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兵马俑,就等于没去过西安

没看过兵马俑,就等于没去过西安

首页休闲益智拼装车战更新时间:2024-09-05

“没看过兵马俑,就等于没去过西安”,西安的旅游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怎么能不去打卡呢?确实,如果去到西安旅游而不去兵马俑,是会让人终身遗憾的。

1974年,临潼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目前博物馆主要陈列展出有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秦陵彩绘铜车马及秦陵出土的精品文物。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之北,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中国的八大奇迹了。来中国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队开赴发掘现场。随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前来支援,考古队进驻西杨村,发掘工作开始了,经过一年的挖掘,一座巨大的兵马俑坑被揭开,饱受二十多个世纪黑暗挤压之苦的数千件兵马俑和数十辆战车面世了,尽管兵马俑历经两千年沧桑岁月,变得残缺不全,但庞大的阵容仍不失浩浩荡荡的威风,一股叱诧风云、驰骋疆场的气势扑面而来,坑中最前端横排3列,共计204件武士俑,他们中除了3个头戴长冠的将军俑之外,其余均是身着战袍,手执弓箭的军卒,这是一支攻击性的部队,亦为前锋,其战法必定是在战斗开始的瞬间万箭齐发,迫使敌军临战乱阵。

随后在9个过洞中成纵队,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排满了簇拥着战车的铠甲俑,这部分似乎是人数最多的主力作战部队,等前排三列勇士*出之后,后续的战车和步兵相间的这38路大军乘机源源不断冲击,形成白刃格斗,斩将擒敌的阵局。

位于军阵南北两旁的武士俑,身披重铠、手执劲弩,面向军阵两侧向外站立,随时关注周围的情况,这应当是整个方阵中的两翼,位于军阵西侧向外站立的是后卫;两翼和卫的作用在于防止敌人,拦路截击或包抄后路,以保障自己军队的战斗行动不受敌人的夹击,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目的。

这个俑坑被命名为一号坑,其规模最大,呈长方形,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它代表了一个典型的方阵格局,阵中的车马和武士俑背西面东,向世人显示了整个俑群具备了锋、翼、卫、本几个在方阵中。

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现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

发现秦俑的井址

兵马俑刚出土时,并不是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坑里,而是东倒西歪、层层叠叠地堆在坑里的,并且很多是肢体破碎身体分离的。是考古专家们用手、用刷子一点点地把这些兵马俑整理出来,再把他们的身体、头首拼接在一起,然后按照出土时候的位置放置好,我们才看到现在的兵马俑壮观的画面。

在这里需要知道的是每个兵马俑的修复成本是6-8万,其中保鲜膜起到固定的作用。

二号坑于1976年发现,在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平面略呈曲尺形,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东西最长处96米,南北最宽处84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民国的井】

【跪射俑】

跪射俑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跪射俑位于阵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做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

跪射俑出土的时候是彩色的,本来有13种颜色,可惜现在只有朱砂红。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将军俑】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

将军俑出土的时候是彩色的,翘起的鞋尖,彰显了其地位之高。

【中级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

长着一张足智多谋脸的中级军吏俑,是将军重要的谋士。

【鞍马骑兵俑】

骑兵鞍马俑,一般立于马前,一手牵缰绳,一手做提弓状。骑兵俑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腰,窄袖短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此处鞍马骑兵俑身高1.7-1.8米,身穿齐膝长襦,外披铠甲,头冠圆形发髻,双目凝视前方,马只有1.3-1.4米,那时候没有马镫,需要飞身跃起上马。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于1976年6日发现,3号坑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兵马俑博物馆(21张)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

从三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但此坑曾遭严重破坏,陶俑、陶马和战车残破较甚,坑内发掘出战车一乘,陶质武士俑68尊,青铜兵器34件。

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除了二号坑展示的几种陶俑外,兵马俑还有如下几种类型。

【军士俑】

军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1.8米。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俑和铠甲武士俑。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驭手俑】

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百戏俑】

命名为K9901号坑的百戏俑坑是很特别的一个陪葬坑,平面呈“凸”字形,坑体东西长40米,西端宽16米,东端宽12.3米,该陪葬坑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出土的陶俑,既不穿铠甲,也不披战袍,只是在下身有裳,上身赤裸,呈现出明显的百戏特色。与宫廷杂耍、表演有关。目前已修复的几件陶俑,举止神态各异,滑稽可笑,有的像是持竿者,有的像是角斗士,有的还有“啤酒肚”,腰间系着小裙子,为当时杂耍打扮,呈现出明显的百戏特色。

仔细观察兵马俑军团,你会发现,每一个方阵的士兵、军士,在服饰、武器、车马上各不相同,这显然彰显秦国军队森严的等级制度。除去对封建王权对于工匠生命的威胁(兵马俑底部镌刻工匠名可不是为流芳百世,而是为有效追责),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富有生命力,是创作他们的工匠们赋予的,如此庞大的数量,如此精美精细精彩的作品,并非流水线生产,而是充满艺术气息的私人高定,叫人敬佩千年前生活在中国土地上勤劳淳朴、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中国先民们。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正因为如此,秦兵马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数以千计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个体整体间均有差异,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使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为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经过研究还原,发现这些兵马俑刚出土时通体施彩,是一支鲜活生动的地下军团。有朱红、紫红、粉红、粉绿、粉紫、粉蓝、桔黄、黑、白等十几种颜色,并不是我们一开始看到的土灰色。只是随着时间的长久变化,色彩逐渐脱落了。

从秦俑花样翻新的发型和变化多样的胡须中可以看出,秦人的生活并不刻板呆滞,他们各有所好,有各自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

小编列举出其中的四种胡子:双角自然下垂的八字胡、络腮大胡、长须型、三滴水式的髭须,看看大家能否对号入座。

【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被称为“青铜之冠”。1980年局部试掘铜马车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被编号为1号的战车是立车、单辕双轮,车厢为横长方形,车门在车厢的后面,车上有圆形的铜伞,伞下站着御官,双手驭车,前驾四匹马。

2号车为安车,也是单辕双轮。是密闭的车舆。分为前后两室,前室是御手坐的地方,面积狭小;后室是主人乘坐的地方,平面近似方形。车马均有大量金银装饰。

气势磅礴的兵马俑吸引了古今中外大批的游客前来观赏,出土的秦俑无声地向世界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大秦帝国雄浑壮阔,秦始皇兵马俑每年还有不少新的陶俑士兵、战车和战马被发现。随着考古水平的不断提高,兵马俑的神秘的面纱慢慢被揭开,可是关于兵马俑,我们所知还是甚少,未解之谜太多,出色书画社小编罗列出来两个,供大家参考。

未解之谜1:兵马俑的兵器去哪里了?

几乎所有兵马俑呈现出“握”和“拿”的姿势,精神抖擞,不过手中却空无一物,武器已经不翼而飞,同时地上有一些散落的兵器。考古学家也无法解释其中的原因。唯一的可能性是“有人拿走了陶俑身上的武器”。这还是与“项羽火烧兵马俑坑”的传闻有关,当项羽带兵来到此处时,发现陶俑身上的武器十分精良,于是下令“缴械”,但这种说法仍然是无法被证实的一种推测。

未解之谜2:兵马俑真的被火烧过吗?

许多陶俑士兵或战马俑刚刚在出土的时候,是带有艳丽色彩的,其中还有不少有被火烧过的痕迹,经过研究人员取证化验,确实那些兵俑身上和面部的黑色为灼烧造成。那么,会是谁放火烧了秦始皇的兵马俑呢?

有人说,最大的可能是西楚霸王项羽。秦末时期,项羽带兵进入关中后,火烧阿房宫的同时,顺带也把秦始皇的兵马俑坑一起烧了,目的就是想要遏制大秦朝的“阴兵”复活。但这只是一些猜测,至今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实。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