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一定要清楚一件事,无论是旅行指南、旅游攻略、还是游记,都是别人写的,而旅行是你自己的。就像生活,别人过的无论多好那都是你看到的表象或别人想呈现出来的样子,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过的精彩,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注意到微信里流传的一篇戾气很重的文章中提到了几个有意思的事:斯里兰卡狮子岩博物馆网上攻略没人写所以大家不知道,第二个是去到海边发现钓鱼的都是收钱给游客表演的。于是这位作者把锅全都甩给了网上的攻略。
那篇文章的部分截屏:
看到这里,吓得我赶快看看我们的旅行指南是怎么写的,在我们的斯里兰卡指南中,开篇旅行者忠告章节中就明确告诉大家这个渔夫已经是收费表演性质了,以及在狮子岩章节中单独推荐了这家博物馆……
回过头来才发现这位游客只是匆匆看了几篇游记,她看到的游记和攻略中,或许恰巧没写到这些。归根结底,谁叫她没有看穷游锦囊!
说到这必须要谈谈“游记”、“旅游攻略”、“旅行指南”的区别了。
首先说说“游记”
游记是以个人身份发表的一种主观记录。游记的优点:代入感强,事无巨细,再加上海量图片,配上点儿煽情的文字,就能随时随地带你飞。不足之处:个人单次体验,个人观点,特定季节时间,按个人喜好安排的路线,信息主观、不具有普遍的完整性。
如果是一篇视角独特、内容全面的游记,的确可以启发我们的旅行灵感。然而在这个自媒体爆文、论坛热帖不断涌现的时代,诱惑的标题、海量的明信片式美图(最好还有面容姣好的真人出境)、新鲜的文字(再加上一点冲动或让人热泪盈眶的情怀),都是燃爆我们“想去”按钮的因素。因为当人们看到这篇游记时,都期待着能有同样的体验,期待此时在电脑前看帖的感受,就是彼时在目的地的真实感受。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事是——提醒自己冷静三秒钟:
游记里通常写的一定是作者希望给你看的,所以不要对大部分游记内容有任何客观性的要求,因为作者没有义务这样做。就拿斯里兰卡来说,大部分游记作者把高跷渔夫美美的照片晒出来,对于作者来说,这就足够了,至于是不是花了钱才照到的“摆拍照”,作者在文章中没有义务要告诉别人。因为大部分游记作者展现了美,而自己承担了丑的一面。
除了不够客观之外,游记中的图片可信度也许要仔细辨别,再想想换个季节是否能见到同样的景色,冷静下来之后再去思考线路中的景点体验是不是真的感兴趣。面对热门目的地的热门游记的时候还要意识到,篇尾的阅读量和点赞量已经在预警——有数量庞大的用户和你有相同的感受,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ta们会和你一起挤在这篇游记的某个景点之中。
再来看看“旅游攻略”
“攻略”一词,往往指按照一个线性逻辑,逐步通关,达到某一目的。往往用于描述游戏的过关方法。在旅游行为中,攻略和游记的意思更加接近,因为大部分游记作者抛开美图和抒情,若根据自己的路径提供了自己的详细行程,包括从A地点到B地点,乘什么车?住哪里?看什么景点?吃的什么?一篇游记就兼顾了攻略作用,如果只有干货就能直接称为攻略了。“攻略”的优点是完全依照其方法,顺利通关达到目的往往没有什么问题。不足点是“攻略”这种形式依然是个人经历的一种主观记录,很难具有普遍的客观性。遵循攻略的旅行,依然是借助别人的经历。试想如果一万个人看着一篇攻略去到一个目的地,那会是什么场景?
热门游记或攻略之所以成为热门,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你自己选择了热门,就像去了麦当劳自己点了销量冠军巨无霸之后,还要抱怨巨无霸十年味道都没变,而且看见邻桌以及邻桌的邻桌全在吃巨无霸套餐,你的心情可想而知。而如果你点了一个新配方的汉堡,却往往会抱怨新配方怎么还不如巨无霸好吃?这就是现实情况,当你自己不知道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期望于借助别人给你的想法,但结局通常都不是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