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专家说:亲子加强沟通是关键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专家说:亲子加强沟通是关键

首页休闲益智连连逗逗消更新时间:2024-09-17

乐清建设路小学学生在使用校讯通电话与家长联系。

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因手机产生的家庭矛盾又增加了,这不,开学季,因孩子过度使用手机而来乐清市人民医院心理科咨询的市民不少。该科副主任医生宋乐鸥说,开学第一周门诊就来了10多位咨询者。

沉迷手机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防止孩子过度用手机,一些家长采用的方法对吗?宋乐鸥挑选了几个案例作剖析,记者也做了相关调查,理出了一些观点,也许可以给大家启发。

案例一

半夜偷玩手机

说再多也不听

“天还没亮,儿子就躲在房间里抱着手机消磨好长时间!他也不愿意说话,我说他一句就垂头丧气。”这几天,豆豆(化名)爸爸急得团团转。

豆豆上小学三年级,平时听话,也很独立。这个假期,白天家里就他和弟弟、阿姨在家,父母都上班。因为要写作业,也怕他无聊,豆豆爸爸把手机留给孩子用。开学后,豆豆的老师反映孩子白天哈欠连连,豆豆爸爸猜孩子晚上在玩手机。

果然如此。“这孩子有天凌晨3时许还躲在被窝里玩游戏,真是手机成瘾!”豆豆爸爸说,他冲孩子发了一通火,孩子保证不再玩了。没想到,转天天还没亮,他又发现孩子拿着电话手表在玩游戏!

豆豆爸爸感到解决不了儿子的问题,孩子有些课或者学习要用到手机,如果直接没收手机,等他下班回去,做作业就来不及。

案例二

缺少父母关爱

上网逃避孤单

“网线拔了,她偷偷接上;手机藏起来,她翻箱倒柜;批评教育,她也无所谓。我要上班,不能24小时看着她。”开学前两周,乐乐(化名)妈妈带着孩子来就诊,说着说着就哭了。

乐乐妈妈说:“孩子在寄宿中学读初中,以前不是这样的,自从假期玩手机后,作业做不完,睡眠也不够,读书也不想读,家长说什么都嫌烦。”

“你怎么才不烦?”乐乐妈妈问。“把手机给我。”乐乐说。这样的对话,在就诊前,每天要重复好多次。乐乐用手机干什么?刷短视频,看电影,玩游戏,这成了 “消除烦躁”的“办法”。

从半小时到1小时、2小时……时间越来越长。爸妈不给手机,乐乐也有“大招”:以后不去学校了,还站在了阳台边……“担心她做出冲动的事!”乐乐妈妈哭诉。

和乐乐单独聊过后,宋乐鸥发现孩子缺少关心。“我让妈妈陪我,她都不理我,她只忙工作和管弟弟!我上网就没那么孤单!”

孩子的回答解开了乐乐妈妈的疑问。“妈妈向你道歉,自从生了二胎,确实对你关注变少……”孩子听了进去。开学前一周,母亲和孩子一起看书阅读、做家务、照顾弟弟,乐乐慢慢有所变化,不怎么闹着玩手机,也更爱笑了,回到学校后,上课也比以前认真。

案例三

家长一声痛骂

他把手机砸了

“要崩溃了。”这是子涵(化名)妈妈一个月前见到宋乐鸥时说的第一句话。

子涵是大一学生,高中时在寄宿中学是名副其实的学霸。高中不让带手机,到大学有了机会任意玩游戏,一年下来,成绩勉强及格,他自己也很懊恼。“没开学前,从中午12时玩到第二天凌晨5时许,除了吃饭,他都不放下手机。”子涵妈妈说。

第一次来到门诊,子涵妈妈接受宋乐鸥的建议,和孩子做约定:逐渐减少上网时间,最后控制在每天2个小时。可一回到家,子涵妈妈没有做到心平气和,看到孩子玩游戏,就一声痛骂,结果子涵愤怒了,把手机给砸了……

转天,子涵妈妈带着孩子又来到门诊求助。宋乐鸥说,可以直接让孩子一周不玩手机游戏,并告知会产生烦躁和难受情绪,但很快就会过去,这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家长要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游泳、唱歌、聊天……缓解不上网带来的坐立不安。

孩子:爱玩手机各有理由

近日,建设路小学滨海校区某班信息技术老师对班里45名同学(其中男生23人,女生22人)做了“我为什么要玩手机”的调查,数据结果值得深思。

1. 你有手机或电话手表吗?

有手机或电话手表:85.96%;没有电子通讯设备:14.04%。

2. 你的手机和电话手表主要用来干什么?

和父母*97.76%;查资料:51.02%;玩游戏:12.24%;和同学联络:44.9%;其他:16.33%。

3. 你的手机或电话手表怎么来的?

新买的:34.69%,家长淘汰的:28.57%,赠送的:10.2%,其他:26.53%。

4. 家长对你使用手机或电话手表持什么态度?

非常支持:22.45%,不支持:22.45%,无所谓:55.41%。

5. 一般把手机或电话手表放在哪?

口袋里:44.9%,书包里:34.69%,给父母保管:55.1%,从不带去学校:26.53%。

6. 你用过几部手机或电话?

1部手:38.78%,2部:36.73%,3部:6.12%,3部以上:18.37%;

7. 你每天使用手机或电话手表吗?

10分钟以下:26.53%,10-20分钟:46.94%,20-30分钟:18.37%,30分钟以上:8.16%。

8. 你认为手机是?

生活必需品:22.45%,可有可没有:67.35%,基本不需要:22.45%。

9. 你希不希望学校可以带手机?

希望:20.41%,不希望:22.45%,无所谓:57.14%。

孩子们玩手机的理由,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天天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爸爸下班后就玩手机游戏,他看着也喜欢上了,放学就玩爸爸淘汰的手机。他游戏玩得特别溜,有时候手速超过爸爸,还经常看游戏直播,心里想的是:“我要成为一个厉害的游戏高手。”

子嫣读初一,喜欢看短视频,美妆、穿衣搭配、网络热舞……她说,利用课余时间慢慢学。高二学生小茜有自己的小圈子,喜欢二次元,每年都会看动漫展,她认为手机是社交方式的一种。

读大学的丹丹认为,很多人离不开手机,说到底还是空虚。她也刷过抖音,可是时间一长,发现很多内容虚假并雷同。她喜欢看新闻,但能控制使用时间。

家长:理念不同各尽妙招

怎样阻止孩子过度玩手机?家长也各尽妙招。小兔爸爸的办法是:如果作业写得好,奖励10分钟游戏时间。他说,孩子改掉了暑假里1天玩1小时游戏的习惯。

谦谦爸爸认为给孩子定的底线不能随便改,要拿捏得当,不放纵。周一到周五,手机由大人保管,用时打报告,双休日每天玩10分钟。妞妞妈妈则给孩子使用的电话手表上设置“上课时间不能使用,放学才能用”。

昊昊读1年级,没有用过手机,放学后就拉着妈妈下棋、聊天。昊昊妈妈也常和孩子一起看书,从不当着他的面玩手机。虞先生不支持10岁的女儿看手机,他认为,一开始就不给她玩,她就不会有玩的兴趣,而他会陪女儿阅读、玩棋类游戏。

何先生的教育理念很开放,他给上高中的女儿配了手机,安装女儿喜欢的软件。他说,孩子周末出去玩或旅行、游学时,才能带上手机;其他时间,手机都放在家里。

学校:多数禁带手机进校园

为让孩子放下手机,乐清一些学校也在想办法。“爸爸,今天你来接我时,带上新买的舞蹈鞋。”昨日,建设路小学滨海校区读六年级的王艺锦用学校电话联系爸爸。

该校校长林义说,学校禁止带手机进校园,接下来,类似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也将禁止。为方便学生在校期间联系家长,今年5月,学校各教学楼安装了多部电话,每个学生可以拨打三个亲情号码。

建设路小学副校长郑素春说,学校会布置放学后回家跳绳等体育活动,鼓励亲子活动,让孩子少接触电子设备。育英寄宿学校周一至周五是“无手机日”,该校副校长牟英海说,疫情期间,不少孩子每天和电子设备为伍,开学初,学校通过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孩子成功“断舍离”。

高年级的孩子难管理些。雁荡山旅游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但曾有个学生瞒着老师带手机进校,半夜偷玩游戏,因为长期不听劝,又无心上学,这名学生退了学。

知临中学也在学校安装80余部校讯通电话机便于学生联系。该校副校长方春认为,让学生放下手机重在疏导和管理。该校要求学生在校时间无特殊原因不能接触电子设备,将手机带到校园里的学生,手机交由老师保管,周末带回家。学生如果需要上网查资料,老师会提供手机使用,办公室电脑也能借用。

专家:亲子沟通共同成长

“其实大部分孩子没有到‘ 手机成瘾’的程度。理论上,一种行为持续12个月以上才能构成‘瘾’,来看门诊的家长,基本上警觉性都挺高,早发现就可以早介入。”宋乐鸥说,爱玩手机和网络游戏并不一定是网络成瘾。

孩子无节制沉溺于游戏,明显减少其他日常活动,从而导致个人、家庭、社交、教育和职业等领域的重大损害,出现不规律睡眠、暴饮暴食、体力下降、脾气暴躁等状况,并且症状持续一年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才将其定义为“游戏成瘾”,又称为“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范畴。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扣帽子”。

导致孩子手机或网络成瘾的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亲子关系因素等。互联网时代,不可能完全不让孩子接触网络,只要接触,网络游戏广告就会影响一些青少年。

在门诊案例中,宋乐鸥发现:单亲家庭或父母关系破裂的家庭、亲子关系差的家庭,孩子产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概率很高;一些父母有强烈的控制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都是使用命令式的,这类孩子往往存在暴力倾向,一些攻击暴力型的网络游戏就符合这些孩子的人格特征;还有一些父母习惯批评式交流,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不对,无论多努力总是受到指责,孩子就会自卑敏感,会以游戏里“一战成名”的感觉填补内心的缺失。

戒除手机或网络瘾,要从家长做起。如果孩子网络成瘾,家庭问题肯定是主要原因。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回到家手机不离手?尤其还需要对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有无出现偏差。一个没有家庭安全感的孩子、一个没有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一个童年只有培训班的孩子,很有可能网络会弥补缺少的一切。

防止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不能简单粗暴地硬抢,这样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也不能一味和孩子“做交易”,最重要的是加强沟通。

宋乐鸥说,增加亲子沟通是防止孩子过度使用手机的最好办法。她建议:在微信上建家庭群,经常聊聊天;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分享有趣的事情;傍晚亲子一起运动调解情绪;周末,一家人相约看场电影。利用碎片化时间,加强沟通,了解实际需求,这不是一个孩子改变的过程,而是一家人共同成长的过程。

“让孩子不过度使用手机,需寻找更好的替代品,而不是限制。身处这个时代,不可能不接触手机、网络,但要把握‘度’,当你陪伴孩子的时间足够多,孩子就不会想着玩手机。”她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