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从何时开始用香的?答案可能令人震惊,香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传说时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燃烧带有香气的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可以说香道开始于远古蒙昧时期。
发掘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初始香道是以闻香味为主。鉴真东渡,香道传入日本,初期阶段也重视香味,中国人喜欢将香囊挟在肋下、腋下。有人还将香料涂在靴子上。十八世纪中期日本的香道完全体系化了,但在发源地中国,香道已经式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香为何物了。
我国近代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香道几乎处于灭绝的边缘,近几十年来,又由于受化学合成无所不能时代的长期统治,天然香料一直受到冷遇,香道已失去原有的风采。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香道”起源于中国,中国应拥有和发展属于自己的“香道”文化,更要好好传承下去。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宋代陈去非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的态度: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文人们把用香视为风习,把爱香当作美名,唐宋以后风潮更胜。虽然其中也不免有很多附庸风雅之辈,但文人的这种积极态度确实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之时也要专设香案。香料贸易及制香业随之也更加兴盛,香文化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读李商隐写香的无题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我很喜欢的一首,起句最高,迷离恍忽。短短八句之中,就有两处涉及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