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前聊过古代地面战场上的城池攻防、军队调度、阵型布置及协同等问题。但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还有一类重要的战场环境,我们还没展开细说。
那就是——水战。历史上有多次王朝统一战争中,都发生过江面湖面的作战。那为啥不说海上呢?因为在淡水流域的水战和在茫茫大海上的海战,虽然都在水上,但在航线补给、战术装备等各方面都区别很大。
就好比同样叫张文远,在郓城县和在逍遥津,那完全是两个概念。今天,咱们先主要聊聊在淡水流域的水战到底怎么打,有没有哪些章法,又发生过哪些精彩的博弈。首先,所有的水战都源于古人对水域的探索。
早在西周金文中就有【周传】等字,后来还出现了专门负责督造管理船只的官吏,叫做【仓寺】或者【州牧】。到春秋时期,沿江沿海的诸侯国,已经开始建造不同类型的战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体型较大,有多层结构,能容纳更多水手战士的船只,叫做【楼船】。
对,陆游笔下【楼船夜雪瓜洲渡】的那个【楼船】,就是在那时出现的。一般作为水战中的主力舰。比如春秋时期的吴国,就曾花大力气强化周氏啊,也就是水军。
从公元前584年开始,他们和上游的楚国陆续打了十多次。虽然楚国拥有一定地理优势,但吴国水军更强,水陆齐发的打法也总让楚国左支右绌。为数不多的胜绩,还是在公元前525年,面对再次率周师沿长江逆流而上的吴军,楚国人强势反攻,甚至夺取了吴国的旗舰——【于黄号】。
打败仗也就罢了,现在连先王的战船都丢了,吴国统帅十分悲痛,恳请麾下士卒一起夺回战舰。他们趁着夜色,先派人混入敌营,制造混乱,然后一拥而上,夺回了【于黄号】。这位统帅就是后来著名的吴王阖闾。
10年后,他当上了吴王,抽出了究极人才组合,任命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齐国人孙武为将军。通过水陆轮番攻击,对着楚国就是一套丝滑的连招。至公元前506年,他们从淮水流域一路*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
吴国的这套操作,相当于告诉后世的军事家一个朴素的道理,谁能先打造好船队,再通过滔滔江河运兵压制对方的兵线,谁就能在战术上叠加胜率,最终破防克敌,拆家一键三连完成之变。这条逻辑也变成了此后中国古代水战中的基本模式。只不过,下一个充分体验这一模式的就是司马懿。
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憋了波大的以后,趁吴王夫差出差去和晋国争霸,他自己率主力奔袭吴国都城姑苏,另派范蠡率周师从今天的杭州湾北上入淮水,直接切断了吴国大军的退路,迫使吴国求和。就不知道金庸先生在写天龙八部,姑苏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时,有没有借鉴过这则典故。事实上,不仅春秋晚期的吴国倒在了这个模式下,后来三国晚期的吴国,本质上也是被这个基本套路给平推掉了。
更巧的是,当时交战的另一方也叫晋国。只不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此时竟无双方的水战能力,都比几百年前强太多了。先看吴国方面:为了避免被突破江面防线,他们在水流湍急的险要航道中,都设下了拦江铁索。
后世很多人光觉得这办法蠢,但忽略了能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强的水道勘察和两栖施工能力。只不过吴国强,晋国更强。一代名将王浚入川后,就派人加班加点,大力铸造强大的水师。
其中就有前面提到的那种楼船形制,最大的战舰号称能装百二十部,上面还能跑马。这是什么概念呢?汉代的一部相当于今天1米4,120部就是168米。要知道一个标准的足球场也就100来米长。
这种庞大的舰队储备夸张到什么程度呢?王浚造船厂排放的边角料,木屑碎片,直接岩浆飘到吴国境内。吴国守军眼睁睁看着水中木料一天天没完没了的流淌,愈发绝望,我们将面对一支多么庞大的水军!陈寿对此记载的相当简洁:舟楫之盛,自古未有。在这种绝望的等待中,吴国只能寄希望于铁索,能挡住那黑云般压来的水势。
但是相较晋国蓬勃的野望,霸道无仇的横江铁索也显得很羸弱。禁军水师在船头架起了比人妖都粗的火把,在风涛浪急的江水中迎上了最后的铁索。巨大的火把,熊熊的火光硬生生烧断了铁链,更彻底点燃了吴国的恐惧!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唐代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是对这场空前癫狂射人的史诗级水战,最好的描写。此前300年,此后300载,中国历史上都不曾出现过,如此惊世骇俗的睡眠攻防。这一团璀璨的火光,仿佛昙花一现般隐没在中国历史的洪流。
当然,在水面上用火不是禁军的专属。在此前此后的岁月中,水面上燃起的火光,一次次改写着历史长河的走向。火攻战术的本质是利用了古代战舰,以木质为主的结构。
虽然肯定也有防火措施,但如果用含有大量易燃物的小船冲入敌阵,顺风点火,引发连片的火势,带起烟雾,就能对敌方舰队或者沿岸防线造成巨大冲击,为后续进攻打开局面。这种组合技的爽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即火攻最重要的是最后那一把火诶!其实不然。就像宝可梦单打里总得先靠队友开枪撒丁啥的,才能让后排队友稳定强化,一穿三同理,想要实现火攻这种特殊的水上战术,最重要的是前期怎么布局。
在赤壁之战中,布局的关键点是黄盖的诈降。如果单看这一段,很多人会觉得曹老板属于大意没有闪。但其实东吴这招属于大明白:你曹操前几年不是刚在官渡之战中,接受了关键人才的倒戈,然后抓住翻盘点的吗?那现在人才又来了,就问你敢不敢激你。
现在人多势众,飞龙骑脸,如果还猜忌一个出身相对低微一点的投诚武将,你真是那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曹操吗?那以后江东的世家大族谁还敢跟你混呢?这招你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相比这种攻心战术,1000多年后,另一场火攻的布局还是要更硬核一些。那是 1363 年。
又是一位自称吴王的枭雄,带着他的舰队驶向了滔滔江河。同样是庞大的楼船,同样是绝对的兵力差。只不过这位吴王遇到了和 1000 多年前某位吴王同样的问题,攻城战打不下来。
虽然这次城里没有*出 800 人,但背后*了对方舰队,吴王赶紧回师对战,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怼在鄱阳湖里,出不来了。此刻在他对面的是曾经的小碗创业者,未来的九族消消乐,朱元璋。8 月 29 日,双方在康郎山附近交锋。
陈友谅的舰队旌旗戈盾,望之如山。但巨舰首尾相连,不离不退。朱元璋准确地发现了这一点,把自己的舰队分散成不同梯队,用火器弓弩有层次地输出。
第二天,战术发挥了一点效果。徐达、俞通海等人乘风打出一波暴击,焚毁陈友谅二艘战舰。但人家毕竟船多,底子厚实。
靠这进度,怕要陷入消耗战。更何况,陈友谅那边也有猛人。比如张定边,一度都*到了朱元璋作界附近。
若非常遇春、于通海等人救得及时,胜负还不好说。为了破局,朱元璋决定来一波大的。8 月 31 日,他趁着鄱阳湖面刮起东北风,派人驾驶七艘渔船,装备好易燃物,放上火药,伪装成其他战船混入进攻序列中。
陈友谅自身的舰队规模庞大,看着对面这些小船过来,一时无法识别。偏就是这一时的疏忽,让渔船燃起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势,一下子恹恹碧天,给陈友谅的军队整蒙了。朱元璋趁他病,要他命,组织全线进攻。
虽然损失了很多士兵和多位将领,但烧毁了陈友谅赖以纵横的数百艘战舰,逆转了胜负。那像这种水战用火攻的战术,在很多历史剧演义小说中没少出现。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里应该就借鉴了朱元璋这一段。
四大名著中的另一部水浒传,则贡献了另一种水电操作。那就是不光在水上进攻,而是转入水下。小说第 80 回,张顺凿漏海囚船,宋江三败高太尉。
中太尉高俅命人造了一批新型脚踏驱动的船只,想着一举攻克梁山泊。但是梁山水军技高一筹,他们把舰队一路引到了芦苇丛中,卡住了踏板,进退不得。同时伏兵四起,更有张顺引领一班高手水军,都把锤凿在船底下,凿透船底,四下里滚入水来。
这一波操作直接把高俅也打崩了。在央视版水浒中,这个桥段被完美地还原了出来。也由此引发了一些讨论。
古代的水战中,除了大量造舰队、水势碾压或者利用火攻突袭,能不能再搞点水下操作?翻看史料,我发现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也不算有,只能叫如有。据清代续资治通鉴记载,元末明初曾有个叫杨茂的人,非常善于墨水,也就是潜水。他的上司莫天佑盘踞无锡,跟苏州的张士诚保持秘密联络。
等到朱元璋要攻打张士诚时,莫天佑就派这位很会潜水的杨茂,走水路潜入苏州城中。但他也不看看,此时负责包围苏州城的大将徐达呀,那能让你逃过去吗?杨茂直接在阊门水闸旁,被奉命巡逻的军队给逮住了。对于这种特殊人才,徐达是比较爱惜的。
杨某也知情识趣,投靠徐达,光荣上岸。这个看起来没啥大意思的故事,就是古代史书中极少数关于战争中潜水的记载。那么水浒传里内惊险刺激的凿船操作,抱歉没有。
且不说大多数船只的船底都厚实,并非高俅那种特殊船只很难凿船,即便能,人家舰船也可以移动,你拎个锤子钉在底下,一边游泳换气,一边咣咣,八十八十的造船,是拿自己当海王,还是拿船上水军当不干活?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以农耕为总体生产基础的格局下,有必要学习练习潜水这一特殊能力的是少数沿河沿海地区的居民。最典型的当属在岭南广府内河东南沿海港湾,福建闽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一带的难民。他们有不少人以周围居以鱼为业,福家饭宅遂朝往来。
还有一些难民需要承担起养殖采集珍珠,向朝廷进贡的责任,不得不在水上水下作业。在明末出版的天工开物中,曾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潜水流程的记载,大家可以暂停看一下。还可以看到当时的潜水设备非常简陋,光捡拾蚌类都很难,更甭提下水凿船,帮助水战这种高难度动作。
所以真要说正史中的水战,可能还得回到以造船对战,远了用弓弩火器,近了接线近站的主流模式上。当然,这并不代表古人对水下作战的想象没有意义。恰恰相反,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可能刚好耳闻、目睹过类似鄱阳湖之战那样激烈的水战,正是这样的经历,才激发出作者更丰富的想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