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劝,买了看似完美的"增程汽车",使用1年后真的很后悔!
在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各种动力技术百花齐放,其中不乏一些看似"完美"的折中方案。增程式电动车就是这样一种备受宣传的"过渡产品",它结合了纯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的优点,似乎可以两全其美、一石二鸟。可是这种极具吸引力的混合动力方案,在真正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却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深深的失望和后悔。
什么是增程式电动车?它集纯电动车和燃油车于一身,有电池供电的纯电动力系统,同时也备有较小的燃油发动机。在电池电量充足时,可以像普通纯电动车一样静音无尾气地纯电动力行驶;但一旦电池电量不足,燃油发动机就会自动启动,通过发电为电池组"增程",延长行驶里程。这种设计最初被认为可以避免纯电动车里程焦虑,又能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是"有备无患"的"过渡方案"。
然而,实践使用过程中,增程式电动车暴露出了诸多让人"后悔"的致命缺陷。首先就是其复杂的混合动力系统,造成了制造和维修成本的高昂。两种动力系统的集成无疑增加了整车的复杂程度,部件更多、故障点也就更多,维修保养难度和费用陡增。有调查显示,相较于纯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增程式电动车的长期使用成本更高。
其次,为了容纳两种动力系统,整车重量较纯电动车明显加重,这无疑影响了加速、制动等动力性能表现,也加大了电池的负荷压力,进一步拉低了纯电模式下的实际续航里程。由于电池组体积和重量本身就占用了较大车身空间,两种动力系统的重叠设计也使得增程式电动车的可使用空间偏小。
更为人诟病的是,在电池电量不足时,燃油发动机"增程"启动往往会伴随明显的震动和噪音,使驾驶体验大打折扣,难以像宣传的那样"平稳无缝"切换。有消费者反映,增程发动机的启动往往较为突兀,在行驶过程中切换混合动力状态时也常有抖动和噪音困扰。这种毫无预警的啰嗦体验,无疑让人失望至极。
最令人"后悔"的,是增程式电动车纯电续航里程过于有限。大多数产品仅能保证60-100公里的纯电续航,高功率快充也使电池循环寿命略显不足。一旦进入燃油模式,其燃油发动机的排放尾气实际上和普通燃油车无异,这也意味着无法真正做到"零排放"。
因此,尽管增程式电动车最初被宣传为"过渡产品",但实际使用体验远远逊于预期,无法真正兼顾纯电动力和燃油动力的优势。最早热衷于这种方案的消费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蜜月期后,纷纷表示对"后悔"选择这种看似完美的方案。
更有不少专家和分析人士指出,增程式电动车的出现本就是一种临时权宜之计,目的是借助增程系统掩盖纯电动车当时较短的续航里程,是汽车制造商权衡市场需求而采取的过渡方案。而现在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已经突破了300公里、500公里的瓶颈,再加上充电设施不断完善,所谓的"里程焦虑"也在逐步消除。增程式电动车自身复杂的混合动力结构,不但造成较高的制造和使用成本,而且已经丧失了当初的"过渡"意义,未来必然被纯电动车所取代。
现实使用体验的教训昭示我们,任何新兴科技概念和产品推出时,宣传包装都难免有些"太阳花"。然而,一旦进入大规模普及和长期使用,这些宣传噱头很快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戳穿。就像当年那些声称的"完美电池"、"安全无虞的核电"等,几乎没有一个例外。不能被华丽包装所蒙蔽,必须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审视新技术及其产品,既要看到它的确有一些优势和前景,同时也要客观分析其潜在的缺陷和局限性。
对于增程式电动车而言,当初被吹嘘为"集两种动力优势于一身"的过渡产品,却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高成本、低性能、有排放等诸多弊端,令人大失所望。越来越多消费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感到后悔,体会到了套路营销的痛楚。这应当成为汽车企业和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沉痛教训,不能再被噱头和口号所裹挟,只有切实解决产品短板,汲取使用反馈,持续创新和优化,才能在未来占据市场制高点。
展望未来,以纯电动力为代表的真正零排放方案,必将成为行业发展主流。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电池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突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必然还会存在曲折。因此,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消费者而言,对任何新兴科技和产品,都要保持客观理性和适度审慎的态度,既不能被表面吹嘘迷惑了双眼,也不能因噎废食、observident了前景。只有在激烈竞争和严格实践检验中孰优孰劣,我们才能真正获得长足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