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植入“起搏器”,让患病6年“帕友”不再“抖抖抖”!

脑中植入“起搏器”,让患病6年“帕友”不再“抖抖抖”!

首页休闲益智脑脉冲更新时间:2024-05-06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运动迟缓、四肢肌张力增高、静止性震颤为主要症状。

如今,帕金森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后,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第三大*手”。在治疗上,帕金森病主要以服药为主,但随着疾病的进展,药效会逐渐递减,出现各种运动并发症。在疾病晚期可以通过手术植入电极(DBS),即俗称的“脑起搏器”,改善患者的症状。

6月3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帕金森病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成功实施了湖南省首例“丘脑核(STN) 大脑脚间核(PPN)双核团双脉冲DBS” 手术。

7月7日,经过调试开机,患帕金森病6年合并冻结步态3年的患者郭先生终于挺直脊背,流畅行走,震颤、僵硬明显缓解,这标志着郴州市帕金森病治疗开启了新进程。

患者郭先生出院时与帕金森病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合影留念(从左至右:李振勇、谢竹青、曾荣)

抖动僵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71岁的郭先6年前因乏力、运动迟缓、行走困难、震颤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刚开始,在当地接受药物治疗,症状控制尚可。

“我服用过很多种药物,比如:多巴丝肼片、森福罗、司来吉兰、柯丹等等”,郭先生介绍道,这两年药效明显减弱,疾病让它不得不长期弯腰驼背,翻身起立困难,关键是站立后开步极其费力,脚底似乎“冻住在地面上一般”,生活几乎不能自理。

入院时,郭先生站立困难

郭先生家属通过网络了解到国内有类似患者实施帕金森病DBS手术后,行走功能得到改善。而且,从2023年开始医保政策大大提高了该项手术的报销比例。

饱受疾病困扰的郭先生通过多方打听,得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于是慕名求医。

几经周折,终于做好术前准备

“郭先生除运动迟缓、僵直、震颤等帕金森症状外,起病早期就出现了步态障碍,这让我们对其‘帕金森病’的诊断持有疑义。并且,他还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脊柱背凸、椎管狭窄,低白细胞血症、贫血、营养不良等,实施手术难度大,手术效果不明确。”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帕金森MDT团队负责人、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曾荣介绍到。

随后,医生为郭先生进行了美多芭冲击试验、卧立位血压监测并PET-CT、黑质超声、磁共振检查、心理测试等多学科严谨评估,认为其仍符合诊断帕金森病,合并冻结步态,且冲击试验后患者僵直、运动迟缓与震颤的改善率明显大于30%,具备DBS手术治疗指征。

为了更好的手术效果并减少手术风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帕金森MDT团队负责人、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曾荣全面评估了郭先生的基础状况后,还联合营养科、中医科、血液内科等给其强营养支持、纠正贫血、提升白细胞,心理辅导、姿势步态训练等治疗。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童杰为郭先生实施了脊柱腰椎微创手术,解决了他长期驼背、弯腰姿势异常引发的腰椎椎管狭窄合并坐骨神经疼痛问题。术后,转入帕金森康复科做康复体能训练,2个月后郭先生体重增长了16斤,身体各方面指标都达到手术要求。

多学科联合,颅内精准植入电极

针对郭先生的复杂病情,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谢竹青主任团队联合上海长海医院吴曦教授团队,精心制定手术规划,决定为其实施“STN PPN”双核团双脉冲DBS手术。

术前

在进行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治疗前,需要进行头颅MR加CT的图像融合规划,精准定位穿刺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振勇在局麻下为患者安装头架,影像科郑海军主任、张建洲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行头部CT检查,并将CT数据与预先保存的核磁共振影像数据导入手术计划系统,计算出双侧丘脑底核靶点及穿刺路线。

术中

紧扣心弦的手术在吴曦教授神经外科谢竹青主任、李振勇医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术中精准定位,精确植入电极,术中测试信号满意,手术过程顺利。术中给予临时电刺激后,下肢肌张力正常、活动自如。

术后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周翠护士长带领阳优、何清等帕金森护理团队对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神经体征、眼球活动、吞咽、情绪、睡眠、皮肤、外周循环等进行严密监测护理。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7月7日进行了开机调试, 经过参数调整,目前郭先生行走迈步已较术前明显顺畅,冻结现象大大减少,可独立推行轮椅行走。患者与家属满意而归。

(编辑ZS。 )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曾荣 周翠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