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抒情
直抒胸臆法技巧点拨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实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范例导引
老师啊,您可知道
李老师,您想听听我的心里话吗?还记得,去年九月份,您一到我们班接任班主任,就怀着满腔热情认真地组织大家学习女排,发扬拼搏精神。这对我们班振奋精神、急起直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来,我们班级在学校里、市里获得了荣誉,这是与您的努力分不开的。然而您的某些做法我却不尽赞同。比方,您给我们班新定了个规矩:每次学期考试成绩都得排个名次,争个第一。您以为这样可以促使大家努力,其实,那些曾经获得五名以内的佼佼者,也许会精神为之一振;然而,那些为数不小的后进生就像走迷了路,不知所措了。
就以我来说吧,成绩一贯还好,然而也有着难言的苦衷。我想,好歹我是个班长,况且您还常常鼓励我,因而我自己也觉得,该争上个前五名以内才行。否则,面子上可过不去。
学期考试刚一结束,我自己心里感到乱得很,说不准考得是好还是坏。
那天大扫除,参加的都是些班干部,个个干得满身汗津津的。您大概是想奖励我们,允许我们到您的办公室去看历史考试成绩。大家一听,心都要跳出来了,我那个紧张劲儿就更甭提了。
办公室里,大伙儿把您团团围在中间。您翻开成绩册,开始念起来:“蓓蕾,九十七……余岚九十六……曹辉九十七……”啊,多好啊!这成绩真叫人羡慕。我呢?我连大气都不敢出,心都快蹦出来了。“于丹,八十四。”——什么?才……八十四?这怎么可能?那十六分是被谁莫名其妙地抢去的?我的眼睛开始发酸,喘气也不那么均匀了。
大家一窝蜂涌出了办公室,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丧。本来就不该一块儿来看成绩的,我在心里骂自己。我仿佛不是自己用脚走出来的,而是被大家挤出来的。终于,我不再挪动脚步了,无力地靠在楼梯口的墙壁上。
第一个闪现在我眼前的,便是那一张贴在墙上的名次表。我仿佛看到,所有的名字都在打架,扭成一团。我的名字呢?则被挤到了最后。多丢脸啊,我背过脸去。那些得胜者好像都在冲着我笑。
“班长的名字怎么落到这么后面了?”
“于丹,你是怎么搞的呢……”
“班长,嘿嘿嘿……”焦急的、关切的、懊丧的、幸灾乐祸的……还有爸爸妈妈唉声叹气的愁苦神情。唉!我输了,好像是刚刚走出一个于己不利的赌场。
回到家里,哥哥无意中问起我的历史成绩,我的怨气一下子上来了,愤愤地发着牢*:“八十四,这下全完了。”“八十四还可以嘛,怎么全完了?”哥哥不理解了。唉,他怎么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它将影响总分,而且一分之差的总分,就足以决定上下两个名次啊!我没心思回答哥哥,径直回到自己的屋里,把门关上了。我靠在门上,呆呆地想着,苦苦地思索着。终于清醒多了,我感到有必要和您说几句心里话……
老师啊,您可曾知道,在这段复习迎考期间,我花了多少工夫、多少心血呀!本来,成绩不佳可以使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冷静下来补缺补漏,每一个有进取心的同学都会这样做的。然而您排名次这一着却使我慌乱了,简直有点不知所措。诚然,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飞速发展而又充满挑战的时代,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您旗帜鲜明地鼓励竞争,我认为既有胆又有识,是令人钦佩的。但是,依据一次考试分数来排名次、争高低的做法却不足取。分数并非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我想,这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创造、主动进攻的精神,不利于保护我们的自尊心和提高我们的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基础、各自的起点,这样一股脑儿的竞争,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说简直是一种束缚,一种无形的枷锁。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岂不是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以至使他们丧失自信心?这样不堪设想的后果您想过吗?您给予我们的是热情、是关怀,得到的却很可能是大多数同学的懊丧、自暴自弃或者漠不关心。李老师,您说呢?
秘诀解读
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我”对李老师每次考试都排名次的做法的意见。在写法上,直抒胸臆,坦诚相见,表达了“我”在这一次考试中的真情实感,既肯定了李老师组织大家学习女排精神、加强班级建设的做法,又对其中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些简单化做法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体现了一个当代中学生考虑问题比较辩证、全面的思想素质。
这篇文章的题目决定了要运用直抒胸臆法。因此,开篇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表述要向李老师直接诉说“心里话”。然后叙述“我”在学期考试后,看到历史成绩只有八十四分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同学、爸妈、哥哥对“我”没考好的不同神情。“难言的苦衷”叙述完后,便自然地转到向老师直抒胸臆——对李老师依据每一次考试成绩排名次的做法可能对学生的消极影响直率地提出了不同意见。
借景抒情法技巧点拨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运用借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作者都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上,也就是寓情于景。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所写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不同的心情,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心情感伤,你写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你写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更不合适。因而,写景与心情一定要一致,才能做到情景相应、情因景生。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自然景物也各有其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要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的不同特点,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抒情要真挚自然。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能虚假。虚假的感情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要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千万不能牵强附会,或给景物强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没有写景基础的空洞抒情,这些都是借景抒情法最忌讳的。
范例导引
静寂的林子
想找一片幽深静寂的林子,不论什么树种。
这里的树木枝繁叶茂,蓊蓊郁郁;有草儿青青,鲜花怒放,芳香扑鼻,鸟儿欢快的歌声悠长悠长。太阳很调皮,光线拨开枝与叶的阻挡,抚弄着林底草儿百花,一道一道,下着绝世的金光雨。几只美丽的小鸟,嬉戏在枝头,自由自在,玲珑可爱;叽叽喳喳,相追而去,优美的弧线滑过枝间。不知名的动物在身边私语切切,却怎么也找不见踪影。
置身于林子的中央,大自然与我亲密接触。闭眼,深呼吸,大自然纯净的气息流入心田,浸到血液,渗透骨髓;我的心怦怦在跳,能听见生命存在的声音。静静聆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悦耳,动听;我的心被陶醉了,染上了林子静寂的颜色,在花草树木中,稳稳呼吸着;耳朵像洗了个澡,清醒敏感,搜索着来自大自然的语言;仍闭眼,和着我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声,我好像气化了,化作一股仙气,白色的,在林间飘来游去,感知着大自然原始脉动。
在这里,睁开眼睛,活动一下脖子,叶的绿,花的红,草的青,天的蓝,云的白,完整的大自然映入眼帘,使你眼快心畅;眼睛也被清洗了一遍,花心里正采蜜的蜜蜂,上下爬动在树干上的蚂蚁,远山上在吃青草的羊群和天空漂游的云朵,山下农田里赶着老黄牛耕耘的农夫,无不清晰自然,是那种来自大自然的和谐景象。在这里,所有大自然的景、色、事、物,由眼传到心里变成了轻松爽朗。眼睛便变得贪婪了,不再想着闭上。你张开双臂变得自私了,想把整个林子,不,是整个大自然揽入怀中。
快到林子里走走吧,走到林子的深处,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步入心灵的殿堂。在这里,到处是安静,到处是音乐,到处是活生生的画面。你要说这是仙境,不如说我是神仙,只有神仙才能找到这样的仙境,才能欣赏这仙境,才能拥有这仙境。此时此刻,我虽不是神仙,但在心里自比神仙,这样,我能在心里找到一片仙境,我能在心里拥有一片仙境,我就能像神仙一样去享受仙境。
我找到了一片林子,幽深静寂。
秘诀解读
这篇美文,写景物,从树木、花草,到鸟儿和不知名的动物,细细描绘,娓娓道来,透露着一种浓浓的喜悦之情;写体验感受,从闭眼呼吸、感受心跳,到聆听自然、感知脉动,再到放眼自然、眼快心畅,最后到融入自然、享受仙境,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强烈的、醉心的、如痴的喜爱之情。
本文借景抒情,通过对静寂的林子的想象描绘,抒发了作者希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感情,全文写景细腻,抒情自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另外,作者多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咏物抒情法技巧点拨
在散文写作中,有一种散文注重对客观物的描写,但作者写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不是其本意,而是要借助这些客观物的形象,表现出人的某种品性,抒发出作者的某种情感。这样的散文,就是托物抒情的散文。这样的散文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先写客观物,再写意抒情。这类文章常采用写虚与写实、写物与写人、写实与比喻、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手法,作者的旨意一般会在文中点明。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共有5部分。第1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以前一向不喜欢蜜蜂。第2部分(第2至5自然段),写作者对蜜蜂的初步好感。第3部分(第6至17自然段),写作者对蜜蜂的进一步了解,赞美了蜜蜂的高尚。以上都是紧扣题目写蜜蜂,都是写实。第4部分(第18自然段)歌颂了农民,这一部分由实入虚,由物及人,由对蜜蜂的赞美转而赞美像蜜蜂一样高尚的农民,这是作者的本意;并且,他通过议论已在文中点明这个意思:“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上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第5部分(第19自然段),写作者梦见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是文章寓意进一步的深化。
另一种是只对客观物进行描述,作者的旨意并不在文中点明,常通篇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至于象征什么、比喻什么,作者不直接告诉你,而是让你根据他描述的形象去体会得之。比如巴金的《灯》,写了各种各样的灯:有“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灯光”,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火,有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远航的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亮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等。作者在文中虽然只写了这些灯,但我们结合他的写作年代对文章细细品味之后,不难发现,这些灯就是作者理想的象征,就是人民的希望、力量、胜利的象征;作者借助对灯的描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光明必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使人振奋并必将取得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写咏物抒情文章必须通过具体的形象,在充分的描述中表现出客观物的象征义或比喻义,物与意的结合要融合自然,否则情意的表达是苍白无力的,读者也难以产生相应的联想。比如《井冈翠竹》中,作者一开头就用“郁郁苍苍”、“重重叠叠”、“修直挺拔”、“亭亭玉立”、“好似……岗哨”、“好似……奇兵”等词句描绘了竹子外部形象,接下来又具体写了井冈竹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这是从精神气质上来写的。这里,作者通过大量的篇幅,或让井冈竹和井冈人相互映衬,或以竹写人,寓理于生动鲜明的客观物的形象中。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这里既是写竹,又是写人,表面写井冈竹,实际写井冈人,物象与写意、物象与抒情之间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读来是耐人寻味的。
范例导引
荔枝蜜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从化温泉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弄到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养蜂大厦”。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人,举动很精细。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小心心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害么?”
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待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总得往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么?”
老梁摇一摇头说:“从来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秘诀解读
本文通过对香甜的荔枝蜜和无私奉献的蜜蜂的赞美,热情赞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强烈抒发了作者愿意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感情。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层层推进,由荔枝蜜的甜美联想到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意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助联想,由物及人,借物喻人,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融情于事法技巧点拨
融情于事法,是指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此法把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寄情感于物象之中。其要点是将浓郁的感情集于笔端,表面看是冷静的记叙,而实则表现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感情,特别要抓住传神的关键细节,重笔渲染。这样一来,作者抒发的情感便不致架空,让人不可捉摸,而是有了依附与寄托,使人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记述父子相别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就堪称融情于事的典范。为了买几个橘子,身体肥胖的父亲先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然后穿过铁道,爬上那边的月台,只见“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即使如此艰难,来到“我”面前时,却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叮嘱“我”。虽然只是冷静的叙述,但我们读者却仿佛作者一样,亲眼目睹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父亲对行将远离的儿子的深切关照,心情再也不能平静,“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甚至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人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而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人们表达感情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作者把感情的冲动压在心里,通过看似冷静的文字叙述来间接地显示出来。如果运用得当,有时反而比直抒胸臆更加感人。
范例导引
一枚硬币
那年七月,我以五分之差,从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上栽落下来。我心灰意懒,收拾了笔墨纸砚,打算与十年寒窗告别。
娘说:“再试一年吧!”回忆起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景,我不禁一阵战栗。我说不试了。娘又说:“你今年失败的原因是英语差,初中基础没有打好,鼓足勇气从头学习,明年会考好的。”
望着娘充满希冀的目光,我不敢再强硬,只是接过娘递过来的一叠浸透着汗渍的纸钞,又回到县里高中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复读。
弟骑着一辆旧自行车,驮着两袋黄灿灿的小麦,给我送到学校。每当我口中咀嚼着白软香甜的馒头,却分明看见爹、娘和弟、妹吞咽玉米锅巴红薯块的情景。于是馒头变为鱼刺,鲠在我的喉间。家乡的土地是黄沙土,长庄稼不旺,产量低,我家的人口又多,五月打下的小麦吃不过腊月。为了补偿肚子,娘喂猪养鸡,攒钱让爹籴来玉米,加上一窖红薯,填充断麦的日子。玉米锅巴焦黄焦黄,煞是悦目,但不中吃,粗糙难咽,而蒸红薯煮红薯闻着喷香,吃多了却胃酸恶心。我知道一家人是从牙缝里省下来小麦,供应我读书的。
坐在教室里,我神情恍惚,眼前老是晃动着娘憔悴的身影。娘锄地间苗,娘刮锅做饭,娘缝衣补被,娘破冰浣洗……娘啊,你太苦了!过度的劳累让你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变得仿佛六十老妪。爹当村干部,整日东奔西跑为公家忙碌得顾及不了家庭,弟、妹又小,一家的重担都搁在娘的身上。爹曾心疼娘要辞去村干部,娘却不愿意。娘说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炷香。我多想丢下课本,回家扶娘一把。可我不敢,我怕娘伤心,再平添几缕白发。
上学期结束,我的成绩在全班排列二十八名,还不及一些应届新生。看来今年的高考又将付之流水了。寒假回到家中,我对娘说:“我不读书了。”
娘这次没说什么,她只是默默地忙碌手中的活儿。
除夕,按家乡的习俗,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家里包饺子。娘把一枚刷得明亮的五分硬币递给我,说:“儿,你把它包进饺子里,看明早谁有福气吃到它。”对于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做法我不以为然,但我还是照娘的话做了。
大年初一,娘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我们面前。我急不可待地拿起筷子夹住一个饺子送进口中,“咯嘣”,我咬着一样硬物,吐出来,竟是昨夜我包进饺子里的那枚硬币。娘看见了,爹和弟、妹也看见了。娘笑嘻嘻地说:“看来今年我儿是有福人了。你今年考大学,一定会高中榜首。”爹和弟、妹也随声附和,说我一定能考上大学。我脸红红的,心里鼓胀着一股躁动。
开学了,没等娘催促,我便踏上了去学校的大路。
……
秋天,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飞进我们这个农家小院,娘多年来灰暗的脸上绽开春阳般灿烂的笑意。
接下来我上学工作,娶妻生子,生活和事业一帆风顺。这期间我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爹虽说还当着村干部,但弟、妹已经长大,能替娘分担许多家务,日子渐渐富裕起来。
又是一年除夕,一家人又像往年一样围坐在一块儿包饺子。我睹物思情,对娘说:“要不是那年的一枚硬币,我恐怕难有今日。”娘听罢哈哈大笑,说:“硬币哪里代表有福没福呀,那年捞饺子时,我手指蘸着凉水,一个一个地捏着饺子,找到包有硬币的,放进了你的碗里。”
我的眼睛忽然潮湿起来,赶忙扭过头去。
秘诀解读
冰心曾在一首小诗中写道:“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母爱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让人感受到无穷的精神力量。而处在困境中的“我”最需要一点精神力量,好让本已愧疚的心灵升腾一些希望。默默忙碌着的娘早已觉察,她给予儿子的不再是鼓励的话语,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一份“天意”,它供给了儿子人生道路上不尽的前进动力。
母亲给予“我”的这枚硬币中,就渗透着催人泪下的母爱与催人奋进的希望与精神力量。文中虽然也有直接抒发情感的地方(比如“娘啊,你太苦了!过度的劳累让你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变得仿佛六十老妪”),但最感人的还是作者对于“一枚硬币”故事的冷静叙述:母亲把一枚硬币洗刷明亮,让我包进饺子;用手指蘸着凉水,一个一个地捏着饺子……而吃到了包着硬币的饺子,“我脸红红的,心里鼓胀着一股躁动”。就在这浸透着作者深厚情感的冷静叙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母爱和由母爱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融情于理法技巧点拨
融情于理法,是指作者用抒情性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的写作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用富于哲理性的议论文字来抒情。融情于理法不仅可以强化作者的感情,而且能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上升到理性高度,使读者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例如,王晓华的《〈野草〉魂》(1981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在抒发对“《野草》魂”的情怀的同时,寄寓生活的哲理,以感染并教育读者。文章抒发的感受、进行的议论有四个方面:一、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二、“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三、野草还有花落叶枯心不死的理想和志气;四、野草的奉献精神。作者通过对鲁迅笔下的野草的赞颂,引出的议论是:做人也应像野草一样,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理想和志气,要有奉献精神,要“用自己的生命装扮大地,使江山更娇,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文章就是这样,将浓郁的抒情与精辟的议论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范例导引
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索?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秘诀解读
百年之后,重读这封感人肺腑的英雄绝笔书,心情实在难以平静。革命烈士“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牺牲个人的崇高精神,确实异常感人。可以说,作者是满含着深情与血泪留下这些文字的,“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面对挚爱的妻子,临别之际悲痛至极却又强忍悲痛“忍悲为汝言之”,使人读来尤其不能平静。文中所记,不是闲情逸事,不是空洞理论,而是作者集中自己的全部情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至爱的人倾诉自己的深情与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
作者在向妻子表白自己的内心情感时,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认定的革命道路以及剧烈的思想矛盾、斗争。正因为“吾至爱汝”,所以才“勇于就死”,“不顾汝也”,并恳求妻子在自己死后能够“体吾此心,于涕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希望妻子能够对儿子“教其以父志为志”!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真是千丝万缕,千回百转,情深意切,感天动地!为了要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志向和爱情,就必须把自己“勇于就死”的道理讲清楚:正因为夫妻情深,更见爱国志坚;越是胸怀大志,越显爱情高尚。
融情于景法技巧点拨
融情于景法,就是将人物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愫暗含在人物活动场所的景观物象描写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寄寓、烘托着人物的抱负或情感来布局谋篇的一种写作方法。融情于景法体现了客观世界与内心活动,外部环境与内在气质的和谐关系,符合现实景致的本来画面,给人以真实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能由表及里地烘托出描写对象的心理特征,寄寓着描写对象的气质特征,使描写对象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并能更深刻地揭示景物描写的内蕴,创设深含不露的妙境,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景是客观的,情是主观的。面对同一客观景物,不同的感情,写出来的景物色彩也就不同。这就是说,写景必然要注入人的感情,也只有注入了人的感情,写景才能表现某种主题。因此,一切景语皆情语。运用融情于景法,应注意“情”与“景”的和谐关系,要在“景”中融情、寓志,在“情”的基调中写景,使得以“景”融“情”述“志”,以“情”配景,即为“情”选“景”,情景交融,切不可“情”“景”游离,更不能相悖。
融情于景法多用于抒情散文或抒情诗。比如曹操的《观沧海》,这是一首壮丽的写景抒情诗,是曹操的名篇。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诗中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构造出一个宏伟的意境,蕴藏着诗人的抱负。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虽感情非常奔放,但思想极为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范例导引
生活是一块调色板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一眨眼的工夫,生活全变成了绿色。杨柳吐出了嫩芽,小草探出了绿的脑袋,树枝儿披着绿丝巾挺直了腰……这时,你若静静地伫立于茫茫天际,便会感到生活呀,其实就像一种绿。一切的绿,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使我们感到生活的色彩。同时,这一丝丝绿还会使处于低谷的你,挺直了胸,昂起头,去寻找希望,去努力奋斗。
夏天满面春风地跑来了。一转身,生活变成了红色,花儿绽开了久违的笑容,火红火红的脸蛋儿冲人们一个劲地傻笑,它一定有什么喜事,要不怎么会这样红光满面呢?此时的你,站在火红花儿面前,便又会感到生活,就是一抹红,它是那么的绚丽耀眼。不经意间,你便会看到自己的前程,是那么辉煌,生活到处都充满了吉祥的色彩:红。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你也会鼓足劲,执著地追求那抹让人心动的“红”。
秋天带着丰收的喜悦笑着、跳着跑来了。突然间生活又变成了黄色。黄色是尊贵的象征,让人看了总掩不住心中的喜悦。瞧,整个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黄色:金黄的麦穗、熟透了的果子,还有那即将告别人世的树叶儿……感受着这金黄的色彩,人们看到自己,努力耕耘,辛勤播下的种子终究得到了回报。胜利的人们感受着丰富的生活,就像品尝着胜利的果实,是那么的诱人……
冬天穿着白纱裙轻轻地飘来了。生活变成了满眼的白色。感受白色的生活,你我也许会有几分沮丧、几分惆怅,甚至一种厌世的感觉会涌上心头。但是,你千万不要情绪低落,因为那丝绿正在前方等着你呢!
一抹绿,体现出的是充满希望的生活;一抹红,体现出的是绚丽的生活;一抹黄,体现出的是收获的生活;一抹白,体现出的是对生活的希望。
细细品味,细细感受,你就会发现生活就是一块“调色板”。
秘诀解读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佳作。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为了讴歌生活,使这个抽象的“生活”能看得见、摸得着,作者借一年四季最突出的色彩——春绿、夏红、秋黄、冬白,热情地歌颂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者对四季色彩的描绘,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主旨,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为抒发对生活的赞颂之情而写景的。文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