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火山挚恋》:永恒的人类挚爱与地球节律

纪录片《火山挚恋》:永恒的人类挚爱与地球节律

首页音乐舞蹈CLOSER-少女奇异人生探索之旅更新时间:2024-07-02

作者:方文正

开场字幕一出现,就能感受到《火山挚恋》这部纪录片的与众不同。导演萨拉·多萨(Sara Dosa)拒绝向大家展示自己或其他主创的名字,而表示这部电影是“Katia,Maurice and friends”一起拍摄的——的确,这部纪录片的绝大部分都是由主角们数十年前拍摄的,还有电视台的采访录像、与他们同行的伙伴们的摄影片段等内容构成,由创作团队原创的大概只有中间插入的几段可爱动画。导演从两位主角留下的大量资料中挑选出精彩的部分剪辑在一起,在还原他们人生轨迹的同时,也通过精巧的叙事设计、跨越时空阻隔的共情和对科学史的了解,出色地传达出了他们的抱负和数十年寻访火山之旅中的思想变化。《火山挚恋》远不止是网络上影评人形容的“一对有着奇异志趣伴侣的故事”或者“自然摄影合辑”,还融入了既来自火山学家夫妇卡提亚·克拉夫特(Katia Krafft)和莫里斯·克拉夫特(Maurice Krafft),也来自于身处21世纪的导演和主创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沉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求,以及对人类之爱的礼赞。

虽然火山永恒地存在,喷止不息,但是卡提亚与莫里斯这一代火山学家却是只有特定时期人类社会中才会出现的人物。“二战”过后相对和平安定的世界环境和迅速发展的航空运输让他们得以畅通无阻地前往世界各地追寻火山。电视等传播渠道让他们的个人形象和考察成果可以经常以动人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收获社会支持与物质资助。便携摄影设备的普及让他们可以像新浪潮影人一样带着全套设备记录下火山与熔岩的形貌。在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影像中,能看出这对火山学家夫妇实际上是深受当时各种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在极寒还是酷暑之中,卡提亚总是以一种几乎可以被称为时尚的方式出现在镜头前,而莫里斯则有意识并充满爱意地用电影摄影的方式捕捉下火山和妻子的精彩瞬间。可以说,他们是在不同的极端环境下,以不同方式进行一场充满艺术和科学自觉的摄影实验,尝试捕捉自然的壮美,甚至有时还会玩性大发,留下致敬经典电影(如《荒野大镖客》)的影像。

无论是电视台常客莫里斯,还是笔耕不辍写下众多日志的卡提亚,都流露出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崇尚(甚至,这种哲学可能指导了他们的人生)。和“战后一代”的众多青年一样,他们反对战争、歧视与结构性的压迫,为了声援越南人民共同走上街头。正是出于对“人类的节律”(rhythm of human)的不满与幻灭,他们才转向探索“地球的节律”(rhythm of Earth),从中发现科学规律和永恒的美。连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带着时代的印记——即使在法国,在这一代人之前,有多少人能够完全挣脱家庭、传统与职业的束缚,成为这样四处漂泊的自由职业者呢?

当然,要想完全理解卡提亚与莫里斯的生活,除了社会背景与文化潮流外,还需要考虑科学史的发展进程。观影者不难发现,在卡提亚和莫里斯开始寻访火山时,火山研究仍然是少有人问津的领域,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几百个火山研究者,而人们对火山的科学机制也知之甚少。这很可能是因为很长时间以来火山仅仅被视为一种壮观但危险的奇观,缺乏进行大规模深入的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然而,20世纪60年代初期,板块构造理论得到了证明(这在影片中也多次提及),地球在科学家眼中有了自己的“脉动”,在不断进行着缓慢但却充满活力、影响深远的变化,最终造成世间沧海桑田的变化。地球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节律”和历史性,与之类似的变化可能是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古生物学的突破——人们第一次发现生物会灭绝,地球上的生命有自己的历史,这对地球科学、生态学甚至哲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0年代,哲学家和生态学家们提出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生命观,重新审视人类与地球自然关系的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1980年代,另有学者提出“盖娅”理论,将地球视为一个有生命、有内部物质循环,甚至有某种意识的整体(其提出者Lovelock今年以106岁高龄离世)。在新一代学者们看来,地球的变化来自于内部不断进行的地质运动,而火山则是这种地质运动的鲜活证明与重要表征,有了远胜过往的研究价值。于是,卡提亚和莫里斯一跃从醉心于美景的爱好者成为了站在风口上的新星,方兴未艾的新学科的先行者。他们正好处于一个学科形成的关键节点上:既有足够的关注和预算支持他们的研究,又还没有形成严密的学院体系,他们得以作为自由职业者进行天马行空式的创作。而他们的研究旨趣也与科学史发展进程暗合,旨在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时间观,追寻自然深处属于地球的时间尺度,考察其对人类的影响,启发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知。

但是,这也意味着他们总是生活在“人类节律”与“地球节律”的冲突与张力之中,因而不断对生命的意义进行质疑与思考。如何看待他们短暂的生命与穷尽一生也无法见证其中万一的火山活动的关系?如何衡量随时有可能在研究活动中降临的、如影随形的死亡,以及死亡导致的阴阳永隔?当深爱的火山吞噬无数无辜生命时,该如何自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矛盾中不断进行的磨砺与思考让他们从追寻新奇体验的冒险者变成了老练的科学家和甘愿为人类福祉与一生挚爱牺牲自我的——如果可以这么说——英雄。面对火山的永恒与危险和人类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他们的回应是“比起漫长而无聊的一生,我宁愿选择短暂而充满精彩的一生”,要用生命见证“人类的雄心与虚荣”(How great is the ambition and vanity of men);考虑到在冒险中失去另一半的可能性,他们的回应是要永远走在一起,就算要离开人世,也绝不放弃彼此。

在见证好友死于危险的灰火山喷发、数万民众被灰烬埋葬的惨剧之后,他们更是毅然选择放弃探索美丽红火山的安全生活,自愿接近危险得多的灰火山。用莫里斯的话说,对于行家而言,探索红火山只用冒一定的“可估量的风险”(calculated risk),而灰火山的危险性则连最老练的火山学家都无法预测。他们为获得足以警示世人的一手资料,最终为此殒命。在影片的最开始,导演就坦诚地展示了他们的结局,但又用此后的全部篇幅向所有观众说明,他们对此早有预测,这是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与牺牲。

作为观众,我没有这样的非凡勇气,但至少能够通过这部纪录片中卡提亚与莫里斯的冒险知晓世上原来还有这样深沉的爱。它既是对具体的个人的爱,也是对人类的爱,还是对自然的爱。而正如他们所言,这种爱能让我们离地球更近(That love moves us closer to the Earth)。(方文正)

来源: 文艺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