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温潜法是中医临床适应症最多的一种治疗方法,源于内经、伤寒理论,经扶阳学派的总结与提炼,理论上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对某些药物的药性也有新的诠释,临床上有很大的价值,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方向,应当予以重视。
1导言 温潜法,主要是讲将阳不在位,浮散在外的元阳纳归原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以封髓丹、潜阳丹及组合而成的温潜丹为代表。另外,广义是指以附子为代表的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常将温阳的附子、桂枝与潜镇的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磁石、伏神等药组方, 潜阳而制虚亢,具有引火归原、导龙入海的作用,以治疗阳浮于上、阳浮于外、阳陷于下之病症。此法运用极广,临床效果极佳,如对此法深入研究,虽然在扶阳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与提高,但又应该是中医的非常重要的治疗大法。 封髓丹、潜阳丹及组合而成的封潜丹释义:特制潜阳丹和封髓丹,封潜丹。
一、温潜法源流
1《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为虚阳浮越的病理基础;又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职司固秘,以潜降为顺,浮越则病矣。阳气失去了潜守性就意味着阴阳失调:“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为温潜法作为一个治疗大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温潜法临床运用可上朔至仲景。“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运用等。
3张景岳:“阳虚之火有三,曰上、中、下者是也。一曰阳戴于上,而见于头面咽喉之间者,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二曰阳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其外虽热而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三曰阳陷于下,而见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虚阳外越,一源三岐:源为肾阳不足;三岐为在上、在外、在下。
4郑钦安将虚寒和实寒均归纳为“阳虚”,而阴虚所致的虚热和外邪所致的实热均归为“阴虚”,各有其诊断指标。对符合“阳虚”指征的离位妄动之雷龙火,认为用药必须扶阳抑阴,桂附类药力能补坎离中之阳,火旺而阴自消。对治疗阳虚之阴火妄动,宜纳气归肾、温水潜阳,特制潜阳丹(附子、龟板、砂仁、甘草)和封髓丹(黄柏、砂仁、灸甘草)等方治之。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中也对黄柏和砂仁在封髓丹一方中的药性作出了另外的解释,是火神派除了桂附姜外运用最精妙的两味药了。
5温潜法名称为徐小圃所提出。徐小圃从大量的实践中认识到,不少患儿由于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以致即具真阴不足之象,又有亡阳虚惫之证,出现脉软、肢冷、溺长或便溏,烦躁不宁,甚至彻夜不寐等现象。他认为温潜法可使水火阴阳复其常态,因此广泛应用于小儿内伤,温热及夏季热等病,全方以附子温阳,磁石、牡蛎潜镇为主,因之得名。
6 祝味菊曾说:“经云:壮火食气,是亢潜之火也,非秘藏之火也。火气潜密,是谓少火。少火生气,所以生万物也,苟能秘藏,固多多益善也。”又说:“阴平阳秘,是曰平人,盖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诚千古不磨之论也。”祝氏从《内经》中参悟到,火气潜密,即是少火,对于浮越不潜之火,则应用温潜之法。祝氏认为:“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温潜法用附子配伍磁石、龙牡等重镇潜下的药物,温阳而又潜降,故称温潜法。凡是辨证属阴者,即使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等症,也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居然效如桴鼓。
7据资料所载,温潜法可用于头痛、眩晕、发热、汗证、多种过敏症、失眠、牙周炎、结膜炎、眼蒙、干燥性鼻炎、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子丑时咳、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症、银屑病、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酮酸中毒、甲亢、便秘、痔疮、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烦躁、耳鸣痤疮、荨麻疹、末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偏头痛、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美尼尔氏综合症抑郁证、奔豚气、心脏神经官能症、结核病、心脏早搏、房颤、难治性心律失常等多系统疾病。患者只要临床有上实下虚的肾阳不足、相火失位时,均可使用,常获佳效。
二、阳戴于上
温潜法可分为三岐,其根为一源:阳虚。临床病症,所见极广。
1戴阳证
郑钦安《医理真传》中“君火弱,不统上身之关窍精血,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戴阳之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阴寒内逼,阳浮于上,则面赤如醉。《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扰动虚阳,因而面赤,无根之火上患,法当温潜,引火归元。
2.失眠
祝味菊创立温潜治疗失眠。祝味菊温潜法的创立,与其重阳学说有关。在祝氏看来,虚性兴奋,不全是阴虚,也有气虚阳虚.对于“气本虚甚,而又兴奋特甚者,清之则益虚其虚,温之则益增其躁,所谓虚火之人,医有与玄参,麦冬,竹叶,石斛等药,颇能相安者,”祝氏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则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 气虚是本,治当温补;阳浮是标,治当潜降。以滋阴清火之法治之,虽有缓解兴奋之小效,然非至善之道。首先,祝氏坚持认为,虚者当用温补,此乃常法。其次,虚者还须分清阴虚或气虚。此处既为气虚,滋柔阴腻,阻碍元阳。更重要的是,既然是虚症,用寒凉清火,犯虚虚之戒。正如《景岳全书.辨河间》:“实火为患,去之不难,虚火最忌寒凉,若妄用之,无不致死。矧今人虚火者多,实火者少,岂皆属有余之病,顾可概言为火乎。”所以祝氏认为“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温潜法用附子配伍磁石、龙牡等重镇潜下的药物,温阳而又潜降,故称温潜法。这是祝氏的创用。 用温潜法治疗失眠的适用范围,首先是虚症失眠,而非实症失眠。在虚证中,首先是气虚、阳虚证,主要是心、脾、肾三脏之气虚及阳虚。从徐小圃、陈苏生等的医案中可以看到,阴虚证失眠也可配合运用温潜法。与滋阴配合,产生扶阳摄阴,阳生阴长的作用;与清热药配合,产生泻南补北,交通心肾的作用。气虚、阳虚伴有水停、瘀滞者,则配合行水,化瘀诸法。从年龄看,适用于老年与小孩。小孩肾气未充,老人肾气已衰,而肾阳为肾气之主。温潜法可较快补充肾气之不足。从失眠的伴随疾病看,以失眠伴随心、脾、肾的疾病为主。此类疾病阳虚的证型不少,适用运用本法。因温潜法治疗失眠方法独特,临床疗效颇佳,应该发展为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
3口疮
口疮之症,或责之心胃积热,或责之阴虚火旺,而以肾阳失秘,浮火僭越立论者鲜矣。《内经》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职司固秘,以潜降为顺,浮越则病矣。此案病人肾阳失秘,浮火窜越,上则发为口疮,故立方温潜并举,温以壮阳,潜以降火。应是温潜丹原方使用,不用加减,药量变化是关键。
三、阳浮于外(中)
按景岳原意是外热内寒,格阳于外,但虚阳失位于中所致的惊悸怔忪、咳嗽上气喘促等也应包括在内。
1惊悸怔忡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心悸、气上冲、烦躁、惊狂、奔豚、不得眠等阳性症状,均用桂枝附子等温药治疗,其原因值得思考。一般注家认为,这些症状病机是心阳受损,但是并未言及为什么阳损会出现阳性症状,就是因为如祝氏所言,“乃阳衰不能自秘”,虚阳上浮,心神浮越。条文中“亡阳,必惊狂”也提示了这一点。既然这样,阳衰不能自秘引起的阳浮,自然要用温潜法来治疗。 2咳嗽上气喘促
郑钦安“谈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龙者,即坎中之一阳也,龙奔于上,而下部即寒,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世医每每见咳治咳,其亦闻斯语乎?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
3.汗证
郑钦安“谈汗证: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久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份。夜份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两丹都可以回阳收纳温固,但若要滋阴养血,钦安先生就会用封髓倍黄柏的办法来调整药物的阴阳属性。
4皮肤病
凡一切内而阳气虚衰,外而寒邪侵袭,导致阳衰无力驱逐寒邪,寒邪深入肌表、经腧者,无论病程久暂,均可采用。是故积年固疾,如顽固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硬皮病、雷诺氏病等,瘙痒难忍,多为阳虚寒闭日久所致。除用大剂附子温阳之外,须解表散寒,开少阴之表,给邪以出路,因其病机,有阳虚阴寒内盛,逼阳于上或逼阳于外之,或阴阳皆虚而相格拒,浮阳不敛所致。故治必以温潜之法,温之壮之,潜之平之,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火气潜密,即是少火,阴平阳秘,以平为期。 四、阳陷于下
郑钦安《医理真传》所谓相火弱,不统下身之关窍精血,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等。 郑钦安“谈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龙者,即坎中之一阳也,龙奔于上,而下部即寒,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世医每每见咳治咳,其亦闻斯语乎?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解见上。从此条可以看出,除了阳失位于中致咳喘外,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统摄下窍。”
1遗精
丹溪曰主封藏者肾,主疏泄者肝,两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动,动则精自走,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也。可见遗精一症,涉及肾之封藏、肝之疏泄、心之守神等,而其间之主导,可份属心失所主和相火妄动两大病机。潜阳封髓丹除了主方抓住阳虚之命火不潜为治疗根本以外,方中肉桂有壮心所主之能,龟板、龙牡等均有重镇安神、交通心肾之功,故投之后使阳气振作而得潜藏,不致躁扰不安,肾水得温、肝木得达、心火得主,故对此遗精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郑钦安“谈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何故?病于上半夜者,主阴盛阳衰,阳虚不能统摄精窍,而又兼邪念之心火动之,故作,法宜扶阳为主,如潜阳丹、白通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之类是也。”
2肾虚腰痛
郑钦安“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何故。肾虚者,可与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从此条可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补肾虚”。 3肾虚宫冷
郑钦安谈带证“所谓下元无火者何?或素禀不足,而劳心太甚,则损心阳。或伤于食,而消导太过,则损胃脾之阳。或房事过度,而败精下流,则损肾阳。如此之人,定见头眩心惕,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脉必两寸旺,而两尺弱甚,浮于上而不潜于下,其下之物,必清淡而冷,不臭不粘。法宜大补元阳,收纳肾气,如潜阳丹加故纸、益智,回阳饮加茯苓、安桂,或桂苓术甘汤加附片、砂仁之类。” 综上,温潜法不仅是扶阳学派的最主要的治法,最有特色的治法,也是中医各科临床常用方法,“阳密乃固”应该是在临床上指导运用温潜法的基本准则。因主方是郑钦安所创,它跟温阳八法是相辅相成的,也就代表了扶阳学说的精髓。温潜法适用范围极广,内外妇儿皆适用。在临床运用中,除了上述各证外,其它如各种顽固性心律不齐、房颤、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肿瘤、贫血以及慢性肾病的血尿、蛋白尿等都有很好的效果。临床实践是药简量大效宏,绝少配疏肝之品。其中一是黄柏与砂仁的配伍,量的变化是关键,量的增损应该与症状的寒湿与阳浮的程度密切相关,奥秘在于,此方的根本在于调和水火,交通阴阳。郑钦安说:“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而辅以加减法调整阴阳药的比例,就可以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宜了。如封髓丹倍黄柏,扶阴抑阳;如果封髓丹用原方,扶阳的成份是比较大的,如果想偏于阴,倍黄柏即可。封髓丹一般用于虚火非常旺盛的病人身上,比如整个人感觉到皮肤蒸蒸,发热得难受,烦躁,精神旺盛等。潜阳丹相对来说力度弱一些,用于一般虚火。二是龟板与龙骨的运用。介类潜阳,虫类熄风。《孔圣枕中丹》:“龟者介类之长,阴物之至灵者也,龙者鳞虫之长,阳物之至灵也。借二物之阴阳以补吾身之阴阳,假二物之灵气以助吾心之灵气也”。龟板的运用尤为重要,要与症状相应,阴火重者宜用,寒湿甚者慎用。三是舌脉,以分阴阳为主,临床所见,虚阳外浮,阴脉阳脉皆可见,以阳脉稍多见。四是运用免煎颗粒,药量能够随时加减。如附片可以每天递增一包,龟板晚上服用等。或者用粉剂,如四逆散免煎剂加天麻粉、三七粉等,减少成本,方便服用,大大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