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伟老师聊太极[19]

康伟老师聊太极[19]

首页休闲益智析微明茬更新时间:2024-05-10

康伟老师聊太极[19]

练拳是在练功能

前辈说,推手是拳里练出来的,其实就是拳里功能的作用体现,没有拳里来出来的那些功能,就不可能有太极推手的效果,不用力,不生力,放松放空,周身轻灵无阻碍,都是拳里练出来的身体状态和功能,推手时就起作用了。

现在的人,练推手的不练拳,天天在那里瞎推,所以只能练成摔跤了,把人摔倒了就认为是太极功夫,实际和太极功夫没任何关系。

不练拳,就是因为根本就不知道拳在练什么。

中正

我们天天在嘴上说练太极要立身中正,但什么是中,什么是正,我们连这两个字所达的意思都没搞清楚,更别说去实现了。

不偏不倚谓之正,

无过不及谓之中,

中是中,正是正,

中则定,正则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你先让两边都平衡了,你都达到不偏不倚了,你就正而不歪了。

搞不清真正的“正”的概念和控制意念,你就是把身体立成一根直直的棍儿,你也没有“正”,你也是个歪的,而且是大偏大歪,和太极拳要求的“正”背道而驰,谬之千里!

聊聊《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网络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主要意思是:正反相背,实而相成,欲成于此,必因于彼,万事皆相反相成,见之成必反窥其因,犹鱼之所成,必因于其渊,无渊则必无其鱼也。

所以,上次说起太极拳向世界普及,确实只看见了形,里面的真正东西是看不见的。

最后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怎么解释?

这个“利器”在道学里是什么意思啊?这个搞不清,根本就是瞎解。

“三十幅,共一毂(gu 车轴,车的幅,即车条,都与车轴相连),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

这里说的意思是,有,是无的”利”,就是说,我用的是无,产生了的“效果”就可以看的见,摸的到了。

比如我们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思想指导了行为,行为又产生了效果,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行为和效果,而真正起作用的根源是那个看不见的思想!

所以“有”是“无”的“利”,即有是无的效果体现。

所以,这个“利”,是“效果”的意思。

然后再说说“器”是什么?

形上形下,道器犹分;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

道本虚无,道者虚也,无形无象;

器者物也,实也;

就是说,道是无形无象的东西,是虚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思想,性质等。

而“器”,就是指有形有象,实实在在,看的见、摸的着的实物实象。

所以”利器”,就是所有能体现出来的现象,效果,方式,方法等等,但产生这些东西的内在因素,根本思想,没法通过这些“利器”看明白的。

所以叫“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现在再看看网上的这个解释,太糟蹋老子的思想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思想和超凡智慧,就这样被慢慢的歪曲和葬送了。

说"根"

“落地生根,入地三尺,左弓右蹬,前弓后蹬。通过蹬脚,加大支撑力。”用这些概念练拳,都会把腿练坏了。

而“脚膝盖与脚尖垂直对齐,不得超过脚尖,脚步移动时,膝盖和脚尖方向要保持一致”这些说法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上膝盖的问题。

要撤掉脚下的力,通过虚领顶劲,开胯、屈膝是可以做到的。

“上动下必随着,下动上必领之”,用上身拎着下身动,这才是真正解决膝盖问题的关键。

一句其根在脚,发于腿,毁了多少人的腿。根到底是什么意思都没搞清楚。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把这段话搞清楚,就知道我们祖先说的‘根’,到底是什么意思,和我们现在的解释完全不是一回事。

根者,性之根也,谓之“性根命蒂”。

传统文化里根的意思,是性之根,也就是最根本的性质,那么这个最根本的性质是什么呢?

又言之:根者虚也,无也。

所以太极拳才要练神还虚,即回归最根本的性质。

所以,其根在脚,说白了就是根性在脚,也就是说虚性在脚,不把脚底练成虚性,太极拳虚空的效果是不会有的。

所以前辈郝少如描述太极拳:

初级阶段如在水底,(即你的脚是实的,踩在地上的)

中级阶段如在水中,(即你的脚慢慢的虚了,像漂在水中不着地了那样)

高级阶段如在水面,(即你的脚越来越虚,好像能漂到水面上那样)

所以,太极拳才有脚踏浮萍,如履薄冰的描述

脚下至虚至灵,这才是真正太极拳的实质东西。

也是真正的‘其根在脚’的真正意思。

现在一看其根在脚,所有的人都在讲如何脚下蹬地,如何立地生根,

那是南拳啊!!!

这么个练法,太极的引进落空下辈子也别想有了。

虚空之性打根儿上就没练过。

现在不少太极拳的训练要求,其实是外家拳的东西,跟真正的太极谬之千里。

前弓后蹬,左弓右蹬,身体要立直,不起伏…

不把自己练木了,练废了才怪!

欲知此中真消息 需寻脊背骨节中

脊柱要用意识连接和感知,但不要用力,用意识感觉脊柱骨节间的松开、放空,把力量扔掉,逐渐成为“虚”的中心,到此状态,太极劲就从这个中心生出来了。

欲知此中真消息,需寻脊背骨节中。

别人向我身体的正中间按,都感觉完全没东西可推,就是因为脊柱空虚了。

我们被推时之所以总想向两边转,向两边躲,就是因为中间的脊柱是实性的,怕推。

自始至终的用意识领着脊柱渐变的不间断的移动,我们的意识对脊柱的认知就会越来越清晰,慢慢就会产生对脊柱的控制能力。

这次实修营很多学员脊柱移动不起来,就是平时练的时候没有注重这个练习,意识对脊柱的感知能力不够。

"轴"与"中"

太极拳并不神秘,只是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搞清楚。

没有了解和掌握事物的过程,只是一味的关注和追求最终的结果,这就是现在习练太极拳的通病。

太极拳是“应物而生,感而遂通,上动下随!”

那是上肢转动的轴,不是下肢枢机的轴。

现在人打太极拳,就练看得见的那个轴都不会转。

转腰别转胯,腰为主宰转,真会吗?几乎所有人连腰在哪里都不知道!

慢慢松吧,目前这才是正事儿!

没松开松透,说什么都没用,你哪儿都还动不了呢,谈什么变化啊?

为什么要把腰胯分开?你不是看见了吗,人家下面的胯有自己的“虚中”,谁跟你上面玩儿?

一天一地,天地定位。但还要雷风相搏,山泽通气!

否则就天地不交,阴阳不济,“否”卦之咎了。

你不推动我上面,我下面的中凭什么要动,要往哪儿动啊?

应物而生,感而遂通,下面的动是上面的反应,是随上面而动的,上动下随!

所以这几年一直让大家别蹬腿,别动下面,下面要随着上面走,现在看到作用了吧!

前弓右蹬,左弓右蹬,这些跟太极拳毫不相*东西,现在成了习练太极拳的标准要求。

我用我的意识可以带动我身体的能量体运动,我的手向外伸,力量可以向里走,你怎么用现代力学解释呢?

科学是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和合理解释,但很多的现实存在,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解释,但它还是现实存在,所以科学才会不断发展,如果没有科学就等于不存在,那就是迷信科学。

用现代实物力学研究和解释太极拳的,永远都和真正的太极沾不上边儿了,因为太极的东西和原理恰恰不在这个范畴里,真要用力学,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还靠点谱。

真正的缠丝,缠的是内里的“劲”,而不是外面的形

现在很多练陈式的都把拧外形当缠丝劲了,真正的缠丝,缠的是内里的“劲”,而不是外面的形,所以叫“缠丝劲”,是有了太极劲以后,用这个劲的方式,没有真正形成太极劲之前,是谈不到缠丝劲的,真正走缠丝时,外面是不太能看得见的,但那个劲缠到对方身上产生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对方会被缠的受不了,就像一个毛巾被拧住了一样。

有了太极劲之后,在对这个最根本的劲的使用上,逐步产生的各自的特点,陈式走的是顺逆缠丝,杨式走的是螺旋开合,吴式走的是吞吐抽丝,各自形成了自身在太极劲应用方法上的特点,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各式太极拳了。

所以,在形成太极劲之前,都是在练共性,就是任何通过正确的意识感知和放松方法逐步形成太极劲,所以,这个阶段不管是哪式太极拳,要练的共性是一样的,所以,太极基本功法就是练共性的,跟你练哪式太极拳没关系。

腰和顶是何意

一看腰顶,所有人就天天琢磨腰怎么顶怎么挺,不知道人家拳论说的是“腰和顶”这两个地方。

腰之主宰和顶之领动,缺一不可。都是认为腰要顶。

顶吧,越顶越死!

如果腰要上顶,还要顶劲领起干嘛。

都告诉你“缺一”何必费功夫,就一定不是一个,两个以上才叫缺一。

我们现在人功夫不好,语文总该好点吧?

你的身形对不对,就看你腰和顶有没有。

裆走下弧

裆走下弧,是持续松胯不停顿的效果,而不是人为的做一个下弧的动作。

人为的做一个下弧动作,再使劲的一蹬腿,一上一下两个力量一顶,腿还受得了啊?

至于那个后弧,就更不是那么回事了,是裆走着下弧往前移,就过去了。

太极拳的"骨"

(会员:康伟老师早上好!请您说说“身形应当似水流”这句怎么理解?能指导一下吗?谢谢了。)

这是孙禄堂公的一首诗中的一句,“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柔若无骨,虚不接物!

人家推你,像推凉在铁丝上的床单,就对了。

你把身上骨头的支撑作用都练没了,身体自然就像水了。

有机会,你到我身上试一下,就都明白了。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么说也不好理解。

中国文化中的“骨”,不是骨头的意思。

道德经:弱其志,强其骨。

这句话搞明白了,就知道“骨”是什么了。

道德经,是中国内家拳的基础理论课。以后慢慢讲吧,我们现在知道骨说的不是骨头,就行了。

不是骨头没了,而是骨头的作用没了。说把骨头练没了,别人会骂你胡扯,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让骨头不起作用,我们太极是可以做到的。

让骨头起作用的结果,就是你的膝盖完蛋了。

前几天群里发过一篇讲“骨升肉降”的文章,

不知大家看明白没有?

这是一篇极精辟的太极拳论述,就是层级较高。

先要完成“脱胎换骨”,然后才能“骨升肉降”,所以骨升肉降的骨,已经是换完之后的“骨”了,不是我们现在身上的“骨头”,大家注意要对这个关键点有清楚的认识,否则就彻底的错了。

现在骨头本能的支撑力量,也就是现在的骨力,是不能用的,要通过正确的放松功法彻底的把它去除掉。文中所说的骨力,已经不是现在的骨头的力量了,而是“气敛入骨”之后的“气力”,准确的应该叫“骨劲”。

我们总说骨肉分离,我们的理解是骨头和肌肉要离开,这又是一个谬之千里的理解。

太极拳要的是柔软无骨,要把骨头的支撑作用练没,所以不要想让骨头去干事儿,这样骨头的感觉和作用会越来越强烈,和太极拳要的东西正好相反。

"骨升肉降"的真实涵义

传统文化中经常说的骨,肉,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骨肉。

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为腹不为目。这里的腹、骨,都是“内”的意思;

目、肉,都是“外”的意思。

弱其志,强其内!

内强不借于外,所以叫“自强”。

太极拳的"骨升肉降",其实是“内升外降”,跟骨头没关系。

骨肉分离说的是内外分离,你真分清内外了,你就知道内家拳在用谁了。

很多人在找骨头和肌肉怎么分离,你真让他们分离了,真就离死不远了。你破坏了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想不想活了。

太极拳练的就是这个“自强”,不借助脚蹬大地这个外部力量,而是身体内能量自发的内部力量,所以这种力量叫“内劲”。

轻灵就一定轻吗

轻灵,就像我说的特别特别灵敏的一个轴承,这个轴承轻轻一碰它就动了,而且这个动,你的手的感觉就是完全没有力量,我好像一点力量都没有,我在杵它,还是没有力量,它就在动,这叫轻灵的动,去找这种感觉啊。然后把这种感觉搁在你的腰上,你一转的时候就找这种感觉,所以它轻,轻不一定就快,我慢慢的运动,但是也是轻灵,就是甭管多慢,里边都一点儿阻碍也没有,我老说就像一个轴承啊,特别灵的轴承一样啊,它可以慢慢的动,但是它动起来一点点力都没有。

轻灵是一个什么感觉——就是一点阻碍的力都没有,特别特别活,但是慢。活不一定要快,很慢的运动也可以是那种状态,我老说轴承,特别灵的轴承,待那儿不动,它没动,它也是特别灵,你轻轻一动,或者你特别慢的推动他,他也是表现的特别灵活,你动一丁点儿,它就动了,这也叫灵。灵,不是一定要哗哗地动才叫灵,动一丁点儿它都叫灵动,就是没力量,没任何阻碍力量。我脑子特别慢的动,特别小的动,也叫灵动啊,所以我们太极拳的动虽然慢,但是要灵,就是要找这感觉。

很多人练了很多年太极拳,慢练慢动,因为你没脑子里没有这个灵的概念,在慢的过程当中,你没有去掉阻碍的东西,越慢越重,越慢越滞,越慢越动不了,变成那个锈的螺丝了,得狠狠的拧,它才慢慢儿动一点儿,那就叫重滞,越练越滞,越练越呆啊,跟灵动就没关系了。

等我们慢慢儿灵动了,真的练出灵动,练出真的轻灵了,到那个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快啦,那个时候就实现下边这段话了,别人根本就跟不上你了,你比谁都快。

所以我经常说我看大家以前的打拳,我说了,看你一眼都觉得累,为什么呀?看着好像是慢慢的,很标准的在打太极拳,你浑身所有的关节,哪儿都是僵滞的,哪儿都是力,哪儿都发皱,根本就拉不动啊,看着浑身都累,现在大家好了,再做”上善若水”啊,打拳啊,慢慢儿灵动的感觉有了,各关节慢慢把力扔掉,活了,这叫松活,看着就舒服了。

你明白了就好。明白了,前后就对上茬了。以前为什么让你放松?把关节松开,谁别碰上谁,把力量扔掉,把不用力的范围越练越大,干嘛呢?最后所有的运动的关节连力都没有,他就转了,这叫周身松活,那你还能摸得着?所以太极拳的推手,你看一个个死僵硬,在那儿扛力,不扛力,你就站不住,为什么呀?你没有这种松活,真正太极拳,你一摸,刷地划出去了,所以真正太极拳推手,达到灵动的时候,人叫溜如冰,滑如泥,如捕风捉影,你根本逮不着啊,各个关节都灵动的时候,基本上你摸不到。

太极的动作是为了练功能的工具

所以现在大家再去反复理解,我们的六式八式基本功法,在干嘛。第一让你认识你那些关节,一是对这些地方的感知能力,你连他有没有劲儿都不知道,连它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你练什么呀?对吧,要把这个死东西练活,首先你得知道他现在什么情况啊,我们一直都不跟他说话,对他都没感觉。你练什么呀?

所以先建立感觉,先建立感情,感情越来越深了,你对他越来越关注了,然后你慢慢就知道啊,它到底是什么状态,然后用意识控制他,别使劲儿,锈着呢,慢慢松,还有力,慢慢儿扔,慢慢通过意识的控制,不断的控制调整,慢慢儿它才灵。所以我们基本功第一,甭管六式八式,让你认识所有的地方,先建立感情,认识一个完美的自我;

第二要真正打造一个完美的自我,那就一点儿点儿,把它练活.练动.练灵。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运动,都是这个地方别用力啊,这个地方别被卡住,这个地方别使劲儿,这个地方把力扔掉。所以太极拳说松是一辈子的事儿,你松的越透,松的越没东西,你就越灵敏,你就越快啊,最后别人越摸不着你。

动作没有对错,打拳时六式八式的功能要放进去。如何放,八式、身体要升降,腿要屈伸,身体拎起来升降,同时腿跟着身体升降不断的做屈伸。太极运动似弹簧,所有的关节跟弹簧一样都是软的,松活有弹性。

今天我们对基本功的训练有更深的认识了,所以我说练基本功不是练动作,那个动作是你为了练功能的工具,等你把所有的关节都练到灵动了,它自然就灵动了,这些动作全废了,没用了,因为我本身就是灵动,我不管什么动作,不管在什么位置,我这关节都是灵动的,都没有任何力了,还要那些动作干嘛,所以功能有了,动作就没用了。

反过头来我们打拳也一样,因为拳的动作比基本功要复杂得多,你要在拳里所有的动作都灵动地,空虚地把它转出来做出来了,拳都不用练了,就各个位置各个伸缩的各个角度,你都是这样儿的了,这叫功夫彻底上身了,练不练无所谓,所以我说死抠拳的动作有用吗?抠一辈子也没用,什么这个角度,那个高度,那个对鼻子,这对耳朵,你对去吧。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大家深刻理解今天我们这节课。最后注意,我的太极拳劲儿可以很大,那就相当于一个东西可以很重,但是这么大的劲儿他是灵动的,动一丁点儿就滑走了,滑走了也是非常大的重量在这儿,所以我们最后摸上有那个太极劲的人,就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又觉得摸不着啊,这就对了,这叫既有既无,既无既有。你说有,摸不着,你说摸不着,强大的东西就在你这儿,你摸非常强大,但是就摸不着。

今天明白”灵动”这个概念了,这段儿时间好好练你的腰,那是主宰,最关键,它要不灵,你浑身都灵不了。现在我们的腰,要么就是动不了,您那一那层儿根本就没动过,完全没有动的余地,动都动不起来;要么有的是动起来了,但是发涩,涩的要命,里边儿那个力量大得很,阻力特别大。

现在我们还处于这种状态,所以要通过慢慢不断的基本功的训练,拳术的训练,真的把它练活练到灵动,这样你的太极腰就出来了。

形与意合

看这三个运动和谐不?

各行其道,各安其位,谁也不碍谁的事。

每一个球的速度都不一样,看着很乱,其实有着精准的秩序。

太极拳论讲:乱环需求精!说的就是这个。

每个球和洞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它们能碰到一起吗?

各行其道,各安其位,最终还要形成统一的整体,否则不就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乱跑了。

我们的动作各关节各走各的,但最终你得整体完成这个完整统一的动作要求,所以他们即要分离,又要统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形与意合”。

这个模型不是人设计的吗?不是人的意识的准确体现吗?

但我们身体的各部位呢?它们和你的意合吗?,你的意识有了,想的都挺好,挺对,但它们就是不能按你的意思走。

所以,我们现在练的基本功,其实就是在练“形意相合”的能力。

这也就是道德经讲的有无相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文化内涵,无,就是你的思想意识,看不见,摸不着,有,就是你体现出来的行为,有形有像,你能把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行为就是思想的准确体现,就实现“此两者同”了,但这是圣人了,凡人基本上都是思想意识和行为分家,做不到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无中生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修炼的,也是太极拳的核心要素。想想我们以前打的太极拳,有“无”吗?

“无非真无,中藏妙有,有非实有,万有归无”。

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现在人已经看不懂了。

太极拳的所有理论,都是这些思想体系的产物。

我学习太极拳的理论,就是把道德经学习了一遍,不然一辈子也不会明白太极的理论在讲啥。

所以,太极拳不只是个拳术,更重要的是个能直接体悟中华文化思想的载体,是文化产物。

所以前人最后定论:拳乃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

拳练的再好,谓之神拳了,也不过是打人之用而已,而真正感悟出来的思想哲理,是可以起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这样一比,一个打人的拳的效果算得了什么?是太小的东西了!

我们现在人说老子的无为观是在宣扬消极不作为的人生观,不断的加以批判,多可悲的事!

根本不知道老子是要人在“无”的层面上去作为,因为“无”,决定了后面的“万有”。

为“无为”,则无不治!所以太极拳:练意,不练力!

真正的太极拳,与圣人之学一脉相通。

我们的训练营为什么要讲心法?没有心法就没有那个“无”,无“无”之有就是妄作,白干!

形方意圆

别以为天天拿胳膊腿划圆圈,你就是圆了,也别以为看到的直线,就不是圆了,一本散万殊,万殊归一本,一而二,二而一,《周易》就是阐述变化的现象和不变的性质之间的关系的学问,是我们民族认识自然世界的基本的世界观,太极拳,就是在这种民族世界观指导下的方法论,是在变化中求不变,在不变中行变化的高度智慧行为。

动静相兼,方圆相生,一分为二,二混为一,混元也!

都说周易是迷信,其实是最精辟的辩证法,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辩证的思想智慧,但后人则全然不知了,真正的“迷”,不是前人!

练太极拳就是改造和修复身体状态

"无形无象,全体透空″。

看看授秘歌说的,哪有筋的事儿啊?

什么东西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气。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心为令,气为旗,身为驱使,意到,气到,力到。""气遍周身不稍滞。"

看看,都有筋什么事儿啊?

把腰拎空,腰隙打开,丹田之气才能灌注于腰,气灌腰间,才会有“腰劲”,不然就是干塌下去的瘪腰。

"西山悬磬"!这句话现在练太极的嘴上有,但都不懂。

练太极拳,就是在不断改变和修复自己的身体状态,没干这件事的,基本上跟真正的太极运动没关系。

所以,前辈总说太极劲重如泰山,又轻如鸿毛,后人就又糊涂了,我到底是要重啊,还是要轻啊?蒙了!

所以后人就认为,该重的时候重,该轻的时候轻,如果是这样的理解,那就是重的时候一定没有轻,轻的时候一定没有重,这种意识就是单阴单阳了,阴阳分家,那就不是阴阳混一的太极概念了。

即沉重又轻灵,轻和重同时存在,而且同时产生作用,这才是阴阳混一的太极作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