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了,我在这里祝愿所有的学子都能够金榜题名。
愿学子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那再过一段时间,各地的高考状元就要新鲜出炉了。而我们现在的高考状元,则类似于古代的“文状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像“状元文化”这样魅力持久,影响古今。
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状元”这种文化现象。
状元,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
而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当时朝廷通过设立各种科目,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官吏,这就是后来的“科举制”。
那么科举制在主观上,通过严格的手段,把人为的徇私舞弊排除在外。
在客观上,科举制打破了由贵族子弟垄断官位的局面,打通了社会底层上升的通道,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创新。
虽然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但是我们在隋朝的文献记录中却找不到状元的记载。
因为隋朝只有十几年的功夫,隋炀帝连自己都玩没了,哪里还能找得到状元的资料?
我们今天能够找到的是明朝人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清朝人徐松的《登科记考》。
在这些著作中,我们能找到的第一批状元是来自唐代的。
历史记载,最早的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武德年间的进士科状元孙伏伽。
孙伏伽,贝州武城县(今德州武城)人,他在隋朝是万年县(今西安境)的法曹,相当于万年县的法院院长兼公安局局长。
等到隋朝灭亡后,“孙院长”失业,转投大唐,当了公务员。
继而在唐高祖武德五年,也就是李渊当政时期,正值朝廷招考,孙伏伽参加了科举,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这孙伏伽,就是我国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我们中国的科举,有将近13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古代,读书人想要做官,就一定要参加科举考试。
以明清的科举考试为例,一通考试流程下来,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复杂和艰难,假如你是一个考生,想高中状元,第一步就需要参加县一级的“童试”,通过之后就是“秀才”;第二步则是秀才再参加省一级的“乡试”,考中的叫“举人”;第三步是举人在礼部参加“会试”考取贡士;第四步则是贡士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内,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才能考取“进士”,进士中的第一名则是“状元”。
这一圈考下来,想中状元的读书人,就算没添孙子,儿子也都“打酱油”了。
正常情况下,读书人考中“秀才”时,基本上都已经结婚了,更有甚者,清代有个广东的读书人,考中秀才时都已经98岁了。
这个年龄,本来是可以恩赐举人,但老同志不服输,终于在乾隆五十一年考中举人。
老同志身体好,活了120岁,生有23个儿子、12个女儿,有孙子29个,曾孙38个,玄孙2个。
考中秀才都已经如此艰难,想当状元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每次科举考试,状元在全国就只有一个。
因此很多人终其一生,连角逐“状元”称号的资格都没有。
这样繁复的考试流程和极高的淘汰率,使得很多希望考取功名的读书人,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年逾古稀。
所以说啊,但凡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年龄都已经很大了。
那历史上有没有年轻的状元郎呢?当然有,但是并不多。
有记载的,比如:宋代的寇准20岁就中了状元,欧阳修是24岁,范仲淹是27岁考中的状元。
到了明代,费宏是20岁、周延儒是21岁考中了状元。
那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中看到,才子考中了状元,金榜题名之时,也是迎娶公主之日。
但实际的情况是这样吗?
且不说大部分状元郎考中之时,都已经一把年纪、老么咔哧眼了,就算是青年俊才、蟾宫折桂,也很少有迎娶公主的。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驸马状元,有记载的只有一位,就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郑颢。
所以说古代考中状元的艰难,远不是今天的各省高考状元可比拟的。
我们今天的莘莘学子,也和古代的读书人一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十年寒窗,期望可以走入大学之门。
读书,自古至今都是寒门上升的最有效的捷径。
所以啊!我祝愿天下的学子们,都能蟾宫折桂,不负十年寒窗之苦。
好了,今天和大家聊了“文状元”,下一集我们来侃侃历史上真实的“武状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