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地标式建筑是不是纳入地名学研究的范围,学界有不同看法。但是,抛开学理上的分歧,回到“深城记”解析地名的初衷,有两座地标式建筑是不能不谈的,即罗湖商业城和深圳国贸大厦。它们作为深圳市的重要地标,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历史逻辑。
一
提起罗湖口岸,你会想到罗湖海关、罗湖火车站,或者罗湖桥,不大可能想到商场。但那里确实有一家特别的商场,叫罗湖商业城。
最早听说罗湖商业城,还是刚到香港工作的时候。有驻港资深同事告诉我,罗湖商业城很值得去,美食购物一应俱全。国内外所有知名品牌,从服装到箱包到首饰,都可以在那里买到仿制品。做工和质量与正品稍有区别,但外观几乎一模一样,价钱却只是正品的零头。我想当然地以为,罗湖商业城不过是个A货大卖场,销售对象应该主要是内地小县城或农民工,于是兴趣不大。驻港十多年,无数次往返罗湖口岸,一次也没有进去过。
这次去罗湖口岸调研疫情过后深港两地人员往来情况,也把罗湖商业城作为一个走访点。在与商业城负责人座谈中,得知这里的主要商品并不是仿制品,而是厂家直销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主体消费人群是居住在新界地区的香港中下层人士。
这就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了,对商业城的来龙去脉和运营模式产生了兴趣。一经了解,才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商场,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经济现象,值得深入探究。
▲罗湖桥
罗湖商业城作为一家综合商业体,有“魔幻城堡”之称。它本身是广深铁路深圳站及深圳地铁罗湖站的上盖物业,与罗湖海关无缝衔接,并有长途客车通往广东省各主要城市。商业城集百货购物、特色餐饮、洁牙配镜、美甲浴足、戏曲弹唱等于一体,尤以超百家成衣定制店进驻并号称可缝制古今中外各种服装而闻名。无论外观设计、内部装饰还是货品陈列,处处港味十足。香港一些中老年顾客经常结队来这里消费,戏称为“罗湖商业城一日游”。
由于政府要求深圳站广场附近的建筑物不得高于火车站主楼,罗湖商业城只有七层,可分作商业综合楼和配套公共设施两部分。底楼和一楼、二楼是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公共停车场、长途汽车站、邮政服务点、银行服务点、书店等。三楼至六楼是商场和休闲娱乐场所,楼顶天台还开设了数家粤剧体验馆。商业城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5.5万平方米,现有大小商铺1346间。内部装饰风格很别致,色调浓艳,环廊通透,扶手电梯和升降机高低错落,四通八达。
二
罗湖商业城是在*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催生中国改革开放新一轮大潮中应运而生的,项目甫一上马即成深港两地热点。整个地块不到1.1万平方米,却以4.2亿元的招标价刷新深圳售地纪录。1993年商场铺面开始发售,市场反应非常踊跃,均价每平方米6万元,“铺王”卖到每平方米15万元,创下了当时中国内地商铺物业最高价。
然而,这一高光登场,并不意味着以后的发展会一帆风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罗湖商业城注定成为深港历史变迁及两地人员往来的晴雨表。历史大潮波翻浪涌,形势比人强。
▲罗湖商业城
首先是开局热潮的降温。罗湖商业城1994年正式开业后,客源不如预期,却因租金成本高、经营定位不清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冰河期”,生意十分冷清。不少追潮入场的投资者不堪利息重负,纷纷转手,割肉出局。
1997年香港回归成为转机。两地之间日益便利的通关安排,港币与人民币的币值价差,香港同胞回内地享受到的尊贵礼遇,掀起了港人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过关消费的热潮。而当时深圳地铁尚未开通,消费者难以从关口分流到市内其他商业区。罗湖商业城由此迎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十年”,日均客流量达到五万人。由于招租火爆,一铺难求,商铺经营者受香港“劏房”现象的启发,分割招租十分普遍,一些“迷你”型铺位只有转角处两三个平方米。
然而,潮涨潮落,“黄金十年”稍纵即逝。随着一个个新口岸陆续设立,罗湖口岸作为“港人北上第一站”的专属地位不复存在,而新开通的深圳地铁以其强大的分流能力泄洪般分走了商业城的客源。同时,深圳商圈的重心逐渐从罗湖区向福田区、南山区转移,罗湖商业城周边的开发空间越来越少。传统业态在萎缩,新业态未出现,商业城一度沦为假冒名牌的聚集地,备受诟病。这片神话般的商业旺地,不知不觉间步入了“坎坷十二年”。
从2008年起,在经历政府持续多年的高压打假后,罗湖商业城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过程。但由于产权高度分散,业主多达1300多个(迄今还有680多个),近九成是香港人或者香港公司,众口难调,很难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转型起来障碍重重。与此同时,香港水货客开始出现,从多方面对罗湖商业城的经营造成冲击。不过,大多数业主在香港打拼多年,阅尽沉浮,还是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熊市”,反弹有期,毕竟这里的口岸枢纽商业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生意虽然时好时坏,仍然不乏经营亮点,罗湖商业城在曲折中前行。
▲罗湖口岸
不曾想,新冠疫情扑面而来,严格的封关措施直接把商户的最后一分幻想拍死。这三年,比开张之初的三年冰河期更加难熬。尽管业主都表示零租金,无奈没有客源,商铺纷纷关门歇业,最困难的时候只剩下不到10家铺面惨淡经营。要知道,这里极盛时期可是有1700多个各种类型的店铺同时营业啊!
商业的本质在交易,而交易缘于往来。对罗湖商业城来说,交易额尚在其次,人气历来是基本的追求。商业城的发展轨迹,与中英街的兴衰异曲同工。如今,在深港双城合作谱写全新篇章的大背景下,中英街正努力打造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罗湖商业城则抓住疫情结束后过境旅客迅速增长的契机,突出“香港城”“定制城”“时尚城”“康养城”的定位,多方发力,力图重现当年辉煌。目前商铺基本处于满租状态,复业率已达85%,多数是老商户复租,也有部分新商户入局。但毋庸讳言,面对深圳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新兴商圈,罗湖商业城从基础设施到商业模式都已大大落后,品牌塑造力严重不足。迄今客流量只恢复到疫情前的五成左右,且多为香港中老年人和外国游客,年轻消费者较少。时过境迁,辉煌不再,提升商业城业态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到了面前。
▲深圳火车站
深圳火车站塑有*亲笔题写的站名,看着半空中“深圳”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想起一则传闻。据说当年*题字时,只题“深圳”而不题“深圳站”,是因为“站”有停下来的意思,希望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往前走,不要停下来。此情此景,让人产生联想:*时代的鲜明印记是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这二者若在地理上有一个交汇点,不正是罗湖商业城以及那座饱经沧桑的罗湖桥吗?有道是:
一座商城一座桥 熙熙攘攘客如潮
往来却话沧桑事 一座商城一座桥
三
鼎鼎大名的深圳国贸大厦,与罗湖商业城同属于罗湖区南湖街道,与香港一河之隔。不过,国贸大厦的建筑时间更早一些,知名度也比罗湖商业城大得多。讲述国贸大厦的故事有很多入口,我想从一个外国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与这座特殊建筑的短暂相遇讲起。
德米特里·莫菲耶维奇·亚佐夫元帅,前苏联最后一任国防部长,也是惟一访问过中国的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为世人所知,缘于1991年震惊世界的“8·19”事件。当其时,我刚接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专业为国际共运史。苏联的一举一动都是国际共运史研究的重点,“8·19”事件关系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存亡,更引起我的高度关注。但那时网络不发达,对亚佐夫只知其事,不识其人。近距离观察他的样貌神情,还是30年后在深圳国贸大厦旋转餐厅的照片墙上。
亚佐夫1991年5月3日到访中国,整个4天行程去了哪些地方,我没有细考。结束访问前夕,亚佐夫一行来到深圳国贸大厦旋转餐厅用餐。从照片上看,当时场面还是挺热闹的,主宾相谈甚欢。只有亚佐夫一脸严肃,与周围人没有互动。他的祖国正风雨飘摇,各加盟共和国纷纷闹独立,总统戈尔巴乔夫进退失据。作为国防部长,亚佐夫心里在想些什么?
三个月后,他参与发起“8·19”事件,为挽救苏联作出最后努力。没想到事与愿违,政变短短三天即告瓦解,不但未能重振苏联权威,而且打碎了戈尔巴乔夫力图让苏联至少在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大大削弱了苏共力量,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功过是非,任人评说。当1991年12月25日傍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徐徐落下,已身陷囹圄的亚佐夫元帅又在想些什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是“苏东剧变”的主要推手,其继任者普京却在2004年11月向亚佐夫颁授勋章,作为80岁生日贺礼。理由是他在“8·19”事件中表现出来对苏联的忠诚和始终坚持和平解决事态的举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
苏联解体后不到一个月,已经退休的*同志带着家人,从北京一路往南,来到深圳,沿途发表系列谈话,深刻影响了中国命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谆谆告诫,言犹在耳。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此次行动,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重新拨正航向,掀起新一轮改革浪潮,为中国赢得今天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也登上了国贸大厦,一边俯瞰深圳河两岸风物,一边听取深圳市负责人汇报特区改革发展情况,称赞这座大楼是诞生神话的地方,说它的矗立本身就是神话。
四
常听人说,没有香港,就没有深圳。其实,深圳之名早已存在,只不过如若没有香港,估计是不会有深圳经济特区的。关于这座大楼的神话,不妨从对面的香港讲起。
时间回到1980年,在香港著名的皇后大道上,一栋66层的圆顶高楼落成,成为当时亚洲最高建筑。这座以“合和中心”命名的摩天大楼,是合和集团掌门人胡应湘的得意之作。胡应湘作为建筑师出身的企业家,他投资修建的广深高速公路和积极倡议的伶仃洋大桥,在岭南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合和中心通体浑圆流畅,尤以大楼顶层的旋转餐厅名闻遐迩。到上面去饮茶叹世界,多年来一直是各国商户和旅游者香港之行的保留节目。
那时候的香港与深圳,如果用老师与学生或成人与孩子作比,应该没有异议。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本身就表明要主动接受香港的辐射。不用说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的巨大差异,单讲人口,1980年的香港已经是一个拥有500万居民的大都市,深圳市才刚刚由宝安县改建而来,不过区区30万人。但特区的气派,一开始便展露无遗。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呱呱坠地的深圳经济特区,准备建一座地标性建筑,目标就盯上了合和中心。胡应湘把全套建筑资料倾囊相送,特区建设者也没有辜负这分美意,精心设计,大胆施工,建成了当时全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1985年12月正式竣工,旋即风靡大江南北,迄今仍作为“深圳速度”和“特区精神”的象征,屹立在历经沧桑的深圳河畔。
国贸大厦甫一开张,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据不完全统计,国贸大厦迄今接待国内外副部级以上人士已逾千数,一度被戏称为“市政府第二接待办”。其中,尤以*同志1992年初在此发表谈话并深情眺望香港的场景,独具象征意义,定格在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历史画卷之中。
五
除了官方象征意义,深圳国贸大厦也是一处承载市民记忆的地方。大厦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集商业、贸易、办公、饮食于一体。面对这座高160米、共53层的摩天大楼,你未必会对它的全部功能形成完整概念,但1-4层的商铺、酒楼、发廊以及48-49层的旋转餐厅,曾令南来北往多少游人留连。想当年,外地来了朋友,不上一次国贸大厦,都不好意思说来过深圳,东道主也觉得很没有面子。特别是顶部的旋转餐厅,几乎完全照搬了香港合和中心的设计,去那里吃一顿地道的粤式自助餐,更是海内外游客的保留节目。
▲国贸大厦
国贸大厦的外墙为铝合金玻璃幕墙,大堂设计前卫,品位高雅,中庭连廊参差的挑台和拱形顶与大厦相得益彰。楼内楼外绿草如茵,精致的盆栽植物与时令花卉相互映衬。出得大厦,但见楼前广场上,立有岭南雕塑大师潘鹤、梁明诚先生共同创作的雕塑作品《友谊》,塑造了两个青春少女手拉手翩翩起舞的生动场景。底座上有铭文介绍,这是艺术家为庆祝国贸大厦落成而专门创作的,荣获第二届城市雕塑艺术展优秀奖。作品欢快活泼,飘逸洒脱,表达了深圳人敞开胸怀,迎接八方宾朋的美好愿望,展现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明天的精神风貌。
据悉,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正在征集改革开放建筑史料,启动有关研究、宣传、保护工作。相信国贸大厦将以其特殊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在特区历史变迁和文化建构中占据重要一席。今天的香港,已不是过去的香港;今天的深圳,更不是昔日的深圳。在高楼林立的深港双城格局中,国贸大厦历经30多年风云变幻,仍然是需要仰望的存在。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晶报APP
统筹:李岷
制图:胡椒枪
编辑:李慧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