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极大丰富,有一些媒体就专门搜集新奇特产品,以饲口味独特的玩家。新奇特产品中一个重要门派,其价格亲民便于携带,又自带逼格瞬间体现网瘾青年时代风采,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减压神器”一族。
市面上的减压神器种类繁多,大体上包含了动作、感觉和视觉三种要素。
动作要素包括精细的手指操作和肢体运动,但不管惊精细的动作还是肢体动作,基本都是可以脱离人的意识控制达到自动化。
需要精细操作的比如魔方(几十年前妥妥的“新奇特”产品)、九连环(几百年前妥妥的……)以及现在仍然在不断翻新花样的解谜玩具。
↑其实玩上几次也就成了机械动作了
大肢体动作比如蹦床,小孩子很爱玩,我小时候也是两天不蹦浑身难受。目前在很多城市,成人圈里也兴起了蹦床减压。
↑国内逐渐开始流行蹦床减压
↑可是这玩意在美国几乎家家都有
减压神器中的感觉要素通常以触觉为主。当手指略微发力指肚感受到轻微阻力,那一刻,你会觉得再也抑制不住洪荒之力,必须使尽全力捏/戳/攥/掐/挤……,直到弹性反馈几乎突破了临界点,一种“治愈”的感觉悠然而生。
*版减压神器
中二青年便携款
高级一点,就是各种软软的、Q弹的小东西,掐起来更过瘾。
我掐!我掐!我掐掐掐!
我戳!我戳!我戳戳戳!
这个品类凑一起够开一个“硅胶展”,自然少不了一些污力滔滔的“神器”——
名为Niceballs,西班牙“好球球”
视觉,理论上也属于感觉,但我们的眼睛时刻都在接受大量信息并进行快速地、自动化地加工整合,因此当我们主观“有感”时,往往已经是知觉层面。也就是说,减压神器中的视觉要素,包含一些初级加工,已经不再是原始的“洪荒之力”了。
想让人眼睛*,首先当然是要有美感啦,看着就高端大气上档次,不过谈到减压的时候,视觉上可能要满足另一种特殊需求——秩序感。
我是治愈系
我是致郁系
(更多“带感”图片,英文搜索:organizational porn,中文搜索:强迫症嗨图,Geek搜索:反熵艺术)
2016年,减压神器FidgetCube登录Kickstarter众筹预售超过3000万人民币,火到震惊中国玩具商,于是原版还没发货,国产高仿就已经收割了一轮神器粉丝了。不过可惜的是,减压玩具这东西,结构和外观能copy,手感和质感copy不来。
然而,介绍了一大堆减压神器,我居然说这跟“变态”有关??
对减压神器爱不释手的人,快看看下面的描述是不是符合你吧:
①非常受不了轻轻的抚摸(俗称浑身都是“痒痒肉”),但可以接受重压,小时候甚至爱玩压人或者被人压之类的游戏。没猜错的话,你可能还是抖腿青年,思考问题时手里总喜欢摆弄点东西。另外,你偶尔还有用尽全力、像钳子夹东西一样地抱住某个人的冲动。
②你小时候可能就喜欢掐自己以及别人的皮肤或耳垂,更刺激一点的可能会抠血痂、抠脚皮……长大以后,虽然知道了掐人是不对的,但是可能仍然特别喜欢捏或掐一些有弹性的东西。哦,不知道你现在感到焦虑时是不是还会手心冒汗甚至咬手指甲。
③喜欢整洁的环境,喜欢给物品归类收纳,书必须从大到小排列。即使不去自己动手,也喜欢看看强迫症嗨图寻找一下慰藉。
不只是膝盖中箭
放心!!!中枪并不是说明你有问题,因为这些个体行为偏好并不罕见,但是:
当①中的行为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是否发生,比如小孩子一进入陌生环境就会用奇怪的声调大喊大叫,或者总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困难,他可能是发生了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SID)。
当②中的掐捏行为严重到损伤自己的皮肤并长期维持,因而导致破损流血或继发感染,那这种症状会被称为慢性皮肤抓挠症( Chronic Skin Picking)。
当③中的整理行为无法实施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心神不宁,以致于影响正常生活时,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强迫症了。
你可能会在《变态心理学》课本上找到以上症状的相关信息,但“变态”这个词的翻译方式在国内心理学界早就有人提出质疑了。
实际上,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的诊断标准中,都没有“变态”这种措辞。当然,确实有很小一个类别的问题行为的确符合变态的文化含义,比如偷内裤和露阴癖(特别提示,请莫念三遍“同性恋不是变态”),但是我们讨论的“变态”,真正含义其实是“异于常态”,即属于小部分人的行为表现,并且这个行为对其他人造成了困扰,甚至影响了行动者个人的社会功能。
好的,我知道了“变态需求”与“正常需求”的关系了,可是意义何在?
一个有意思的想法是——凡是能够发展成“变态需求”的行为,都很可能对个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异于常态”的行为倾向或心理需求并不是没有根源的,比如物质依赖和赌博成瘾,这些异常行为都是扎根于人脑的奖赏系统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三类行为倾向,各自代表如下的心理需求:
①中提到的行为是为了增加感觉刺激输入保持感觉系统的整体协调。
②中的皮肤抓挠是为了增加感觉刺激,遮蔽消极情绪,转移对负性信息的关注,常见于广场焦虑和社交焦虑情境。
③中的整理行为保持环境整洁,能够降低皮质醇减轻压力,同时也为大脑减轻了不少认知负荷。
有一位海龟咨询师告诉我,一些社交焦虑患者会有可以用来缓解焦虑的辅助工具,针对这个群体的需求,“减压神器”就不能像fidget cube这样抓人眼球,最好是将功能附加在日常用品上,甚至使用过程也尽量隐蔽。
相当于一个隐形的指尖陀螺
虽然很多临床研究是以异常心理为研究对象,但研究同样也是在挖掘人类神经、认知和情感的需求模式。当我们希望把产品做到足够精细,能够更符合更多亚群体口味的时候,挖掘心理需求的原理就会是非常有意义的设计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神器”都是国外设计的(除了cube二代……),而中国原创的“减压神器”(兼具手感、质感和美感)在年轻人市场中却几乎销声匿迹。猜猜它是啥?
参考文献: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