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城墙!内外瓮城合璧的正阳门为何如此特殊?

揭秘明城墙!内外瓮城合璧的正阳门为何如此特殊?

首页休闲益智三国策马守城霸业更新时间:2024-05-11

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中,为什么七座没有瓮城,六座有瓮城?这六座瓮城的规制又有何不同?南京明城墙瓮城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其多样性体现了怎样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藏品保管部主任、南京城墙研究会理事朱明娥对此进行了一一解答。

开创城墙建造内瓮城的历史

明代初年,朱元璋在下令建造长达35.267公里的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依据地理形势和城市整体布局,在东西南北四面共辟有十三座城门。其中,朝阳门(今中山门南)、太平门、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今兴中门)、定淮门和清凉门七座城门没有瓮城,石城门(即旱西门,在今汉中门广场中央)、三山门(今水西门一带)、聚宝门(今中华门)、通济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和正阳门(今光华门一带)六座城门建有瓮城。

就规制而言,石城门、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四座城门的瓮城设在城内,属于内瓮城;神策门的瓮城设在城外,属于外瓮城;正阳门既有内瓮城又有外瓮城,内外瓮城融为一体。就平面形状而言,正阳门、石城门、聚宝门呈长方形,三山门、通济门呈船形,神策门呈不规则的瓦刀形。就体量而言,神策门有一层瓮城,正阳门、石城门有两层瓮城,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有三层瓮城。

在明代之前,我国城墙的瓮城一律建在城外,俗呼为外瓮城或月城。明朝建立后,别创新格,在南京城墙的建设过程中,首次将石城门、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四座城门的瓮城建在城内,由此开创了我国城墙建造内瓮城的历史。

石城门又名旱西门(清代王翚《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局部)

《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及

其中,石城门又名旱西门、汉西门,位于南京城西,在今天汉中门广场中央。明清时期,它是南京城西入城的一个重要孔道。石城门由两层瓮城、三道拱门组成,瓮城建在城内,瓮城的南城墙与京城城墙合而为一,平面呈长方形。

清朝初年,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巡,离开南京时,都是由这座城门出城,至秦淮河登舟北返的。清朝王翚等人绘制的《康熙南巡图》第11卷专门描绘了旱西门的场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过程中,戒备森严的旱西门成为一个重要的出入口。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及此门。如第34回写道:“庄绍光悄悄叫了一辆乘小轿,带了一个小厮,脚子挑了一担行李,从后门老早就出汉西门了。”第35回写道:“(庄征君)叫了一只凉篷船,载了行李,一路荡到汉西门。”第38回写道:“杜少卿同武书送到汉西门外,方才回去。”第41回写道:“当下沈琼枝同两个差人出了县门,雇轿子抬到汉西门外,上了仪征的船。”

三山门又称水西门,位于今天南京城西偏南的水西门大街与城西干道交界处附近,原为南唐都城的龙光门。现已无存。

三山门外临护城河(今外秦淮河),城门由三层瓮城、四道拱门组成,瓮城建在城内。从空中俯瞰,整个城门的平面形状呈船形。城门南侧设水关一座,内秦淮河水由此出城,汇入城外的护城河(外秦淮河)中。

三山门自明朝起是南京的一个重要的水门,又是通往南京的一个重要驿道,南来北往的过客常常都是由此门进出南京城。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及此门。如第24回写道:“这鲍文卿住在水西门。水西门与聚宝门相近……鲍文卿进了水西门,到家和妻子见了。”第28回写道:“主意已定,一直走到水西门口,只见一个人,押着一担行李进城。”第46回《三山门贤人饯别,五河县势力熏心》写道:“那日叫了一只小舡,在水西门起行,只有杜少卿送在舡上。”

三山门又名水西门(1930年代绘制。日本石割平造编、蔡敦达译编《中国城墙图录》

跻身“金陵新四十景”之列

聚宝门,俗称南门,又称中华门、中华门城堡、中华门瓮城。它地处南京城南交通咽喉,前临外秦淮河,后依内秦淮河,南北两侧以长干桥和镇淮桥贯通,是南京城的南大门。

聚宝门为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伟、设计最奇巧、结构最复杂的城门之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高20.45米。有三层瓮城,以四道拱门贯通。每拱门皆为重门,外面一道门皆为从城头上吊放下来的千斤闸,坚不可摧;里面一道为铁皮包裹的双扇木门,牢不可破,如今千斤闸、木门均已无存,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第二道拱门至第四道拱门上方,原来建有木结构绞关亭,现已无存;但在首道拱门二层藏兵洞的南端东、西两侧墙体上,仍保存有绞关石柱一对。在首道拱门上,原来还建有镝楼一座,现仅存石柱础。聚宝门内瓮城的规制,为明初南京城墙首创。由于内瓮城设置在城门的里边,就有条件设置瓮洞(即藏兵洞),将城门守御这一明显的薄弱部位变成防御作战中的强点,这是外瓮城所无法做到的。

聚宝门上、下两层分布有13个藏兵洞,加上东、西两侧登城步道(又称马道)下方的14个藏兵洞,共计27个,可藏兵3000余人。首道拱门上层面北的中洞进深45米,宽6.85米,高6.32米,居各洞之首。这些藏兵洞在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

聚宝门东、西两侧筑有宽11.5米、长86.1米的登城步道通到城墙之上,既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也可供守城官兵策马直登城头。

明清至民国,聚宝门一直是南京最繁忙的城门。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及此门。如第24回写道:“水西门与聚宝门相近,这聚宝门,当年说每日进来有百牛千猪万担粮,到这时候,何止一千个牛,一万个猪,粮食更无其数。”第28回写道:“三人一路走出了南门。那南门热热闹闹,真是车如游龙,马如流水!三人挤了半日,才挤了出了,望着报恩寺,走了进去。”

聚宝门原本是单孔拱券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第二年将聚宝门更名中华门。1933年,为改善城南交通状况,南京市政府在中华门东、西两侧增辟城门各一,分别命名为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从而缓解了这里的交通压力,避免了聚宝门遭受拆除的厄运。抗战期间,中华门饱受侵华日军炮火的蹂躏。1937年12月13日,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寡不敌众,日军首先攻破这座城门,南京沦陷。中国守军在中华门保卫战中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

20世纪80年代以前,聚宝门常年废弃,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1980年正式开放后,在国家旅游局、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园林局及秦淮区人民政府等单位领导和规划下,采用边开放、边维修、边完善内部设施的办法,相继设立了中华门史料陈列室、盆景园等,完成了城堡四周居民和多家商店工厂的搬迁以及大量积土乱石的清运平整,全面整修了二层朝北墙体,并着力绿化、美化环境。

1983年,聚宝门以“中华古堡”的美称跻身新评“金陵新四十景”之列,沉寂经年的古城门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1988年,聚宝门以中华门城堡的名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经过多次修复的聚宝门,已成为南京一个别具特色的观光胜地,每年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达100多万人次。他们在聚宝门上观光留影,流连忘返。

中华门。视觉中国供图

唯一一座内外瓮城组合

通济门,民国时期又名共和门,位于南京城南偏东,即今天城东干道龙蟠中路的最南端,是明朝南京城南的又一座重要交通要道。通济门由三层瓮城、四道拱门组成,瓮城建在城内。它和聚宝门、三山门同属明朝南京城墙城门中规格最高的三座城门。通济门不仅规格高,而且平面造型奇特,从空中俯瞰,通济门宛如一艘扬帆远航的船,停泊在外秦淮河畔。

通济门的东北方向是明朝南京城的皇宫所在地,见证了明王朝衰亡的历史。通济门在1958年至1959年间被拆除,尽管如此,今天不仅留有通济门地名,还留有瓮城遗迹。

南京明城墙仅有神策门建有外瓮城。这种将瓮城建在城外的制度是中国古代瓮城制度的延续。继南京城之后而建的明朝的北京城,其所有的瓮城都建在城外。

神策门(今和平门)位于南京中央门立交桥东南角,玄武湖的西北角。不远处是幕府山和长江,在军事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神策门外瓮城因形随势而建,它摆脱了传统的外瓮城中规中矩的规制,具有与众不同的三大新特点:一是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二是瓮城门开在东北角,不正对城门;三是瓮城平面呈不规则的瓦刀形。

神策门外瓮城保存较为完好。2004年10月1日,以神策门瓮城为核心建成的神策门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在明朝十三座城门中,正阳门(位于今天大光路与御道街交界处以南的光华门一带)位于南京城南垣的东段,该城门位于御道(洪武大街,今天的御道街)的正南端,与宫城的正南门午门、皇城的正南门洪武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因位置显赫,其瓮城在构造上与众不同。

正阳门由城墙内侧的瓮城和外侧的瓮城组合而成,外瓮城(史称“月城”)大于内瓮城。外瓮城除了南面正中辟有一门外,在东面还辟有一门。正阳门这种内外瓮城合璧的规制,不仅在南京明城墙中独一无二,在中国城墙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可惜的是,正阳门于“文革”期间被拆毁。

神策门(德国莫理循1945年左右拍摄)

凸显明城墙瓮城的多样性

南京明城墙六座瓮城不同的规制、平面形状、体量,凸显了南京明城墙瓮城的多样性。

明朝南京乃一国之都,不仅是中央政权的政治中枢,而且是统治者发号施令的地方,同时还是中外观瞻所系。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南京城建成后,为了向国内外展现南京城的形象,显示大明王朝的国力和国威,诏令中央六部之一的礼部负责编纂刻印《洪武京城图志》,以使天下之人了解都城的宏伟壮丽,进而产生敬畏和归顺之心。

明朝十三座城门中,朝阳门地处皇宫和明孝陵两大禁区之间,太平门外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所在地,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定淮门地处偏僻,人烟稀少,这七座城门没有瓮城。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神策门、石城门、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分别位于南京城北、城西、城南的交通要道,是进出南京城的必经之地;正阳门地处御道的正南端,在十三座城门中地位更是至高无上。可以想见,朱元璋当年选择这六座城门加建瓮城,是经过一番慎重考量的,这些瓮城的修建对提升明王朝的形象、宣扬明王朝的国力和国威,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朝南京城有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组成。其中京城城墙(俗称南京明城墙)是防御的核心部分。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称赞道:“南都城围九十里,高坚甲于海内。……吾行天下,未见有坚厚若此者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来到南京,惊叹不已。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写道:“第二重墙包围着包括皇宫在内的内墙,囊括了该城的大部分重要区域。它有十二座门(应为十三座门),门包以铁皮,门内有大炮守卫。这重高墙四周差不多有十八意大利里……论秀丽和雄伟……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

南京明城墙的城墙本体、城池和城门构成了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即便如此,明城墙仍然存在软肋,这就是十三座城门。如上所述,明朝南京城十三座城门中,神策门、石城门、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五座城门分别位于南京城北、城西、城南的交通要道,人烟稠密,因此也成为最容易被攻破的地方。明朝政府未雨绸缪,从加强防御的角度出发,分别在这些城门内外加筑瓮城一层到三层不等,形成“瓮中捉鳖”的震慑作用。

十三座城门也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而建。其中六座瓮城在人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如,城北的神策门瓮城和城西的石城门瓮城,皆为依山而建,但规制、形状、体量各不相同:神策门瓮城位于城外,呈瓦刀形,只有一层;石城门瓮城建于城内,呈长方形,有两层,瓮城的南城墙直接利用了明城墙。城南的通济门和城西的三山门地处平旷之地,分别临近秦淮河的入城处东水关和出城处西水关,规制、体量相似,形状也高度一致,呈船形,蕴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之,南京明城墙瓮城的多样性,体现了明王朝扬国威、重防御、融自然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展示了守正创新的开拓性和因地制宜的天人合一性,在我国建城史上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