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警事
近年来,“双十一”越来越多的噱头玩法、复杂的减免规则、明降暗涨的商家套路都让众多网友叫苦不迭,引发吐槽:
“定金、尾款、优惠叠加、红包补贴、赠品送法,一套下来堪比奥数题,购物的兴趣也没了。”
“付定金的时间定在凌晨,还得上闹钟,这种‘半夜机叫’的玩法对学生党和工作党太不友好。”
“许多商家临时抬价,算上购物补贴、满减优惠,最终价格没比原价便宜多少。”
对此,中消协通过对近年在“双十一”“6·18”等大促期间开展消费维权工作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为消费者整理出商家、平台的一些套路。
大促套路多,你中过招没?
直播带货槽点多
从2016年开始,“直播电商”成为一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观看网络直播进行下单购物。
但也同时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平台信用不佳、部分商品售后无保障、消费者难享“三包”等,屡屡被消费者吐槽。
优惠活动水分多
消费者会发现,很多红包活动看似优惠多多,实际上却很鸡肋。
有消费者反映其在某网购平台抢到900多个红包,但实际优惠累计不到10元;有的商家使用“限时抢购”“爆款秒*”“巨惠特卖”等宣传用语来吸引消费者下单,实际上是“先涨后降”的套路;还有的优惠可能就消费期限、商品品类、消费金额等设“门槛”,达不到门槛就不能享受优惠。
商品质量问题多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或者虚假好评、“刷单”等方式,诱导消费者选购。
尤其是在“双十一”等大促活动期间,部分平台、商家还会以促销活动的名义进行推广,表面上是让利消费者,实则清库存,甚至借助低价来推销其劣质商品,消费者一旦禁不住诱惑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引发消费纠纷。
售后服务诟病多
一些商家重视销售、轻视售后服务也常常招致消费者的不满,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不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出的七日无理由退货规定、不向消费者提供购物发票、售后电话无人接听形同虚设、商品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却要求消费者去鉴定、不履行“三包”义务、对消费者退货或者退款请求拖延处理等。
尤其是在直播带货、微商等电子商务新业态以及中小型电商中,这些售后服务问题更为突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订单合同违约多
大促期间,有的商家为了冲击销量而虚标库存,或为推广或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而打出“秒*”“竞拍”等低价促销活动。但商家吸引了消费者下单后却又迟迟不发货,等待消费者主动取消订单,或是以“订单异常”“商品缺货”“系统错误”等借口为由单方面强制“砍单”。
由于下单的消费者数量较多,若商家不能妥善处理,极易引发群体性消费纠纷。
促销广告*扰多
很多消费者表示,一到大促期间就会收到各种广告促销信息,有的甚至能够根据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推送,即使并没有购物的打算,也难以逃脱这些广告的轮番“轰炸”,让人“不堪其扰”“防不胜防”。
这一方面暴露出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营者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有关商业广告推送的法律规定。
“计算”为何变“算计”?
为了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货品,现在网友们不仅要“费尽心机”研究优惠规则,还要熬夜付款、消耗精力,紧跟每一步流程,可以说经历着体力脑力的双重考验。有网友甚至怀念起“双十一”刚兴起时的那个简单粗暴的花钱方式——“半价优惠、到点付款,然后等着收货就行了”。
网友评论
闪电新闻评论员孔德淇认为,网购平台放下简单的打折优惠,选择“弯弯绕”的计算规则,本质上执行的是经济学上的价格差异和消费者筛选策略,一来让购买力相对不足的一批人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活动规则,为“双十一”提供话题流量和热度,二来也让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不愿意在规则上花费时间的人以高价购入商品,从而吸引消费能力不同、消费需求不同的人群,最大限度在不同消费阶层上获取利益。
“双十一”聚集起的人气来之不易,面对这些让消费体验直线下降的营销手段,央视新闻评论员济之发表评论呼吁少一些套路。评论认为,复杂规则难坏“尾款人”,无论商家还是平台都应更真诚一些,该让利的就大方让利,别让消费者看得到却摸不着。千万不能把计算变成了算计,不然只会带来输。
半月谈网评论员郝娴宇发表评论表示,网友吐槽的背后,折射出平台、商家在消费者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几个电商平台在今年的“双十一”启动仪式上均表示将通过多重举措简化购物规则,但从10月21日网友的预售购物体验来说,收效并不明显。
“双十一”走过十几个年头,人们自然期待着新的变化和更好的服务,但这些新鲜玩法都必须以好的消费体验为前提。如果为了活动效应一味追求噱头,不仅会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也会影响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流失潜在用户,最后得不偿失。不管怎么说,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希望购物能够少些套路,多些真诚,让“双十一”回归初心,让省钱简单点,再简单点。
商家、平台的一些套路也可能违背相关法律法规。
在今年,“先涨后降”仍然是最被广泛诟病的商家做法。对于电商“先涨后降”的行为,我们有法可依。《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规定:对经营者的价格欺诈行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虽然借着“双十一”这*风,电商商家们可以大赚一笔,但这些打擦边球甚至涉嫌违规的操作,完全就是“赚一笔就跑”的短视心理,这不仅会对电商经济声誉造成损耗,也会对其长远健康发展形成伤害。
避免被“坑”,如何做到理性消费?
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复杂难懂的促销规则时,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被“坑”,做到理性消费?
直播秒*,要冷静
受疫情影响,今年传统线下销售受到冲击,网络直播带货火爆。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观看人次超过500亿,通过网络直播带货购物正成为一种消费新趋势。
但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12315平台共收到直播相关投诉举报2.19万件,同比增长479.60%,其中关于直播带货的投诉占比近六成。
建议消费者要保持冷静,选择有健全保障体系的电商平台观看直播,同时选择在信誉度良好、知名度高的直播间下单,按需购买,不攀比奢华,量入为出,规避冲动消费行为。
优惠规则,要看清
“没有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十一’”!”每逢“双十一”,都会有网友如此调侃。近年来,许多商家在促销规则上下足了“功夫”,预售、满减、购物津贴、玩小游戏抢红包等营销策略,让“双十一”越来越复杂。
玩法越来越多、优惠越来越少,也成了消费者诟病的槽点。因此,广大消费者要理清头绪,多与店铺客服沟通,了解清楚促销规则,避免盲目凑单。
此外,根据《天猫预售业务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支付定金后,因买家自身原因导致未如期支付尾款,或买家申请退款且根据《天猫规则》《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等规则判定非卖家责任的,定金均不退还。消费者在选择支付定金前,要考虑清楚再下单,避免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网购骗局,要防范
“双十一”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期,常见骗局以“预售”“红包”“客服”“信用提额”“刷单返利”“中奖免单”等为名义,诱导消费者点击非法钓鱼网站,骗取其个人信息及财产。
消费者千万不要点击陌生链接,当收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对方提示“订单异常”“缴纳保证金”“退款”等情况时要谨慎,及时与店铺客服沟通,了解情况,防止上当。
此外,每年“双十一”后受理的消费投诉案件中,一些商家“先涨价后降价”欺瞒消费者的套路也屡见不鲜,建议消费者提前关注需要购买的商品,对比优惠力度再选择是否购买。
归根到底,“双十一”的议价权和游戏规则掌握在平台及商家手中。面对侵袭而来的海量促销,消费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面对所谓的“打折风暴”时要擦亮眼睛,事先了解清楚商家促销优惠内容和限制条件,避免上当受骗,同时注意保留重要聊天记录、购物凭证和订单信息,以便发生纠纷后快速、准确维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