体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他的记忆系统建立起了一种恐惧的图式
这种恐惧的图式,又使他对这种恐惧刺激的关注以及刺激赋予的意义,都产生了一系列错误关联
其实恰好说明很多人总喜欢在网上去看这些所谓的原生家庭伤害他的文章,这又导致他对这种恐惧刺激过于的关注,然后又对于这些刺激赋予了一些错误的赋义,在他的整个认知图式里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错误的关联。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真实情况下,无论这些刺激是否与他个体的心理创伤经验有关系,都被这个人判断为是危险因素,这些都叫做心理创伤。
第三方面的原因,就是当个体不断的回忆恐惧刺激时,他会通过逃避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所以就导致他的社会生活中采用一系列的回避现象
这种回避现象,包括回避真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过度的从网络上的弱联系里面,来补偿真实的人和人之间关系所带来的正面的作用。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小明老师系列微课《创伤心理学》,内容不及原课程1%)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