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弓箭手悖论”吗?就是弓箭手越是瞄准目标就越难射准,但如果箭在弦上的时候,稍微将箭头偏向一侧,反而更能精准地射中目标。
那这“瞄准射不准”的神奇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弓箭手悖论”一词早在1913年就被提出了,当时西方国家非常热衷于射箭运动,一个名叫E.J. Rendtroff的英国著名弓箭手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神奇的现象。但是当时人们并不清楚这其中的原因,只是在进行射箭运动的时候会把“瞄准射不准”当作射箭准则。
直到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被誉为科学弓箭术之父的克拉伦斯希克曼为了揭开弓箭手悖论背后的玄机,特意找来摄像机拍摄下了弓箭射击出去后的运动情况。
而在慢动作的回放下,克拉伦斯希克惊奇地发现,弓箭射击出去后并不像人们一直以为的那样是笔直前进的,而是像一条鱼那样以一扭一扭的方式游着前进,所以最初箭头瞄准的目标根本就没有用,自然也就会射不准了。
当然了,这个“游着”是个形象的形容词,准确来说,弓箭射出去后其实是震动着前进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射出去的弓箭不是笔直的,而是震动着像游出去的一样呢?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弓箭应该是一种很坚硬的运动器材,但事实上具有一定弹性的弓箭并不坚硬,甚至算得上有点软,所以人们将弓弦向后拉弯发力时,箭身也会受到影响。
不过这个时候箭身还没有弯曲,等到箭射出去的瞬间,因为松开弓弦时手指的摩擦作用,弓弦会因为惯性被弹到左边,然后导致箭头像弹簧一样向右转动,很快又接着向左弯曲。之后在箭头方向的不断改变之下,箭就会弯曲着用振动模式左右扭动着前进。
那既然箭都左右扭动着前进了,不应该更不容易射中目标嘛,为何还会出现瞄不准射的准的“弓箭手悖论”现象呢?
其实箭在“摇头晃脑”的情况下还能射中目标是因为弓箭射击的时候,瞄准目标的从来都不是箭头,而是箭来回波动的波节。
简单点来说,就是箭身上两个始终都不会动的点,即使箭身因为弓弦拉满后松开而左右扭动,这两个点也依旧不会动,所以射出去的弓箭只要这两个波节的连线是瞄准目标的,那射中目标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了。
至于弓箭射击的时候该怎么找到波节,这就要靠弓箭手的经验和对弓箭的熟练程度了。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好的弓箭手是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的。
除此之外,要想射中目标,弓就必须配备软硬适度的箭,这样箭身的抗压程度才会更好地在经过弓身的时候避免更多的摩擦,从而更加精准的射中目标。
相信现在不少的小伙伴和启明一样,了解了弓箭手悖论后,再看很多影视剧中威风的射击场面,就只剩下滑稽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