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二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部分参赛选手合影。
本报记者 赵晓霞摄
图为2023“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河北营营员参加夏令营活动。
杨丽媛摄
图为2023“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河北营营员参加夏令营活动。
杨丽媛摄
图为2023“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河北营营员参加夏令营活动。
杨丽媛摄
日前,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河北营开营仪式在河北石家庄举办。
对海外参赛选手来说,参加大赛是提升中文水平的助推器。
张子骁来自奥地利,在国外学习中文的主要途径是每个周末到中文学校上课,辅助途径是浏览抖音上的一些相关中文视频和参加中文比赛,“不仅可以学习中国历史知识,还可以了解中国当下的热点话题和流行文化,对提升中文能力很有帮助”。
和张子骁一样,海外参赛选手中,通过中文学校学习中文的学生不少。他们表示,除了中文学校,阅读中文书籍也是提升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来自德国的周宇桓喜欢读的书是科幻小说《三体》。“我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它是一部中文作品,而且它超越了语言和民族,无论翻译成哪一种语言,都是杰出的作品。”
来自葡萄牙的项雨欣、来自日本的陈旭含以及来自缅甸的谭贤恩喜欢的是玄幻类小说。“虽然是网络小说,但题材很吸引人,也有助于提升中文阅读能力。”谭贤恩说。
对海外参赛选手来说,学习中文的最大挑战来自汉字书写。“我上的是中文学校的网课,书写汉字的时间确实保证不了。”来自瑞典的王恩泽说。
在西班牙出生长大的叶佳华也表示,对他来说,汉字书写是中文学习的难点。
他们的感受也得到了不少海外参赛选手的认同。
虽然遇到多重挑战,但大家还是希望坚持学习中文。“学好中文,不仅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还能有更宽广的视野。”王恩泽说。
本版今日刊出海外参赛选手的部分获奖作品。
阅读给了我前行的勇气
周宇桓(14岁)
我第一次翻开书本,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还在中国,我清楚地记得是一个晚上,妈妈为了哄我睡觉,拿起一本童话书,给我讲了一则有趣的童话。可当时的我实在太困了,听到一半就睡着了。我很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于是隔天拿起那本童话书,尝试自己阅读。虽然有些字并不认识,可我依旧翻阅了书架上妈妈买的一本本童话书。
后来,我开始接触漫画和连环画。因为内容以图画为主,读起来很方便,也很有趣。放学回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向沙发,拿起书津津有味地读。书中的文字很少,我就发挥想象,添加一些图画中没有的情节。那时,我最好的朋友仔仔常常坐在我的旁边,听我绘声绘色地给他讲故事。
渐渐地,随着阅读水平的提升,我希望读文字更多的书。我了解到某些漫画是根据原著改编的,便找来原著读。但是,密密麻麻的汉字和层层叠叠的书页,令我望而却步。有段时间,我不再看漫画,也很少看书,只是完成语文课上布置的阅读习题。直到有一个晚上,一切突然改变。
那天,我和仔仔回到家,看到书架上添了一本小说。虽然妈妈不在家,但我知道这是她买给我们的。对新书,我很好奇。写完作业,我就捧起这本小说读了起来,惊叹于一本小说为何会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又不那么复杂艰深?也在期待下一章的故事会是怎样的。这本小说,就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我读的“哈利·波特”系列一共有7本,都很厚,没想到,自己能坚持读完。也从那时起,我对阅读的态度出现了转变,不经意间爱上阅读的感觉如此美妙。从那以后,每次路过书店,我都会拿起一本书翻翻。
后来,我离开中国,来到了德国。刚到时,我不会说德语,在学校,同学们说什么,也听不懂,仿佛瞬间回到幼儿园。当时的我,性格比较腼腆,虽然很想和同学一起讨论那些发生在魔法世界里的故事,但是他们听不懂中文。那时,我分外想念在国内的朋友仔仔,只有让自己沉浸在阅读的海洋中,才能暂时忘却孤独。每当我读到一本新的小说,就如同在欣赏一场音乐会。书中的词句和标点就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故事情节串起了动人的曲调。作者就像在我面前指挥着乐队,而故事里的人物,像是乐队里拿着不同乐器的乐手。中文书籍陪伴我走过了刚到异国他乡的那段艰难时期。有时候,我希望自己有《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本领,一个筋斗云就能翻回中国,和仔仔重聚;我也希望自己能像武松一样勇敢,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还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那么聪明,一摇扇子就有了妙招。
可是,现实中的我依旧是一个不敢开口的中国孩子。我再度翻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哈利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让迷茫中的我鼓起勇气面对当下的问题。我开始读越来越多的书,从中汲取营养,不仅读中文,也读德文。我还试着把中文和德文版本对照着读。就像最近,我一边读中文版《三体》,一边看德文版怎么翻译。我的德语水平提高后,结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现在,我也能和他们一起讨论哈利·波特的故事,分享对魔法世界的感悟。我们也给对方推荐有趣的书籍,我推荐的是《西游记》。
阅读不仅滋养了我的生活,还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改变。书籍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安静的夜晚,也帮助我赢得了一个个新的朋友。
感谢《哈利·波特》这套书,也感谢那些鼓励我前行的文学作品,他们照亮了我前行的路。阅读,于我而言,就是一场盛大的“悦读”。
(寄自德国)
我眼中的未来世界
张子骁(16岁)
从小,我就对未来充满好奇。对我而言,“未来”充满希望,也充满无限可能。
每每和同学谈到未来,大家都会有各种美好的想象。有的同学认为,机器人会代替人类的所有工作;有的同学认为,人类将会到太空建立第二家园;也有同学认为,人类将会找到治愈所有疾病的方法……不管是怎样的想象,都显示出,科技将改变未来。
我相信,随着生物科技和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将不再是问题。我还记得爷爷饱受癌症折磨,最终还是离我们而去。如果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许像爷爷这样的癌症患者,将可以不受病痛折磨并会被治愈。
科技除了可以助力人类的健康,还可以改变人类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交通工具的智能化和科技化,将解决人类的各类出行问题。比如像我这样的马大哈一直担心开车问题,而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将会让像我这样的人摆脱上路恐惧症,也不会再为开车出行问题大伤脑筋。
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将会得到解决,智能无人机快递则会快速精准地完成物流配送。
说到科技改变生活,不得不提我的小舅。他是一名科研人员,研究方向是纳米发电。小舅为我描绘了未来图景——人们不用再用传统方法给手机充电,只要人体在运动,就可以随时对各类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想想都让人特别兴奋,而这都跟纳米技术有关。
未来,生活将会因科技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人类也会更加健康。
我憧憬着、遐想着,期盼未来到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生活的同时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我眼中的未来世界。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无法亲眼看到这些未来图景,但我相信科技会改变我们的未来,所有一切终将会变成现实。对我们来说,能做的就是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勇于探索,为创造美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
(寄自奥地利)
听听那声音
郑紫涵(14岁)
嘘!别出声!静静地听!你听到了什么?
我听到了马路上的车声、风吹过树叶的窸窣声、洗衣机的转动声,还听到了自己打字的声音。
我穿上外衣和朋友到街上散步,听到了松鼠在马路上奔跑的声音、鹅叫声和狗吠声。我也听到了朋友的说话声和我们的脚步声。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公园,听到了脚踩在沙子里的声音以及秋千荡起来时的声音。不远处,篮球拍在地上——砰砰砰地响。在这里,有人在聊天,有人在唱歌。有活蹦乱跳的孩子,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孩子的声音欢快明亮,老人的声音缓慢低沉。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中国。在这里,孩子们嬉戏打闹、欢声笑语。接着,我听到了齐刷刷的脚步声,几名战士精神抖擞地走了过来。随着他们的前行,脚步声越来越响亮。国歌响起,中国国旗升了起来。这时,你似乎还能听到心中那个自信、洪亮的声音:“此生无悔入华夏!”
有些声音能用耳朵去听,有些声音需要我们用心感受。
和平可贵,愿我们听到的都是美好的声音,愿每个人都能活出最好的样子!
(寄自加拿大)
与古诗交朋友
刘嘉言(11岁)
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在我三四岁时,妈妈给我介绍了一位非常可爱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古诗”。
第一次认识中国古诗,是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妈妈给我播放了几首古诗的吟唱录音。当时我只觉得韵律好听,于是开始跟着咿咿呀呀学唱起来。没过多久,我就会背诵和吟唱几十首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妈妈还会配合图画给我讲解这些诗歌,让我知道诗人笔下的世界。
我会背的古诗越来越多,它们也常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等我识字越来越多,可以自己认读古诗了,妈妈送了我一本《与古诗交朋友》,书中的文字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出生在海外的孩子也能够感受诗词之美。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每首诗后面的教读参考,不仅解读了诗句的内容和意义,还讲述了诗人的生活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从中,我可以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
当我朗读、欣赏古诗时,仿佛在和千百年之前的诗人开展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聆听他们的故事和理想。在诗中,我结识了乐观豪放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这本书在带给我感动与乐趣的同时,还大大地拓展了我的汉语词汇量储备。当我看到尼亚加拉瀑布,会脱口而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我置身音乐厅,听到美妙的旋律,脑海里浮现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我会想到远在中国的亲人,不禁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学习遇到困难时,我就会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勉励自己。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与眼界。
这本书让我遇见了“古诗”这样一位良师益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春风化雨一般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寄自美国)
藏在我名字里的“家风”
晋嘉谦(10岁)
“谦”字是妈妈教我写的第一个汉字,因为它是我中文名字里的一个字。妈妈说,这个字是我还没出生时,长辈们就帮我挑好的。它取自一句古诗,意思是做人要谦虚。妈妈还告诉我,“谦”是我们的家风。
在荷兰的学校,如果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老师就会鼓励我要为自己自豪。我问妈妈,人有自信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谦虚呢?妈妈答,谦虚的人有实力却不张扬,是一种不显露的自信。我似懂非懂,又问妈妈:“怎样才能做到谦虚?”妈妈笑了笑说:“首先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身能力。有了实力,不自满,要谦虚。”
她给我讲了爷爷学英语的例子。爷爷刚开始学英语时,既没语言环境,也没好的学习条件。为了学好英语,爷爷把一本英汉词典反反复复背了很多遍,还在词典的每一页标了注释。就连家里的墙上、书桌上、饭桌上,都贴满了他手抄的英文单词。为了节约时间,爷爷每次出门都在手心手背上写上英文单词,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在路上的时间。因为外文资料少,爷爷几乎每天都泡在外文图书馆里。慢慢地,他总结出一套学英语的方法。后来,爷爷不但成为口译专家,还成了大学里最受欢迎的英语教师。听妈妈说,爷爷的课堂总是挤满了学生。但爷爷从不自满,还常找学校里的外国留学生聊天,向他们请教年轻人常用的英语词汇。
妈妈也告诉我,谦虚还表现在为人处世上。她说,与人交往要包容,多看别人的长处。不用她说,我也知道她会讲姥爷的例子。我的姥爷是一名大学教授,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多次得过奖励。但姥爷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笑笑说:“我也可以当你的老师吗?”姥爷答:“当然了,你就是我的荷兰语小老师啊!”
妈妈说,好的家风不断传承,会让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成员受益。我想把我们家认真做事、谦虚做人的家风记录下来,将来给我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看。
(寄自荷兰)
我的葡语老师
夏凯翎(13岁)
爱是什么?这个问题常回荡在我脑海中。初夏,窗外的风轻轻吹来,吹动了挂在桌边的风铃,随着风铃清脆的声音,我的思绪不禁拉回到几年前刚来到巴西不久的那个午后。
那天,他推开了教室的大门,阳光也随之透了进来,洒在他身上,金色发丝特别显眼。他说自己是新来的葡语老师哈蒙,当知道我刚来巴西,什么也听不懂时,说了一句中文:“加油”。
哈蒙老师对我很有耐心,从基础的拼字和读音开始教我,纠正我的葡语读音,也教我怎么拼读我的名字。当我听不懂他在讲什么时,他会拿出手机翻译软件来解决我们语言不通的问题,往往需要反复讲解,直到我听懂为止。他总是笑呵呵的,一次也没有发过脾气。就这样,伴着指尖划过书页的声音,我们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葡语学习。
在这期间,我们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比如,哈蒙老师知道我是华裔后,讲了他在中国旅游的故事。他告诉我,在爬长城时,他被采访过,并和我分享采访视频。视频中,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当时的巴西正处于炎热的夏天,蚊子很多,我被咬了好多包,很是难受。哈蒙老师看到后,特地跑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给我买了药膏,还叮嘱我回家后一定要按时用。
两个月后,我转到了新的学校。之后,我再没见过哈蒙老师,但我感谢他对我的教导,不仅让我学会了葡语,还让我交到了当地朋友。哈蒙老师对学生的无私付出,温暖了我的心。他就像光一样,照亮了我的葡语启蒙之路。
(寄自巴西)
链 接
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始创于2000年,是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共同主办的世界性华人写作比赛,至今已成功举办23届。
23年间,大赛得到了海内外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参赛学生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子女,参赛人数累计达到数千万人次,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
第二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设置了科技、创新、传承、人生、阅读、谦让、家风、博爱、未来等多个开放且富有深意的征文主题,吸引了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所学校、280多万名学生参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