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 为什么有的称为 公 有的却称为 王(春秋战国时期君和王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 为什么有的称为 公 有的却称为 王(春秋战国时期君和王的区别)

首页休闲益智快来连一连更新时间:2025-05-31

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 为什么有的称为 公 有的却称为 王,春秋战国时期君和王的区别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始到公元前221年止,前后长达五百多年之久。


做为最后一个奴隶社会的周王朝,自东迁洛邑后,王仍是最高统治者一一周天子。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国君的封号,仍按其与周王室的亲疏、所辖区域的大小,仍由周天子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进行加封。

但随着诸侯国之间长年的征战兼并,周王室也渐渐衰败,至后期,什么王呀,公呀,争霸者甚至都是自封。这一时间段也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5年)这时的周王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此时的一些诸侯强国要想干点事,都要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尊王平夷。

此时诸侯国的国君最高封为公爵。如春秋五霸的:齐恒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而到了春秋末年,楚国出了个楚平王,俨然与周天子平级。

还带兵来到周王城下,去掂量一下九鼎的份量,这就是"问鼎中原"成语的来历。自然招致各诸侯国的讨伐!同时也说明周王室管辖范围一两个县而已,可谓气数己尽。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最后形成了秦、齐、楚、燕、魏、赵、韩七国争雄、欲夺取天下的局面。个个国君都己自封为王。

而最后由三家分晋新成立的魏、赵、韩三国,一开始还很谦虚。魏、韩两国的前几任国君都以候爵自称,后来直接晋升为王。而赵国更能隐忍,前几任国君爵位定的更低,以子爵相称,如:如赵襄子、赵桓子、赵献子,而到了那位胡服骑射的国君,自己连升几级,直接成了赵武灵王。

这种局面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秦帝国,才得以终结。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