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些问题而陷入灾难性的胡思乱想无法自拔,事后复盘时却意识到事情的根源其实不值一提?因为纠结某些问题去找朋友谈心,结果被他们的话语点醒,以新视角思考,立刻如释重负?
当你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你的感受会发生变化,无数恼人的杂念自然会被一扫而空。
我们每天的经历都可以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如何思考,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如何。这个理念便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则。
本书是对认知行为疗法全面而易懂的介绍,覆盖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沮丧、愤怒、焦虑、自卑、抑郁等八大消极情绪。
针对每一种情绪问题,作者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解决方案和练习,帮我们挖出情绪背后作祟的错误观念,用思考和行动扭转感受,远离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李松蔚诚意推荐,拯救胡思乱想的你,抽出那根解开死结的线,不让心结留过夜!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实景演练版,更具体的认知行为疗法自救方案;揪出错误思维,扭转脑回路,终结越想越烦、越烦越想的恶性循环。
把专业心理咨询师放进口袋,一本书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精髓,整理脑内碎碎念,搞定日常小情绪。
给思维解套,让情绪新生,做思维的主人、行动的巨人,才不会成为情绪的仆人。
针对沮丧、愤怒、焦虑、自卑、抑郁等八大常见情绪问题,帮你发现和纠正错误思维,跳出思维反刍怪圈,终结精神内耗。书中收录大量案例与示范,对错误思维做出了细致、明确的分类,提供了思维监控表、逻辑与行为反驳等实用工具,并附有参考答案,手把手教你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总对自己说“别想太多了”,这本书就是写给你的。
又胡思乱想了,怎么办?这本书帮你找回好心情《 吕氏春秋》中有一篇寓言故事,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在他看来,斧子肯定是被人偷了,邻居家的儿子应该是那个小偷,于是,怎么看邻居的一言一行,都像是偷斧子的。
过了几天,这个人在山谷里找到那把斧子,原来是自己上次上山砍柴不小心丢掉的。这时再观察邻居家的儿子,不管是走路的样子,还是脸色表情,怎么看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在这个故事中,邻居的儿子前后始终没有改变,但是在这个人心中,前后的差异却很大。其中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自己的主观想法影响了。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会常常会受到各种想法的影响,尤其是情绪波动较大的人。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胡思乱想消除指南》,这是莎拉·埃德尔曼(Sarah Edelman)博士结合自己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针对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最后写成这么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练习的操作手册。
莎拉·埃德尔曼(Sarah Edelman)博士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作家、培训师,广播公司电台节目常驻嘉宾。
主业是临床工作,同时还为心理学研究者和公众提供认知行为疗法课程的培训项目。
1、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感受?
大多数人认为,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使我们产生了「相应的感受」。因此,我们会将我们感到愤怒、焦虑、沮丧或抑郁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环境。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感到焦虑;”就体现了这一点,自然认为是孩子的成绩让父母焦虑,但是却没有思考过,考试成绩只是事情的表象,父母心底的担忧实际上是孩子的升学、就业等等。
早在1900年前,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拉图就指出:人不会受事物的干扰,干扰人的是他们对事物所采取的观点。
认知行为疗法先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事情和人本身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好或坏—这些因素只是提供了刺激。
事实上,是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l A代表“触发事件”(activatingevent):即触发我们反应的情况。
l B代表“信念”(belief):即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l C代表“后果”(consequence):即情绪(包括身体感觉)和行为。
我们倾向于把“C”归咎于“A”,事实上,“B”才是我们产生某些感觉的原因。
在上面的例子里,也就是:
A:孩子一次考试不理想。
B:担心不能考取理想学校,找到理想工作,不能幸福生活。
C:焦虑。
父母“焦虑”并不能归咎于“考试成绩”,而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孩子平庸”的这个认知。
在ABC之后,我们还需要采取具体行动,那就是D!
l D反驳。
埃利斯用“反驳”(dispute)一词来形容我们对触发事件的再认知过程。
我们一旦找到了引发我们糟糕情绪的信念,下一步就是反驳。
2、消除胡思乱想的依据:认知行为疗法
在心理学领域,应用得最广泛,也可以说最有效的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就能帮我们解决这些情绪内耗。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行为和情绪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的。
比如说,今天晚上睡觉前发现自己当天的写作计划又没有完成(行为),
我无法接受自己总是不自律这件事情(认知),
所以我很烦(情绪),影响到了睡眠,次日精神不佳,专注度不高。
然后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想要停止这个恶性循环,最根本的方式,是改变我们的认知。
无法接受自己完不成写作计划,是因为我认为,我应该维持良好的自律自控,应该把所有的时间都有效利用。
而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在没有正常工作、学习的基础上,时间的有效利用的起伏非常正常,注意力分散也是大脑的一种本能,我们也没有维持时时刻刻都要自律的必要性,更不需要用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3、用苏格拉底提问法改变认知、调整行为
苏格拉底式提问也被用于心理治疗,目的是帮助揭示支撑人们思考问题的假设和证据。 一系列的苏格拉底式质问可以作为认知疗法问题,也可以用于自发性地处理令患者痛苦的思维:
l 首先要揭示这个问题。
“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想法? 有什么证据反对它的真实性?”
l 其次构想合理的选择。
“可能是另一种情况的解释或观点? 为什么还会发生?”
l 再次检查各种潜在的后果。
“什么是最坏的,最好的,可承受的和最现实的结果?”
l 然后评估这些后果。
“思考或相信这个结果有什么影响? 可能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产生影响,并且不再支持这种信念?”
l 最后换位思考。
“想象一个特定的朋友/家庭成员处于同一情况,或者如果他们以这种方式看待这种情况,我会告诉他们什么?”
比如在生活中,保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是一个很现实也很普遍的话题。我们来看一个场景。
“莉莉的丈夫经常加班,回到家的时候总是精疲力竭,不愿说话。
莉莉感到被拒绝,很伤心。
他不爱我了,如果在意我,就会花时间陪我,回家后也会跟我说说话。”
莉莉对此很是沮丧,在学习了认知行为疗法以后,她尝试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反驳自己的认知,
(1)事实是什么?
加班很久,回家后不愿意说话。
(2)我的主观想法是什么?
他不爱我了。
(3)哪些证据支撑了我的想法?
他回家后不说话,但从未表示过想减少工作时间。
(4)哪些证据与我的想法矛盾?
他有时还是对我爱意满满的。比如:
(5)我犯了哪些思维错误?
对人错觉和妄下消极结论。
(6)我还可以怎么做?
他加班是因为工作对他很重要,正在努力创业。
回家后安静是因为他累坏了。
没有证据证明他不爱我了。
我可以主动多和他沟通,说出我的感受。
或许可以就工作时间做出更均衡的安排。
经过这样的主动变换思维,进一步提问思考,莉莉不再简单地贴标签,开始与丈夫沟通、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高敏感型的人,我的情绪波动起伏很大,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工作与生活,时间久了,对自我就会产生怀疑。这本书阐述的“ABCD理论”以及“苏格拉底式提问”,对我非常有效,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用逻辑和行动解决情绪背后的问题。
“自助者,天助之”。
如果你总认为自己想太多了,那么《胡思乱想消除指南》这本书就是送给自己最好的自助指引。
总结一下吧,这本书大概内容:
1. 胡思乱想都是自我内耗。担心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与其过度担忧,不如过好当下。
2. 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为了面子压抑自己的需求,不委屈自己。
3. 凡事往好处想。改变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心态决定了我们看待事情的正反面。
4. 学会接纳消极情绪,负面情绪。也许短暂的不开心只是提醒自己该做出改变了,不要否认自己的不开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