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我骑上我的小毛驴,准备去凤阳和定远的山里转转。主要目标是去看一个石头村,开始是我的老师庄校长转给我的一篇文章,写的就是定远山区的这个古老的村庄,后来也查阅相关资料,而且它的周围还有不少值得一看到的地方。
天气不错,风和日丽,驾车顺着蚌官路到管沟街再转向曹店方向。
向骑友致敬!
上图的这个路口左手边就是往栗山的栗山老母庙去的,我骑车上去过,到山腰就摔车了。
栗山往南 , 到管沟水库附近,停车远眺,赭黄的田野,蓝灰色的远山,明亮的湖水再点缀几棵稀疏的秋树,冷暖搭配,极富生气,又是一个可以挥洒油彩的写生之地。
我特意折向田野深处,为我日后画画踩点。
几株田埂的茅草,随风摇曳,蓝天荒野不能少了战马,如此构图,还有点古道西风瘦马的侠义风骨。
如今这匹伴我六年的战马已成美好回忆,这几年的周边转悠基本都靠它的,再见!我的雅马哈!
继续南行,山势逶迤,稻花飘香,过了曹店粮站,路况变差,正赶上修路。
这个庄子在铺路,来往汽车都被堵住,我钻头摸缝从各种车辆之间找路。
幸亏摩托车灵活小巧,好不容易*出重围,终于又能继续前行。
不觉已进入定远境内,山岗上的大风车逐渐多了起来,蓝天,红土,绿树,秋天的山野颜色逐渐多了变化。
途遇羊群,让我想到当年在青海和西藏摩旅时,经常遇到牛羊转场的。
边走边看,人车轻松,进山不久就看到了石头房子。此刻的日头斜照在石墙上,树影婆娑,温暖而又岁月悠长。
遇到一戴红袖章的大爷,问石头村的事,他说这一片村子过去都是石头房子,有的都好几辈人家,几百年了。黄家圩子石头房子多,但现在也扒掉不少,原来老房子都是红石头,现在大多是青石的。
所有的乡野,只要有山有水,天气好,我都会觉得比城里美好!何况这里还有风车。
到靠山乡,街道的路边都晒着稻米和苞谷。
靠山乡位于定远县城西北部30公里处,靠凤阳山南麓而得名,东邻青山乡,南接永康镇,西连能仁乡。
在皖东过去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上,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村庄,它们静静地沉睡在一隅,我们不知道它从何时开始存在?我们不知道它藏着多少秘密?
今天让我带你去看看藏匿于皖东定远县境内的永康镇靠山乡黄圩村石头古村落。
跨过一条小河,过了桥就是黄家圩村,果然看到不少石头房子。
黄家圩村位于定远城西北40公里处,凤阳山西部巍峨的黄山东南麓,向东的村口有一条洛涧源头山溪从门前穿过,静静地流向西南。村旁至今保留有马湾潭、少十步、霸王湾等古老的传说与遗迹,南趋3公里处,即是两汉时期作过古郡县治所在地的阴陵城和陈铎祠。
刚进村口就能看到石块砌就的石屋石墙,可惜不少已经倒塌,石屋也不少没人居住了。
我顺着村庄东边的围墙往里走,途中还遇到骑DL250的凤阳武店的摩友,还跟我讲了几个周围的景点。说到著名的“少十步”就在这一片河沟里,还有个大石头像癞蛤蟆,这些都是我要找的。临走摩友还告诉我不远的地方还有个滴水寺,他现在要去找一个定远网红桥,谢过热情的摩友,我现在先看看石头村。
这个村与大部分皖东地区的村庄的不太一样,整个村子外围很规整,被高大厚实的长方形、正方形,颜色不同、大小不一的石头所包裹着。这是黄圩古村落东围墙的排水孔、瞭望孔和枪眼。
山墙都是各色条石砌成,看上去很结实,墙上多有射击孔。几排房屋后面就是东围墙,倒塌不少,过去应该更高。往北边走约百米,就到了村庄的东大门。
当地人称为“黄圩”的小村庄也许是名不见经传,但当你真正走近它才发现:原来黄圩村不仅是一座建于明清时期,可以居住和修养生息的古村落,更是一座精心设计的石头城、一座“迷宫”、一座防御工事。
这是后修的,石头和围墙不一致,太新了。老门拆掉了,散落一地石头。
现有后街门楼上用简明的美术字写着:“黄圩后街门楼”,是近年来黄氏族人自发捐资修建的,旨在自豪地告诉来访者:此地就是古老的黄家圩村庄。
当年的黄圩村有个规矩,天黑后围墙四个大门关闭,任何人不得进出。而在大门的围墙上还留有枪眼,这些枪眼外口径小,内口径大,又可用作“喇叭”,当夜里楼门紧闭,只要一听到外面有个风吹草动,村民就可以看出究竟,如果是土匪强盗,就拿起火铳子将他们赶跑。石头围墙可以将土匪强盗阻隔在外,就算坏人冲进村里,三纵三横的迷宫布局和设有掩体的Z字形巷子,也可以将那些入侵者绕昏被捉。
进去坡上第一户人家门口晒着稻子,大哥说话已经明显是定远口音。我向大哥打听村里的老物件,还到他家后院看看,院子里也有一口井,石头围砌而成,也是有年头了。
他家对面的墙根下还有过去牌坊上的大石条,刻有文字。
老乡得知我要找老井,他说你往东边河湾去,那里还有口老井。
后街门楼两旁立柱墙上分别留有二处瞭望孔兼枪眼洞,防御来犯之敌。围墙门楼内侧还建有第二道大门,门楼内二侧建有藏兵房,类似于南京中华门中的藏兵洞,以防范恶人入侵,确保村庄安全。
出东大门往东,也有几间旧的石头房子,几乎没有人住了,穿过一片菜地,我遇到一位在园地里忙碌的老人。
我上前向他打听,他兴致勃勃带我去找,我到哪探宝都遇贵人,人民群众真是好!
顺着长满蒿草的小径走不多远,在小河边,我就看到那口外方内圆的老井。
老人跟我说:黄氏祖辈世代相传,先祖在明朝初年由江西迁徙过来的,黄氏先人定居在定远西北黄家圩村庄,距今已逾600年了。
这口方井就在河边的草坡上,说是方井是指井栏,里面还是圆的。这口井以前是村子东边最老的井,叫东泉井,多少户家吃水都到这里来担水。
河湾很幽静,河水缓缓地流淌,远处的林中不时传来鸟鸣。
指着这条清澈的小溪,老人告诉我水是来自凤阳山三个山洼里的水。靠山原来是个小乡,后来并到永康去了。
老人给我娓娓道来黄圩村的历史,这个山坡竹林后面,原先还有座二庵庙,后来扒掉了。听了老人的述说,我眼前的河湾立刻变得更加清澈明朗,依山傍水的黄圩真是宜居的好地方。后来我才知道这条小河当地人就叫“少十步”,关于“少十步”的传说我要放到后头给大家说。
我问村里的上马台之类老东西,老人给我说得很仔细,说原先后街有四五个上马台,大部分都被文革时砸掉,现在保留的还有几个。
老人继续领我回到东门,说以前的东门是大木头门,很结实。整个圩子的围墙原先也是多高的,后来混乱盖房子,村民你扒我也扒,擅自取石头,也没人问事,就变成现在这个残破的样子。
东围墙入口处建造有坚固美观的围门楼,都在解放前毁于战火。
走不多远就看到上马石,半米多高,很厚的青石砌成,一左一右很敦实。
老人抚摸着低下的石墙说这是过去的老墙,墙基往上一米五左右都是后修的青石,表面还雕琢成条纹装饰,和我在怀远刘巷看到的很像。这就是最朴素的民间审美,我时常和我的学生讲到这一点,别以为过去的乡村老百姓不懂得装饰,这就是石匠的艺术。
大家要注意每个门都有几十公分的门垛,除了结实,还另有用意,这就是防卫用的掩体墙。
原来这就是老人的家,木门上的老门对,小院石墙上爬满绿汪汪的扁豆,还有花盆里粉色的小花,晒着一地的花生,平和而又温馨,我忽然想到小时候我家住的院子,好亲切!
黄圩村历史悠久,但它真正的魅力并不在此,而是它迷宫样的布局。建筑大多都是清代所建,最年轻的古建筑也有百年历史。而且这些房屋大体上都一样,墙体为石头筑成,上半部分配有青砖,有的青砖上还有精美的花纹。
老人还指着外墙的栓马石,过去都是栓骡子拴马,文化大革命都砸掉了,早已没人再用,现在年轻人除了吃牛肉,牛马见的都少,更别说这个了。
“三步二桥”这里也有,老人只给我看曾经的位置,还有“子母井”也是年久失修,被淤泥堵上,后来生产队给填掉了。这些古迹都不复存在了,可惜呀!
老人跟我说了这么多,还热情招呼我看完回来吃中饭,真是感动人!谢过老人家,我继续往村子里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