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打针”,说10000句都不如这1句……

“妈妈我不想打针”,说10000句都不如这1句……

首页休闲益智我不想打针更新时间:2024-09-08

“我不看我不看,看不见就不疼了!”

一个幼儿园排队采血的萌娃哭成一片,其中一个瞥一眼赶紧捂着眼睛的小男生实在太萌了,人们忍不住给他的心理活动配上了画外音。

这样的场景实在太熟悉了,回想女儿刚满月打疫苗时没哭的场景,我给孩子他爹报喜说,别的孩子鬼哭狼嚎,我家的岁月静好,真是一个天使宝宝。事实上,有经验的妈妈们都知道,刚满月的娃不是不哭,只是还不知道打针是什么罢了。

孩子有多不想打针?不想到宁愿被妈妈揍一顿!前不久看到的视频中,小姑娘就哭着说妈妈我不想打针,你揍我一顿吧。

被妈妈揍一顿也就皮疼一下,被针扎可不一样,那是要戳到肉里面的,还会流血,太疼了!

看着视频中哭得梨花带雨的小萌娃们很可爱,也会被他们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给逗乐,但想象如果是自己带着一个哭的死去活来,在怀里扭来扭曲,超级不配合的孩子打针,那感觉就是谁经历谁知道了。

有人说,带娃打针按照父母耐心余额会有不同的回应:

耐心100%:慢慢引导,温柔以对,“一点也不疼,真的”,“你看那个小哥哥一点都没哭对吧,勇敢一点”“没事儿的,妈妈不是在嘛”。

耐心80%:利益诱导,转移注意,“没事儿,就戳一下,很快的,听话,打完我们看一集小猪佩奇”“你好好打针,打完针我们就去买个气球好不好”“妈妈带了你最爱吃的饼干,听话,就一下就好了哦”。

耐心50%:严肃批评,道理为王,“我们来讲道理好不好,我们出门的时候妈妈是不是跟你商量好的,今天去打疫苗,咱们像男子汉一样不哭,你也答应了对不对,那说话就要算话”。

耐心10%-0%:恐吓吓唬,扬汤止沸。“你再哭我就不理你了”“再哭大灰狼就要来吃你的小手了”,或者直接按住手脚不让动弹。

这样的回应无论是怎样的方式,都没有正面回答孩子的“我不想打针”的这个话题,在父母眼中再小儿科的打针,在孩子眼中中它可能都比被爸妈揍一顿还恐怖。

只有感同身受,做出积极的回应,那个被理解的孩子,才会真的接受打针,变得勇敢。

01

允许孩子脆弱,害怕也是孩子的权利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特别暖心的视频,国外一位爸爸带着女儿去打针,孩子也非常的害怕,于是爸爸就和护士上演了一场打针的戏码。

护士先是给爸爸用酒精棉球擦拭了胳膊,并告诉孩子要在这里打针了,爸爸立刻表现出特别害怕的表情,并且学着孩子的样子开始大叫,女儿立刻被逗的直乐,接下来护士要给孩子打针了,尽管经过刚刚逗乐,心情已经缓解了一部分,但孩子还是有些害怕,不愿意打针。

于是爸爸又换了一只胳膊,再重复了一次。并告诉孩子,它会有一点点痛。

这次轮到孩子了,她叫出声完成了打针,爸爸立刻给孩子点赞“good job ,good job”!

为视频中如此有耐心又有爱心的爸爸点赞,在他眼中,感同身受的陪女儿经历,比指手画脚的讲道理好使多了。

因为父母觉得打针不疼那是成年人的感受,别的孩子打针不哭那是别的孩子,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不一样,不必强求自己的孩子要事事坚强。

脆弱是孩子的权利,害怕是孩子的护身符,允许孩子哭泣是父母对孩子尊重的第一步。

有人说,那怎么行,打针都要害怕,以后遇到真正的困难怎么办?现在我们在身边,以后我们不在又怎么办?哭就要哄着,以后再哭怎么办?

能理解这样的担忧,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好好成长,做一个敢担当有责任的人,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切不可把尊重孩子和溺爱孩子混淆起来。

为了不溺爱而忽略了尊重,顾此失彼不如给孩子放声大哭,拥有脆弱时分的权利。

毕竟给孩子尊重是陪同孩子成长,而给孩子溺爱只是代替孩子成长,两者只要稍稍用心,必不会越界。

02

不愿意和你说感受的孩子,才是真正要担心的

前不久一个迷路的小男孩来到派出所,让民警们头疼不已。

孩子既说不出家长电话,也不知道家里地址,在派出所不认生吃饭吃的特别香,不得已发了个朋友圈:熊孩子,爱吃肉,速来认领!

很快孩子的父亲赶到派出所接孩子,但得知走失缘由,实在哭笑不得:

原来是孩子害怕打针,就一个人偷偷溜走了。

看似觉得搞笑,实则令人担忧,孩子宁愿偷偷溜走,也不说出不想打针的话,或许是知道说了也没用,幸亏迷路后寻得派出所的帮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比起哭闹表达脆弱和害怕,一声不吭的孩子才最让人担忧,因为你不知道他的痛,也就不能给予你的爱。

最近一名6岁的女孩被钢钉击中的新闻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孩子跟随爸爸去了工地,却不慎触发气钉枪被击中,可孩子却没有和父母说起这件事,直到胸口疼痛难耐才和父母坦白。

去医院发现,钢钉距离心脏仅仅26毫米,索幸,经过治疗,孩子已经基本康复。

气钉盯入胸口,连看看想想,都觉得疼,孩子却因为害怕责骂而选择沉默,最后实话实说一定是真的疼得无法再忍了。

这样选择自己承受的样子太让人心疼,可也让人担心。

好在没有引起不可逆转的严重结果,否则真是一辈子的伤痛。

以为孩子不喊疼是懂事,其实孩子只是默默的对自己下狠手罢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懂事是很深的绝望,它真的不是个好东西,它表面上是为家长带来省事的好处,也许骨子里就是出于恐惧。

恐惧父母的责备,害怕不能完成父母的期待,疼了,不说,生病了,不说,渐渐的,就什么也不说了,看似成全了父母,却是委屈了双方。

那个不想和你说出自己感受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乖巧听话,不是因为拥有了很多爱,而是因为积累了太多的惧。

03

直面疼痛,做善解的父母

最近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觉得尹建莉老师在引导女儿面对打针的方法超赞。

女儿圆圆身体不舒服需要打针,但她非常害怕打针,尹建莉老师先是温和的告诉她,打针可以让病好了,就舒服一些了。

这时圆圆在理智上可以接受打针,但内心还是害怕的,这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在家都是答应的好好的,等真正要打针的时候就腿软了。

圆圆在要打针的时候就问道“打针疼不疼?”

尹建莉老师直接说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

同时她还让圆圆回忆了一下当时摔屁股有多疼,圆圆很认真的思考了下说一点点疼。

这就圆圆对打针的疼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此时此刻,孩子还有些紧张,于是妈妈再给孩子打气。

尹建莉老师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

书中写到:这样的方式既给了孩子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孩子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当孩子害怕,不想打针时,当他因为打针而大哭时,她给他一个积极的回应,远好过于夸大或缩小现实,用哄骗,收买亦或是逼迫的方式让他勇敢。

我们的孩子都在慢慢长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的不想做不愿做和害怕做,但请相信他们自己也在努力的克服,并勇敢面对。

所以,给那个努力去勇敢的孩子一点时间,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温柔以待,他定会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